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40篇:教研有感∣郭哥评课之中考名著复习备考

郭哥评课之中考名著复习备考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4月25日和26日,我听了两节中考名著复习备考的课。一节是在小榄侨中听叶美老师执教的《“行走在苦难间”——<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名著联读》,一节是在迪茵公学听王旭波老师执教的《从“聚义”到“忠义”——整本书阅读之<水浒传>》。一节是群书阅读课,一节是单本名著的阅读探讨课,两节课各有千秋,我认为课堂设计非常合理,教学效果也还不错。在评课时,我重点请老师们思考的问题是:名著阅读复习备考课需要怎样的“思维含量”?

叶美老师本节课瞄准的目标是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三本名著中主人公的困难经历,分析任人物在苦难中体现的形象特征,多维度比较探究人物命运的变化和苦难对人的不同影响。第一个教学活动是请学生概括祥子、保尔和简·爱遭遇到的困难,由此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第二个活动是比较分析他们对待苦难的态度,并进行总结。第三个活动是:不同的人物在苦难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造成这种命运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第四个活动是请学生思考:假如祥子生活在当今这个文明的社会里,他还会走向堕落吗?最后是结合《孤勇者》的歌词,请学生判断祥子、保尔和简·爱能不能称得上是“孤勇者”。本节课上,学生参与度很高,不少学生表现出了对问题思考的深度,这固然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同时我认为跟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无关系。

首先,这几个问题之间形成了结构化的层层递进的关系。本课的主题是围绕“苦难”进行探究,那必须先把握主人公经历了哪些苦难,然后去分析不同人物对待苦难的态度,这就为下一步探讨人物命运的原因奠定了基础,最后再进行拓展延伸。问题呈现出前后贯通、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也要求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思维要不断转变和提升,这就有助于对学生思维训练。其次,教师的第四个环节原本是请学生思考“困难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的问题指向不明,学生的答案容易流于空洞,不利于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将其改为“假如祥子生活在当今这个文明的社会里,他还会走向堕落吗?”这既是对前一环节“探讨人物命运与结局的原因”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就被激活了,这也使得本课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本节课从逻辑上讲还有一个改进的空间,那就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起到总结、提升、迁移、运用等作用。但是就本节课而言,这种作用明显没有发挥出来。教师先呈现了“孤勇者”的含义,然后又请学生判断三本名著的主人公是不是“孤勇者”,这基本上是对前面教学环节的重复。假如改为:在《西游记》《水浒传》《艾青诗选》中也有关于“苦难”的描写与表现,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择一个人物或一个篇目,进行具体分析。这样的问题就是将课内所学内容迁移应用到其他文本中,自然会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从教学逻辑上讲,最后一个环节还有一个改进的方法。本节课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董卿关于苦难的视频,这个视频在本节课中仅仅是一个引子,这就大大降低了视频的教学价值。最后一个环节不妨改为:董卿在采访视频中说:“即便我们在最恶劣的境遇,我们仍然有着不可被剥夺的精神的自由,可以选择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痛苦,而这种选择本身,就彰显着人性的高贵。”你认为祥子、保尔和简·爱对待苦难的选择,有没有彰显出人性的高贵?这是一种思维的提升,即在探讨苦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性的话题。

王旭波老师这节课,从“义”的本义出发,先探究《水浒传》中的“义”与“不义”,分别概括“义的人物”和“不义的人物”的形象,然后探究“义”的变化,即从聚义到忠义,这就涉及到了《水浒传》的思想倾向问题。最后联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义与利、义与家国等进行拓展。本节课的教学逻辑很清晰,环节与环节之间呈现出了一定的递进关系。此外,本节课选取的角度是很新颖的,尤其是对“聚义”和“忠义”的探讨。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对《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但是本节课也有两个值得改进之处:一是课堂逻辑问题。学生在梳理了《水浒传》中“义”的表现、代表人物及其性格特征后,不必再去梳理“不义”的表现及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这是两个“思维平行”的环节,后一个环节可以通过作业、练习等形式呈现。二是思维训练力度不够。从“聚义”到“忠义”,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看待古代社会中“忠”和“义”的关系。这个问题肯定要花一些时间请学生讨论,分析宋江的想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遗憾的是,教师只是通过一道选择题草草收场。选择题的实质是判断,问答题的实质是思考,后者训练的力度要大于前者。常见的改进方法自然是设计问题,请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分组呈现对问题的思考结果。

名著阅读的考查有两个重点,一是名著的内容,二是对名著的评价。前者的实质是“是什么”,例如人物是什么,艺术特色是什么,主题是什么,情节是什么等,后者的实质是“怎么样”,即站在读者的立场对人物、艺术特色、主题和情节进行评价,这就涵盖了对作品主题的辩证思考、对艺术手法的赏析与判断、对人物的评价等,同时也涵盖了将名著内容迁移到课外等情况。在复习的时候,就要因材施教。如果学生对内容掌握得还不到位,当然要注重内容的梳理。当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后,自然要进行“拔高训练”,或组成专题,或进行联读,要对名著本身以及相似名著的人物、主题、艺术成就等展开深入研讨,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讲座《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备考策略》PPT下载
省级教研示范课:物理模型的建构与融合
如何将阅读变成“悦读”
如何备好、上好一堂课的九大技巧(1)
复习课:一般将来时
我向同仁“要”掌声(3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