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74篇:教研有感∣我是如何写成《沿波以溯源 知变而寻法——中考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趋势与应对策略》的?

我是如何写成《沿波以溯源 知变而寻法——中考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趋势与应对策略》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分析中考试题,写作有关试题分析的论文,可以大大提升我的命题能力,于是每年都要写几篇试题分析类的论文。近日,《沿波以溯源 知变而寻法——中考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趋势与应对策略》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三周)第7期。本文拟在回顾这篇文章写作经历的基础上,阐述试题分析类论文的一般规律。

首先是本文的写作缘起。今年4月份,《中语参》的曹海英编辑把我拉入了“'中考阅读’怎么办专栏”的微信群,群里都是当前活跃在各大期刊的知名教师和专家。曹老师跟我们说了一个想法,就是想开一个“'中考阅读’怎么办”的专栏,因为此前“'高考阅读’怎么办”专栏的系列文章很受读者欢迎。我们纷纷表示支持,并各自选择自己擅长的板块。我看了曹老师列出来的几个主题,我一个都不熟悉,但还是希望能够挑战一下自己,于是选择了“整本书阅读测评”的主题。当时已经是4月份了,想着这篇文章应该以2023年的中考试题为主,兼顾前几年的题目,所以就想拖到6月份再动笔。后来曹老师说希望我们能够先在前几年试题的基础上搭建框架,完成初稿,等今年的题目公布之后再进行补充和调整。于是我马上找来了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中考试卷,对试卷中的名著阅读题目进行分析,对于有亮点的题目做了批注,然后搭建写作框架,并完成了初稿。

这其实也说明,试题分析类论文的写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对一道道试题进行分析、梳理,这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为了写这篇论文,我查阅了180多套中考真题,并在草稿纸上写了几页的批注,例如“2022年温州卷名著试题命题特点”等,这样就实现了“点”的突破。如果只是分析某一年度某个省市的题目,那可能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这一套题上即可,最多兼顾前几年的题目,但是如果要分析某一类题目的“命题趋势”或“命题特色”,那必须大量占有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把握这一类题目的特点。

其次是论文写作的框架。我在草稿纸上写下了数十条心得体会之后,接下来做的工作就是进行梳理分析。我的习惯是“合并同类项”,即将具有相同特点的题目归并为一种类型。例如将所有的“多本名著联读”类的题目放在一起分析,同时记录每一种类型的典型题例。这个过程很考验一个人的概括提炼能力。因为只有“散点式记录”是无法凝结为一篇论文的,只要“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最终才能形成一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论文。因此,这个分析与概括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最初的概括与调整,我最终提炼出整本书阅读测评的五个特点:一是从单本到群书,即用某个主题或线索将不同的名著进行关联考查;二是从独立到耦合,名著题不再局限于独立成题,而是能够和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题目进行结合;三是从内容到方法,即在考查名著内容的同时,能够兼顾名著阅读的方法,这一点也是统编教材着力凸显的内容;四是从阐释到评鉴,阐释就是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评鉴就是对名著的内容、人物、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五是从问题到任务,即很多题目尝试以情境任务为载体。从逻辑性角度看,这五个内容还有进一步提炼的空间,因为它们并不都是同一个层面的内容,但考虑到只是呈现“命题趋势”,所以没有纠缠五个内容的逻辑关系。而既然是“趋势”,我就有意识地采用了“从……到……”的句式。当然,“到”之前的内容并不说明它们不重要,或者说已经过时了,而是想突出“到”之后的内容。

再次是试题分析的依据。任何分析都不是想当然的,而是要有一定的依据。试题分析的依据,既包括了理论层面的内容,尤其是测评理论,也包括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层面的内容。为此,我首先关注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关“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从中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然后我又阅读了章新其老师《语文命题技术研究》一书中与名著阅读相关的内容;同时我还从中国知网中下载了相关的文献。阅读文献的目的在于确保自己的结论既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同时又有一定的发展。例如关于“从单本到群书”这个点,前人已经进行过分析,如果我还是从主题、人物、艺术等角度分析“群书”的特点,那就没有新意了。于是我先列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又发掘出群书关联考查的其他特点,例如不同名著之间形成了互释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互文关系;名著之间形成了文学史结构,这在2021年绍兴卷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等。这就使得论文的观点有一定的新意,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内容都是绝对创新的。

完成初稿后,我发给了曹老师,题目是《中考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趋势与应对策略》,曹老师建议我给文章去一个亮眼的标题。我一下子有点犯难,因为平时我写文章的习惯都是直来直去,不太擅长写一个有特色的标题。于是我又采取“发动群众”的思路,在群里征集标题,郭雅秀老师想到可以直接从《中语参》其他文章的标题中获取灵感,于是给我提供了好几个标题的示例,我深受启发,最终将主标题定为“沿波以溯源 知变而寻法”,其中的“源”“变”等与副标题中的“趋势”形成了照应。为了方便小伙伴的校对和编辑的最终审核,我又将试题的原文一并附上,并请游晗昕、刘予清等小伙伴进行校对,她们又给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定稿。当然,我做事的习惯是时间观念比较强,别人交代的工作,我总是想第一时间能够完成,缺点是最终的结果质量不高。曹老师表扬我做事麻利,并安排本文在第7期刊出。

值得说明的是,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我公开发表的第200篇论文,所以大书特书一番。也期待其他专家和同仁更高质量的专栏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高考化学试题命题趋势与冲刺策略
【策略】2021年高考化学试题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分析
2012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新高三复习策略
名师谈高考复习:英语考经提前念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趋势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