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第8篇:两个志红

2018年第8篇:两个志红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2017年下半年,曾经有两位不同类型的女性对我的专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非常巧合的是,她们的名字都叫“志红”。一位是市政府的王志红科长,另一位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黄志红主任。请允许我按照时间顺序,一一道来。

首先是市政府的王志红科长。对于王科长,在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称呼。从工作意义上讲,应称为“王科长”,从党内称呼的角度应称为“王志红同志”,而从专业的角度应称呼为“王老师”。非常巧合的是,王老师也曾在中山纪念中学教过语文,更巧合的是,我们都曾在钟雅萍老师所在的科组工作过,只是时间错开了而已。对于这位至今尚为纪中语文老师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我也是只闻其名而不谋其面。去年10月份,张华老师的市级重点立项课题结题,邀请王科长前来担任结题专家。原以为早已脱离一线教学的她,对语文教学一定会比较生疏,不料几句点评下来,在座的语文老师都纷纷赞叹王老师说的还是“行话”。不过,真正对我产生影响的,倒不是这些“行话”,而是王老师即兴发挥的几句话,大意是:单位报送市政府的材料,习惯于修饰与渲染,语言不够简洁,不能够言简意赅地将事情的实质阐述清楚,而财政局、规划局等单位报送的材料,则能够简明扼要地将请示、汇报的内容条理清晰地讲述清楚。大致意思是这样,具体的语言我也记不清楚了。这几句话,立即让我如芒刺在背,甚至有一种脸红羞愧之感。不仅因为有部分材料是我执笔的,而且我也深深地意识到:写文章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话语体式与表达方式。

我平时写的最多的是随笔式的文章,要么就是专业的教学论文。对于这两类文章,我基本上能够轻松驾驭。但对于其他类别的文章,例如公文,我还有点生涩,即使掌握了某种“套路”,在语言表达上也时时有捉襟见肘之感。于是,最初在教研室工作,我不论写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会按照思维惯性将其纳入到“论文框架”中,原本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被我用几千字详细阐述。从学术上讲,这是一种深挖细究的精神,但从“写材料”的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冗繁的不良文风。当我在课题结题会上听了王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猛然醒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写成“文章”,更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写成“论文”。阅读对象不同,对文体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现在基本上能够明确区别不同的对象、场合与文体了,而且能用100字表述的内容,坚决不用101个字,力争做到“干脆利落”。

王老师的这几句话也引发了我对“写文章”本身的思考。以前写日志,我是将其当作随笔来写,写完之后不看第二遍,立即将其发到网络上,就像是完成了一个任务。但当我意识到文章之于一个人某种生命价值的时候,我渐渐改变了写文章的习惯与风格。写作的速度逐渐放慢,同时会花时间对词语与句子进行揣摩,写完之后还会校对文章,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与不通顺之处,删除不必要的细节。虽然不能保证文章没有任何问题,但较之以前,文章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写任何一篇教育日志,我都力争按照发表的水准来写。这也是王老师带给我的巨大影响。

其次是广东省教研院的黄志红博士,人们都称她为“黄博士”,黄博士担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我对她的头衔不太“感冒”,倒是十分敬重她的专业水平。我原来一直以为不存在纯粹的、一般意义上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不能脱离具体的学科,甚至一度排斥那些名为“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之类的著作。但了解黄博士的研究内容与专业方向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的认识是很片面的。学科意义上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当然很有必要,但一般意义上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有独立的价值,致力于此,同样也可以收获丰厚的学术成果。可以说,黄博士的研究突然打开了我“坐井观天”式的理论视野,让我的思维能够跳出学科教学的局限,从一个高度来审视目前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也更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是与教育其它领域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教育的角度、课程与教学的角度观照语文教学,一定能发现别样的风景。

当我具备了某种课程视野与教学眼光之后,我不再排斥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专著,于是对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本身有了更为全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前我会使用“课程”这个概念,但对于其所指,完全是一头雾水。随着认识的深入,现在我能够略微清晰地辨析这个概念在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下的意义与用法。对于课程的学科视角、社会视角、意识形态视角、性别视角、文化视角等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再比如说写课堂观察之类的论文,以前只会从文本解读的单一视角进行思考,现在能进一步从课程意义、教学意义上把握一节课的整体设计与细节,也准备尝试写一些这方面的评课文章。我想,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我也会偶然跳出学科范围,抓住课程与教学甚至是教育话题的某个点进行研究,写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来。

总之,两位“志红”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廓清了我某些迷茫的板块。王志红老师影响了我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黄志红博士影响了我的学术视野与眼光。或许,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借鉴他者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地前行。感谢二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有趣的语文》小感
2013-2014年评估报告书-景志红
领略语文学科之美
肝胆共事,破浪前行——2023
构建学校“大语文”课程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创新 东营市第二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