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15篇:【读书有思】之读罗素的《心的分析》

2019年第15篇:【读书有思】之读罗素的《心的分析》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罗素的哲学著作《心的分析》是他在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读这本书时,我对罗素的很多概念已不再陌生,不过读起来依然很吃力。在这本书里,罗素提出了自己的“中立一元论”的哲学观。此前的哲学家,要么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物,此为唯物主义;要么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心,此乃唯心主义。罗素认为世界的终极实体既不是物也不是心,而是一种比心与物更为基本的材料,即感觉,也就是他说的“亲知”。心和物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二者是殊相的不同组合的结果,或者说是抽象的逻辑的构造。不过罗素说的感觉,虽然既非物又非心,但与物、心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他认为:“感觉(包括意象)提供了心灵的所有‘材料’,并且每种其他事物都能分析成以不同方式关联起来的成组的感觉,或分析为代表感觉或成组的感觉的东西。”而建立自己的中立一元论,首先就要对心与物这两个概念进行彻底的分析,于是有了两本哲学名著《心的分析》与《物的分析》。

罗素是运用逻辑分析的思路去解释诸多与心有关的概念的。例如他对本能的分析,就引用了诸多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并对这些结论进行了逻辑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本能的实质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行为机制,而此种机制能使动物在没有预见的情况下,用一种通常在生物学上有利的方式来行动。这实质上是对“本能”进行解释说明,其要点之一就是无需预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无意识的;要点之二就是它并非一种精确的能力,只是一种在通常情况下的一种反应;要点之三在于本能虽然不是经验,但是当人有了经验基础的时候,由本能启动的过程将会完成得更好,即经验有助于本能的深化;要点之四在于本能也能够推动某种学习的过程。有了这些系统的分析,我们对“本能”这个概念就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个概念谁都会用,也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但如果没有一个确切的意义分析,往往可能导致争论。而当这个概念的内涵清晰之后,我们又可以运用这个概念去分析其他概念或行为,对这个概念的分析就成为了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现在,教育教学中谈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就是“经验”,究竟什么是经验呢?杜威的《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进行了一些解释,但我认为不够深刻。罗素对经验的理解,比较深刻。在杜威看来,经验的本质就在于由于被经验的东西所导致的行为上的改变。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一个经验链条或一部个体历史记忆定义为由记忆的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事件。罗素对“经验”的分析,要点就是记忆的因果关系。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重要概念“记忆”,一般来说,我们的记忆是由当前的刺激和过去的事件引起的,在当前和过去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因此,是记忆这种现象导致了经验的产生。罗素说:“一个动物‘经验’了一个事件,当这个事件改变了动物随后的行为时,即当它是这个动物生命中未来事件之原因的记忆部分时。”一个孩子被火灼伤过,当他下次再靠近火时,想起了过去发生的某个事件,于是远离火这个行为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孩子就形成了关于“火”的经验。对于教学经验而言也是如此,过去的某个教学行为或心得,导致了现在行为的改变,我们就说这位老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罗素的哲学体系中,“记忆的因果关系”是重要的概念。记忆因果关系的最重要的提现就是:当某个感觉复合体出现在一个人的心中时,这个复合体的部分重现倾向于引起对全体的回忆。罗素用了一个定律来表示:假如一种复合刺激A在一个有机体身上产生了一种复合反应B,那么A的一部分在未来一个场合的重现,倾向于产生全体的反应B。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就体现了这种记忆规律。一段折戟在诗人心中引起了某个反应,这个反应带出了对“前朝”这个全体的记忆。语言也是如此,罗素认为语词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一种记忆现象,因为它依赖于使他能理解语词的过去经验。当我们对同事说:“你的衣服上沾到了灰尘”,这句话就会在同事身上产生某种记忆效果,于是导致“弹掉灰尘”这个动作的发生,但我们对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讲这句话,就完全不能引发其记忆,自然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效果了。

在谈到“内省”这个概念时,罗素说:“我们称之为物质对象的东西,本身并非一种实体,而是一个殊相系统,这些殊相在性质上类似于感觉,并且事实上时常包括实际的感觉。”这句话也是“中立一元论”的观点体现。所谓殊相,我的理解就是“具体的表象”,这些殊相并非绝对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感觉。如果是“感觉到某种感觉”,这就产生了“内省”的问题,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反思”。罗素提出了感觉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问题,对于一朵红花,甲看是红色的,乙看也是红色的,这就是感觉的公共性;对于一首诗,甲的感受是凄婉,乙的感受是平淡,这就是感觉得私人性。视觉和听觉是最具公共性的官能,嗅觉的公共性少一点,触觉的公共性就更少了,因为两个人可以同时看一件事物,但无法同时触摸事物的某个点。味觉带有一半的公共性,因为两个人不可能吃同一块食物,但是两个人可以分吃一块被掰开的面包,这就带有一定的公共性。于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感觉是绝对私人化的,内省又如何能真正发生?罗素的回答是:从来没有两个人会在同一时刻拥有完全相似的并与同一物理对象相关联的感觉;另一方面,甚至最私人的感觉也会拥有某些关联,而这些关联在理论上能使另一个观察者将其推断出来。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别人经验与感觉的“感觉”上,正因为最私人的感觉也带有某种关联性,内省才是可能的;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内省才是必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素:究竟有没有物质这样的东西?
罗素其人及罗素的分析哲学
爱因斯坦:伯特兰·罗素和哲学思想
乱雨飞巷| 良知进化论
别再随便做数学作业了,这30条学霸经验才能让你事半功倍!
罗素:由一张桌子引发的哲学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