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79篇:【教研有味】之用文字记录生命

2019年第79篇:【教研有味】之用文字记录生命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6月19日那天,我到杨仙逸小学参加市级课题结题活动。活动前,黄丽仪校长递给我一部书稿,说是本校教语文的危菊英老师平时写的教学日记。危菊英老师我是知道的,去年课题申报的时候,危老师申报了一项课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大清楚了,后来好像没有立项。这件事也就慢慢淡忘了。我从黄校长手里接过书稿后,大致翻了一下,有点震惊,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结题之后,校长告诉我,危老师一直在等我,想听听我对这部书稿的看法。可惜那天活动结束得比较晚,我急着去学校接小孩,只能和危老师边走边谈,并承诺写一篇文章。如果危老师看得上,可以将文章当作序言。

回来之后的几天,我一直在翻看危老师发给我的书稿电子版。她几乎每天都动笔,记录当天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多数故事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可读性极强,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仔细一读,很多故事属于“连载型”的,即持续不断地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因此书稿的排版,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主人公”来排列。读着书里的故事,我禁不住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系列著作。2009年刚入职的时候,我有幸读到了李老师的班主任手记《心灵写诗》,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当班主任时和学生发生的故事。李老师讲故事的能力很强,文笔很好,他写的文章很耐读。我至今还记得2013年国庆节的一个深夜,我捧着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得如痴如醉的场景。危老师著作的影响会不会超过李镇西老师,我还真不敢说,而且也没有比较的必要。我一直在想:当一位平凡的教师走过自己的一生时,究竟能够给后人留下什么?

我的答案或许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职业生命。

我是提倡教师写作的,而且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写教育随笔。就在前几天,我还写下了一篇《写作,只是证明我曾经来过》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写了这样几句话:“当我老了,头发都白了,眼睛也花了,生命中的空虚、恐惧、无聊等相继袭来,无数个趁夜难眠的夜晚,我还能够艰难地阅读年轻时候写下的文字,在泪光中回忆起那些曾经有过的生命片段,那些人,那些事,以及所有的过往,于是在无限欣慰又无限遗憾中,微笑着走完自己的一生。”人有时候喜欢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就会悲观绝望。汪晖教授有一本书叫《反抗绝望》,我很喜欢这个书名。绝望可以反抗,那么教师究竟用什么来反抗生命中的绝望感呢?我能想到的,就是文字。

文字的功能在于记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情。但现实是,教师的生命节奏是相对单调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谈心、考试、评讲试卷……三年一轮,五年一轮,转不了几圈就该退休了。每天就是在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中走过,自己的动作、语言都能成为自动化、机械化的存在,讲某个知识、解决某个问题,甚至连句式都是一致的。而在这些琐碎的缝隙里,存在着很多鲜活的细节:学生上课时有了一个很新奇的想法,学生组织了一场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教室了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那一个个小生命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隐藏在单调的生活背后,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需要我们用文字去捕捉记录。于是,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无聊,我们的心情不再那么灰暗,重复化的生活中也有不寻常的意义,暗淡的生活中也会有精彩幸福的瞬间。

文字的功能还在于复活。人的记忆能力与范围是有限的,仅仅靠头脑去复活某个过往片段,是很吃力的。如果我们将自己存在的一个个场景记录在文字里,如果我们将教育的故事保存在一篇篇文章里,那么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字,阅读这些文章时,头脑中就会自然而然出现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我们的放学队经过一(4)班教室外面的走廊时,前面有两个一年级小朋友慢腾腾地往前走着。我看见他们的右手曲肘小心翼翼地往前伸着,明显手掌上托着什么东西,害怕一不小心,那东西就会掉下去毁掉。我疾步走上去,低头一看,哈,原来,两人手掌上各托着一个小小的黄豆大小的夹心巧克力豆,巧克力豆已经被他们吃了一小半,里面的粘稠的夹心馅呈现出要往下流出来还没能流出来的趋势,非常勾引人的食欲。可惜的是,两只小手掌都显得五彩斑斓,可能刚刚上完美术课,用了不同色彩的颜料,即使洗手了,手掌也色彩缤纷。两个孩子一边走一边时不时地舔一口,那舍不得吃慢慢品味的感觉,可以看出,他们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颗小小的巧克力豆。”这是危老师6月14日写的日志《有什么好吃的》的一段文字。没有文字记录,这个片段可能就在人的记忆里保存一会儿就过去了;有了文字记录,这个片段可以永久地存在,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复活。若干年之后,又想起了这个片段,翻一翻那时的记录,头脑里想象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和动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有时候,我还在想另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精神成长。我们现在都谈论“教师专业发展”,我给老师们讲写作的意义,也会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切入,而且跟老师们分享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的名言,讲述随笔写作之于论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其实,教师不仅需要“专业成长”,更需要“精神成长”,仅仅依靠“专业发展”是无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深圳教科院的叶文梓教授提出了“觉者为师”的说法,这个“觉”就不仅仅是专业之觉,也包括了精神之觉。从这个意义上讲,危菊英老师的教育日记,也不仅仅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体会到职业的价值与幸福,进而体验教育的意义与美好,让自己的职业生命更为丰盈。这就是教师的“精神成长”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研课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感言(九):走在幸福语文的路上
“用文字码出生命的高度 ——教育写作漫谈”专题研讨综述
实践探索 勤耕不辍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人
微小说赏析 | 孙瑞欣:截取三个片段 叙写一生经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