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115篇:【教研有味】之听高书国博士讲座

2019年第115篇:【教研有味】之听高书国博士讲座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今天,我在广州参加了广东省第七届南方教育高峰年会,这应该是规格较高的省级会议了。2017年,我参加第五届高峰年会时,有幸聆听了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高书国博士《教育智库建设——构建核心能力》的讲座。听完之后,我立刻购买了他的两本著作,即《教育战略规划:复杂简单理论》和《教育战略规划:过程与方法》,读后感受收获挺大。他如今是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本次我聆听的是《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问题与对策》的讲座。短短半个小时时间,高书国博士为我们分享了国家在教育战略及教育政策方面的最新动态,讲座信息量大,干货多,听完之后击“桌”叹赏,意犹未尽。好在,我冒着侵权的风险将所有的内容拍下来,现整理成文字,供更多教育同行学习。

讲座的第一个话题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特点与趋势”。高书国博士研究的课题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但中国教育已经与外国发达国家的教育逐渐融合,这一点从“核心素养”的出台就能看出。因此,在讨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之前,高书国博士梳理了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发布的《2030教育:共同愿景》提出“塑造一个建立在个人、地区和地球福祉之上的共同未来”,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年轻人为工作环境做好准备,还需要使学生具备成为积极、负责任和主动参与的公民所需的技能。”2017年,OECD启动了“2030年教育和技能的未来”的项目,旨在帮助各国在重大战略问题上找到答案,例如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关键能力的框架中,该项目提出了四大能力:一是加速发展与变革传统学科课程,设计适应21世纪的知识和理解;二是重新思考塑造人类行为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是每一个学习者应该掌握反思自己学习的能力;四是每一个学习者应该努力获得一套关键能力,自主行动的能力。另外,OECD还推出了《世界智慧:如何构建21世纪的学校体系》的报告,报告提出了“顶级学校体系”的说法,并列出了顶级学校的几条标准:一是顶级学校既高度重视优质教育,还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二是顶级学校体系倾向于在不降低或影响教育标准的前提下,注重根据学生需求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实践;三是顶级学校体系在选拔和培训教师时非常谨慎,它们改善处于瓶颈期或困境期教师的表现,并且合理调高教师的待遇来凸显教师的职业地位;四是顶级学校体系树立远大目标,明确学生应该做什么,并让教师确定自己应教给学生什么,而且顶级学校体系淡化行政束缚,并向教育专业化方向转变;五是顶级学校体系在整个体系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美国在2012年发布了《为了生活和工作的学习:在21世纪发展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报告,探讨深度学习与21世纪技能融合的战略性问题。报告将21世纪的技能分为认知、自我、人际三大领域,并指出深度学习是其形成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深度学习,就是理解式学习和发展可应用、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21世纪技能框架体系将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养描述为三大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而深度学习强调知识内化及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培养21世纪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信息化时代智慧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支柱。

2018年,世界银行也发布报告,提醒世人关注学生的学习危机。学生的学习危机主要表现是上学却没有学到知识,这不仅是浪费发展机遇,也是对全世界儿童和青少年的巨大不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投入,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结果,因为家庭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学生婴儿时期大脑的生理发育,更决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效果。二是学校教-学关系的失灵,例如孩子来到学校,但并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往往缺乏有效教学的技能或动力,教育资源投入往往没能抵达教学一线或者对学习产生影响,低效的管理和治理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三是更深层的系统性原因,有效地运行一个教育系统提出了重大的技术层面的挑战。

应该说,国际基础教育的特点,是既有可喜的创新之处,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基础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典型标志主要有四个:一是中国基础教育从大到强、建设基础教育强国的时代,二是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基础教育的新时代,三是中国基础教育服务于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四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将为解决世界基础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主要成就及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还比较严重,例如区域之间办学条件与水平差距依然巨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公平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诉求,家庭教育旺盛需求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经费支出结构与教育强国建设不相适应。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适应教育公平和规模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为适应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质量的资源配置方式。

讲座的第二个话题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方向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新目标和新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的工作目标是: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文件。不过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全文,我们能见到的还是新闻报道的版本。该文件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值得关注的,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二是构建协同教育体系,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相融合。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构建与教育强国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一是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德智体美劳,各个系统相互连接、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形成体系,形成合力。二是要形成高标准、高水平、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体现“核心能力”,例如批判性思维、领导力、团队协作力、创新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终身学习和信息管理能力、财商技能、全球公民意识等。三是要形成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育人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三大体系,从整体的教育体系,到宏观的课程体系,再到评价体系,形成了与教育强国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当然,这个体系当中还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结构化体系,即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

讲座的第四部分是“现代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即要建立投资于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费配置状况如下:2017年,全国教育总投入达42557亿元,同比增长9.43%。2005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例持续上升,近五年基本稳定在80%的水平。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9358亿元,同时,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人均经费支出分别为9770元、12177元、17547元、18575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达到了92.52%,远远高于全国教育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所占的比例。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经费特别是人均教育经费与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教育经费在区域间、校际配置不均。特别是,教育经费结构性矛盾明显,例如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不充分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发展的“新领域”经费结构性短缺和不充分现象严重,教育经费配置不合理,教育制度建设投入不均衡不充分,教师人事工资管理制度亟待改革。

基础教育经费模式调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既要考虑教育发展长期性,又要兼顾财政“用在刀刃上”的高效支出理念,同时不可忽视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做好顶层设计,凝聚共识,分步到位。因此,基础教育经费配置模式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今后不宜采取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双挂钩”措施,而应以制度规范约束和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与生产总值挂钩,不具有操作性,国内生产总值和教育性支出均为事后统计的结果。高书国博士提到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那就是“投资于教师就是投资教育质量,谁投资于教师,谁就在投资于教育质量”。在这个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高书国博士也提出了基础教育经费配置模式调整的主要建议:一是制定教育投入动态标准,确保教育投入总量充足,二是制定公共财政对基本教育服务的保障标准,三是合理配置事权财权,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四是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提高教师基本工资待遇。

最后,高书国博士提出了“发展世界水平的现代化基础教育”的想法。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使命、新责任是发展世界水平的现代化基础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实现从基础教育大国向基础教育强国转变。二是要转变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评价方式,实现从学习借鉴、实践创新,到制度创新、模式发展和理论创新为主转变,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办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三是要建立一支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理念先进、品德高尚、素质一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四是要推进育人模式改革,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更加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突出公共意识、公民意识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服务意识。五是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测评,发出教育的中国声音。

高书国博士是研究宏观的教育战略的专家,曾经参与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现在又参与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他的研究属于战略规划层面,可能离一线教师比较远。但这种宏观的教育观照也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能够让一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重心,看清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在“自己身上”作出一点点改变,以适应未来的教育趋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如何在以知识点积累为目的的现行教育体制中作出一点探索和改进,如何转变思路,从知识传授转化为创新能力培养呢?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这又不是我的事情,我的责任就是把书教好,那些事情是国家层面,是专家们负责的。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但多一双眼睛、多一种视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总是有益处的。这就是我坚持关注教育宏观政策的一大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注|钟秉林:未来中国基础教育应重视这七点
如何科学确立普通高中的战略地位
基础教育的“上海秘密”是什么?世界银行专家用这样三句话概括
一切为了“上好学”
教育部推出“双名计划” 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教育部网站推介我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工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