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117篇:【读杜有感】之《一百五日夜对月》

2019年第117篇:【读杜有感】之《一百五日夜对月》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公元755年,杜甫经历了十年的“旅食京华春”之后,终于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不久之后,他请假探亲,前往奉先县鄜州探望妻小。彼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未传来,唐玄宗还沉湎在骊山华清宫的歌舞中。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的一些征兆,于是写成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消息传来,杜甫立即将家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后独身前往灵武投奔皇帝,不料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往长安并被囚禁。被囚长安期间,杜甫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歌,例如《春望》《月夜》《哀江头》《哀王孙》等。公元757年的寒食,杜甫写下了这首《一百五夜对月》,原诗是: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那天是寒食,为什么这首诗不作“寒食对月”呢?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回答了这个问题:“诗题不云寒食对月,而云一百五日,盖公以去年冬至,弃妻出门,今计其日,见离家久也。”也就是说,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长安的这段岁月是多么地受煎熬,从离开家到现在,一天又一天,每天都记得如此清晰,不觉有一种度日如年之感。快乐的日子总是感觉到时光飞逝,而煎熬的岁月则数着日子过。当然,杜甫离开家的日子是冬至,这也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也难怪他记得如此清晰。

首联,“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杜甫明明有家,为什么还说“无家对寒食”呢?这一点好理解,杜甫身陷贼寇,前途未卜,事实上的“有家”也如同“无家”一般。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有家,但自己与妻小相隔千里不能团聚,而且还不知道未来这个家还是否完整,且不说自己前程难料,就是战乱中的妻小也是命悬一线,所谓“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由此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的痛苦心情。正是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诗人看到那那月光如道道金波,这哪里是金波?这分明是离人无尽的泪水。这泪水,有关于自身遭际的,也有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其实,诗人写律诗,讲究的是颔联和颈联对偶,但杜甫在这首诗里颠倒了首联和颔联的对偶规律,首联是工整的对偶,颔联则是流水对,古人称其为“偷春格”,意思是就像冬天里的梅花,春天还没来,其他花尚未开,而它却率先开放,就像是把春天偷来藏起来。仇兆鳌说“初唐人常有之”,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对偶,颔联不对偶。

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即砍掉那月中的桂树,月光也应该更多一些吧。结合首联“有泪如金波”,那诗人岂不是希望泪水更多,泪水更多不也是思念更多么?而且,那清光不更可以传递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吗?如此美好的月光,诗人不仅将目光聚焦于自身,同时思绪也飞到了千里之外的羌村。于是第三联的经典句子出现了:“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仳离”就是别离,什么东西能够放红蕊呢?由于此前作者并未提及其他花,我们可以推断“放红蕊”的定是月中桂树。当然,还有一种理解是,红蕊自己的是红花,“仳离放红蕊”与“感时花溅泪”的情感原理如出一辙。红蕊开放,本是自然现象,与人的主观情感并无联系,但在诗人看来,红蕊偏偏在人别离时开放,显然是有意的,这是一种诗性思维。如果理解为月中桂树放红蕊,与季节可能不太符合。不过考虑到这是诗人的想象,这种理解也是可以的。而且,“仳离放红蕊”与“斫却月中桂”又有了一种语义上的悖论。“想象颦青娥”究竟怎么理解呢?仇兆鳌认为应该是“青蛾”,也就是如蛾之眉,“颦青蛾”自然就是皱眉之意。但也有人认为应该是“青娥”,即嫦娥,因为有月,所以自然联想起嫦娥,而此处的嫦娥指的就是作者的妻子,即作者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皱着眉头思念自己。其实,这两种理解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自己的妻子,一为借代,用部分代整体;一为借喻,以此物代彼物。此时的杜甫,对家人的思念应该是强烈到无以复加,想象中的妻子是美丽的。《月夜》中也写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此处又写“想象颦青娥”,都是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思念之情又更深一层了。

尾联“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一种理解是杜甫的宽慰之词,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引用了一种观点:“如节制之师,偶用一奇。末正借牛、女以自宽也。”诗人抬头望月,又见到了牛郎织女二星,他们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见,而仅是一次短暂重逢的机会,想来他们之间的悲伤离情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自己没有天河之隔,拘于长安也是短暂的羁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我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牛郎织女之间充满了离愁别绪,但至少他们能够在七夕那天通过鹊桥相会。而自己和家人呢?以后还有再见面的机会吗?相比牛郎织女的秋期渡河,自己还比不上他们呢?这不是宽慰之词,更是更为浓重的愁思。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没有执著于宽慰或绝望,而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总由离愁所激耳,故末又借有离必合之‘牛女’托醒,曰‘漫愁’,曰‘犹渡’,若羡之,若妒之,妙不可言。此首咏月,从月中黑翳落想。”这是一种较为通达的解释,或许就是燕卜逊所说的“复义”吧。

比起《遣兴》最后一句“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的拗口来,这首诗读起来特别有音乐的旋律感,我在背诵的时候也特别顺。明代的杨慎曾说:“少陵月诗几三十首,余取此为魁,以其律而有古意,奇崛清丽,无不兼之。”杜甫写的与月有关的诗,哪首是第一,个人品位不同,结论也不一样,但杨慎敏锐地看出这首诗的韵律“有古意”,而且风格是“奇绝清丽”,不得不令人佩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百五日夜对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全诗赏析
杜甫五律《一百五日夜对月》读记
跟杜甫学写诗!戳中泪点,揭秘杜甫在月亮上洒落多少泪
古典诗八五律第四讲
唐诗鉴赏100例(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