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119篇:【教研有味】之品读邱海林老师《荷花淀》课例

2019年第119篇:【教研有味】之品读邱海林老师《荷花淀》课例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9年第7期发表了邱海林老师的《<荷花淀>典型教法综述与教学建议》一文。邱老师讲《荷花淀》的课例,我在广州二中跟岗时曾学习过。本次阅读论文,感受又有不同。

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第一步是对《荷花淀》典型教法的概述。这应该是文献综述的工作,需要在品读典型课例的基础之上,概括出过去教学方法的一般特征。邱老师提炼出精讲导读法、学案导学法、以点带面法、活动引领法等四种教学法。应该说,这是过去教学成果的总结。这一步对我们的启发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备课。以前备课,就是阅读课文之后,简单地把握教学内容,并设计教学环节。这种备课,当然比从网上下载课件照着讲要好很多,但功夫还远远没有下到。邱老师的课例提醒我们,备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前奏,应该建立在前辈学者或教师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不会脱离教学主流,二是可以在“望断天涯路”之后视野更为开阔,更能博采众长,凝练成新颖的教学思路。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经典文本,通过“中国知网”等平台可以将已有的教学资料一网打尽,前人都教了什么,设计了哪些新颖的环节或活动来推进课堂教学,哪些东西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内容还值得商榷等。经过这样的打磨与思考,再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备课的格局就大不一样了。

其实,这样做其实就是在进行教学研究了。经过这样的学术梳理,一定可以发现很多值得继续研究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既是课堂教学的亮点,同时也是教育论文的生长点。当文思枯竭时,单纯面对着教材或课文,是永远没有写作的灵感与思路的。只有在资料梳理过程中,才能发现研究的薄弱点,这样的写作也最有意义。

论文的第二步就是提出教学建议,这也是邱老师设计《荷花淀》教学的精华内容。我在二中跟岗时,向邱老师请教最多的就是“文本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教学理念。直到现在,我还认为,这种理念是极有生命力的,也是教学的创新点所在。“文本重组”就是在文本内部发现照应、矛盾等,然后设计问题链,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探讨小说的主题。一般老师怎么做的呢?相信多数老师都是在讲完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主题,直接问“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做也可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但缺乏新意。邱老师的做法是设计了四个问题:1.小说开头写了哪个人物?她在做什么?2.小说结尾写了哪些人物?她们又在干什么?3.从开头和结尾看,她(她们)的身份有什么变化?4.你认为,这是一篇关于题材(或主题)的小说?四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在对照开头与结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握到了小说的主题。这样的教学,岂不比直接请学生概括主旨要高明得多?

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围绕小说语言赏析的。小说语言,最突出的自然是对话,邱老师请学生重点品读了“夫妻话别”和“探夫”的环节。孙犁小说的对话,尤其是《荷花淀》,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情感都隐藏在那简单的对话背后,简单滑过的话肯定无法把握孙犁小说语言的精妙之处,更无法把握人物对话背后那细腻的情感。但对小说语言的赏析,仅仅把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孙犁的小说一般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种小说的语言特色不仅表现在对话上,更表现在文中那优美精致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上。这种“精致”表面上看与战争小说的特点格格不入,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孙犁战争小说的独特性。邱老师并没有把所有的景物、人物描写挑出来,而是有选择性地“举隅”,重在讲解方法,学以致用。第一“隅”是“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教师请学生比较“藕断丝连”和“牵肠挂肚”两个词哪个更合适。第二“隅”则是请学生品读了两处最不起眼的描写水声的句子。第一处是“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上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第二处是:“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这两处描写水声的拟声词,粗心的读者肯定一眼扫过,那就把握不到孙犁的艺术匠心了。为什么第二处最后一个是“哗哗哗”,而不是“哗哗”呢?这就既跟当时的情境有关,也跟小说的语言艺术有关了。

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运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引入文本之外的资料,与文本形成对照或其他关联,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邱老师这个环节引入的是叶开在《对抗语文》中的观点:“当时的村庄气氛和背景,都极其不适宜进行诗情画意的描摹。这种描写,给我带来了一种极其矛盾的理解:要么这个村庄是山水田园诗里和平的世界,要么是作者认为战争是‘美好’的。这是一种极其不协调的气氛。”教师请学生对叶开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整个教学,从“文本重组”开始把握小说主题,经历了两个环节的语言赏析,最终由“资源整合”通向对文本的个性化、深度的解读。整节课自然浑融,无懈可击,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有的名师,喜欢割裂文本的整体意蕴,居然从《荷花淀》中读出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己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主题上,真是令人大跌眼镜!遗憾的是,我目前还不能从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文本解读原理的角度对“文本重组”和“资源整合”做出自己的解释,不过我隐隐感觉到,从这个角度理解邱老师的“两大法宝”,应该是恰当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高中教研|语文组:以研促教共提升 精益求精踏新程
远程研修磨课总结与反思
读写结合复习课赛课后的小结
互动教研 几重精彩
太平中心完小语文课题组开展现代诗歌朗读指导教研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