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第66篇:创作自己的“代表课”

2020年第66篇:创作自己的“代表课”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了王君老师青春语文团队的集体作品《课型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该文章曾以“课型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群文阅读教学视野下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研讨(十)”为题发表在去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当时期刊寄来时,我已拜读,但是没有记录,此时重读,不自觉地读出了很多自己的感悟。文章提到的研讨,是青春语文团队成员围绕某个话题或某个人展开的讨论,本次讨论的对象是孙秋备老师。讨论的结尾,王君老师说:“秋备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课堂作品’的积累之路。潜心学习理论,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创造自己的‘代表课’。一个一个的代表课就是我们自己的教学研究走向远方的路标。”对于这番话,我是深有感触。

首先,教师每天备课上课,一轮又一轮,难免出现枯燥的重复。但教师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作家讲究“代表作”,那么教师也要有“代表课”的意识。语文教学历史上的案例,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至少名师都是有自己的代表课例的。孙秋备老师原来在一线教学,后来走上教研岗位,这一点与我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但差别在于我自己基本上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课”,而孙老师的“代表课”,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令人望尘莫及。我们知道,孙老师是青春语文团队的一员,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教学与教研的一大特色就是对文本特质的划分。文本特质,有点类似于王荣生教授说的“文本体式”,但两者也有不同的内涵。青春语文七种文本特质分别是:语用型、主题型、写作型、思辨型、诵读型、积累型及跳板型,由此可见,这种文本特质不仅仅是文本本身具有的特点,同时也带有教师使用该文本进行教学的主观选择色彩。这些特质不仅可以应用在单篇文本教学上,同样可以应用在群文阅读教学上。

孙老师依据这些文本特质,开发了系列群文阅读的教学案例,形成了自己的“代表课”。例如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进行整合,形成了以“惟歌生民病”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将《项链》和《珠宝》整合,形成以“战胜困厄,成为自己的英雄”为主题的案例,此为主题型群文阅读。整合《武松打虎》和《三顾茅庐》,形成了古代白话小说整合教学,此为语用型群文教学。整合《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形成了“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案例,此为写作型群文阅读。整合《陋室铭》和《爱莲说》,形成“当梦得遇见茂叔”的案例,此为积累型群文阅读。整合《关雎》和《蒹葭》,形成了“最中国的吟唱”的案例,此为诵读型群文阅读。整合《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形成“在《世说新语》神童圈里学写人”的案例,此为跳板型群文阅读。虽然我对这些独属于青春语文团队的概念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但我有一种感觉,这些课例都是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是可以成为一名教师的“代表课”的。在讨论时,有一位老师说:“备课即创作”,这个概括是非常精当的。备课,绝不是过去课堂的重复,而是一种重构甚至创造。这一点从其他团队成员对这些课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在想,我本人包括自己团队的成员,也要有创作自己“代表课”的意识,立足于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这样才会接地气、有价值。

其次,这些“代表课”为什么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每一节课固然有独特的生命力,但这些课例有没有共同点呢?或者说,教师在创作“代表课”时,有没有遵循基本的规律、方法和路径呢?我想肯定是有的。我们写论文,最理想的境界是能够“批量生产”,即围绕某个点进行聚焦式、序列化写作,这个词尽管容易引起误解,但包含着某种基本的规律与思路,这就是理论的支撑作用。

有老师问:“教师的身份是多元的,面对的问题也是多元的。我们都难免会有低谷期。这一点,秋备老师是如何平衡的?”孙老师的回答是:“做好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很重要。在喧嚣的生活中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坚持记录生活,会逐渐找到方向,走出低潮。”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孙老师创作“代表课”的秘诀之一在于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坚持记录生活,这其实是理论积累的过程。提起理论,很多教师很反感,总是认为教好课就行了,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理论呢?其实,这里的理论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理论,或者是脱离实践的空洞的教育教学理论,而是一种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规律性的探索。比如论文写作本身,所需要的理论不是什么建构主义学习观,不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虽然这些理论也不能说全无用处,但写作本身需要的是对写作规律与路径的研究。同理,教师创作“代表课”,也需要对创作过程与路径进行研究。

王君老师发现孙老师的课型中,唯独缺少的是“思辨型群文阅读”课例,原因就在于理论界定不够清晰严谨,课堂路径设置还较为模糊不定。由此可见,理论其实就是某种规律与路径。在谈到孙老师能够在短短两年内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原因时,王君老师说:“秋备是善于学习理论的。对有价值的理论的高度敏感就是一位老师珍贵的专业敏感。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思想是植根于一线课堂的,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理论,她是新生事物,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同时也是一种正在发展的理论。”可见,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某种规律与路径。教师备课、上课,进行专业发展,都需要学习一定的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道德与哲学理论、文艺与美学理论等,它们不是洪水猛兽,不是与实践相对立的海市蜃楼。理论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创造的。教师创作自己的“代表课”,需要理论支撑。当然,仅有理论是不可行的,是无法设计出一线教师所需要的课型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永远是颠扑不破的规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崔峦: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一)
甘其勋:让名师自然成长
向王崧舟老师学些什么?
听王君聊课(88):我们在理论面前要有自信力
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