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第112篇:叙事类作品解读的“错位”论

2020年第112篇:叙事类作品解读的“错位”论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错位”这一概念是孙绍振教授提出来的文本解读术语,当然,这一概念也有深厚的古典文艺理论基础。他还有一个说法叫“把人物打出常规”,将人物置于常规之外,才有可能产生多重错位。最近,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8期上读到了曹国锋老师的一篇论文《寻“错”,赏“错”,造“错”——浅谈叙事性文学名著的导读策略》。这篇论文谈论的主要话题就是“错位”,讨论对象是叙事性文学名著(建议作者对“叙事性文学名著”进行界定,以与出自文学名著的篇章相区别)。这类名著主要是小说、带有叙事性质的散文、人物传记等。用一种文学理论观念作为指导,将其用于具体作品的解读,这也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思路。

曹老师在论文中提出,“错位说”揭示了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深刻规律:形象的丰富性来自言行、心口、表里等方面的“错位”以及与他人、环境之间的“错位”;情节的生动性源于情理、因果、逻辑的“错位”。这里所说的“错位”,说白了就是“不一致”。人物言行不一致,心口不一致,表里不一致,就是一种“错位”。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情节就是“产生误会”,“误会”本身也是“错位”的一种表现,因为人物的想法不一致,才会产生“误会”。从情节上讲,“误会”是情节曲折、生动的来源之一。孙绍振教授认为欣赏小说之类的叙事性作品,一是看“错位”的深度,二是看“错位”的多元。所谓“错位”的深度,我的理解是由于人物思想观念不一致产生的“错位”,不仅仅是表里、言行等方面的不一致;所谓“错位”的多元,自然是指作品中的“错位”现象的种类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层次的。

作者首先对“错位”现象进行了概括与分类。他认为叙事性文学名著中存在的“错位”主要有:事愿错位,即人物的意愿与实际情况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催生了曲折的情节;情理错位,即人物的感情意愿与理性认知之间的错位,例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的鄙夷和他内心深处“权力崇拜”的错位;因果错位,按照常理是什么样的原因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一致的,例如勤奋能够带来成功,但当勤奋没有带来成功时,就意味着原因和结果产生了“错位”,这一点可以从《骆驼祥子》中祥子身上看出;心口错位,简单的理解就是心口不一,这是透视人物心理的视角,例如《荷花淀》中水生嫂说的“你走,我不拦着你。可是家里怎么办”就是典型的心口错位;言意错位,即语言的表意符号与意指之间的不一致,作者举的例子是《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说的“三哼经”,其实言意错位在很多讽刺作品中也会出现;表里错位,就是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性格、品质不一致,庄子笔下的很多人物,以及中外文学名著中这类形象也是很多的;变形反串,例如《变形记》中的人变成了甲壳虫,《镜花缘》中某些情节片段的男女角色反串等。

在我看来,这也是这篇论文最为精彩的部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注意这一种“错位”现象,但没有系统地总结,更没有用一定的术语进行提炼。教学论文的写作,离不开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总结,就是把散乱的案例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就是从理论、概念等角度进行阐释。对我来说,作者提出来的这些“错位”现象与术语,也是以后进行叙事类文本解读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错位”现象,我们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可以分析故事情节,可以探究作品的主题,可以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当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了这些“错位”现象之后,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突破呢?孙绍振教授的方法就是“还原”,即从常理与悖论的角度对“错位”进行分析,在还原的过程中发现作者艺术的匠心。作者在孙绍振教授“还原”的基础之上,又提出“情境还原”“因果溯源”“疑点放大”“对比探究”四种策略。所谓“情境还原”,就是要还原到产生“错位”的最初情境,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与桃花源人的最初接触的片段,就需要进行一番情境还原,才能读出桃源人的宁静与纯朴。所谓“因果溯源”,就是要探究某个结果背后的多元的、深层的原因,例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与祥子之间存在的人生观、金钱观、爱情观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悲剧结局。所谓“疑点放大”,就是要将“错位”的焦点、矛盾的集中点进行放大,透彻分析矛盾点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原因;所谓“对比探究”指的是通过对比来探究“错位”的价值,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比较、《皇帝的新装》中“大人”与“小孩”的比较、《聊斋志异》中“鬼狐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比较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把握住“错位”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教学设计。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还介绍了“制造错位”的策略,当然,这属于教学层面的内容。文本解读层面的“错位”与教学层面的“错位”,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样,文章在整体结构上也就比较完备了。

读完此文,掩卷沉思,在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与思路的同时,我对“错位”现象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将“错位”等同于文本中所有的“不一致”,我觉得是将文本中的“错位”现象泛化了,就像人物本身的心口不一、表里不一,只是与人物形象塑造有关系,与叙事本身关联不是很大,这样的“不一致”是否有必要将其归入“错位说”中?这一点我思考得也不是很成熟。其次,文学作品中的“错位”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作者是通过“错位”实现特定的表达意图,因此超越“错位”、解决“错位”之后,文本最终还是会走向内在的统一。这一点作者似乎揭示得不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浅析叙事性作品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2011中考语文复习指导:名著导读
初中生课外名著细读的实践研究——以《三国演义》为例
论细节描写在文学文本审美建构中的作用(于永顺 张弛 )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大结构图式,你清楚吗?
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孙绍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