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第26篇:读文随笔∣创新教学设计从哪里来?

创新教学设计从哪里来?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12期发表了肖培东老师的《<怀疑与学问>教学实录》。逐字逐句读完,并且一直在头脑里重构肖老师上课的场景,竟有身临其境之感。“听”完这节课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太有创意了!只有天才的教师才会有如此天才的教学设计。换句话说,我认为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阅读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教学的创新设计。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堂好课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标准,一是这节课有无明确、集中而正确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二是这节课有没有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三是这节课有没有以学生的学作为活动载体。其中,第一条侧重于研究,要通过对教材文本和助学系统的解读,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第三条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即教师要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识,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教设计一节课。但是第二条呢?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创新的意识,但在实践上很难落实,而创新效果的实现靠的也不完全是学术研究,而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天才的教学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节课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可能是最难的。我曾经对肖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过专题分析,梳理出一些基本的经验,但远远不足以概括其教学设计的创意。

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是一篇相对枯燥的议论文,很多老师上课很容易按照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以及常规的思路展开,例如请学生寻找或概括中心论点,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介绍论证方法并在文章中分析论证手法的运用,学习议论文严谨准确的语言等。按照这些步骤教学,也能够基本把握议论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过于机械化。而培东老师这节课,完全打破了这些“陈旧套路”,而是以全新的面目对文本进行了“解构”甚至“重构”。归结起来,其创意主要表现在:

一是围绕题目,请学生区别“论题”与“论点”。比起直接问学生“怀疑与学问”是论题还是论点来,肖老师的手段要高明很多。“如果这篇文章的题目不叫‘怀疑与学问’,而改用文中的某个短语或某个短句,你会选择哪个短语或哪个短句?”学生立刻拟出了七个标题,然后师生对这七个标题进行一一辨析,最后排除了五个,只剩下“学者先要会疑”和“学则须疑”两个。这个环节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排除,学生也基本把握了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同时,师生继续进行辨析,终于明白了“论点”和“论题”的区别。那为什么标题不用论点而要用论题呢?这显然又是一个训练学生思辨思维的问题。学生是如何回答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二是通过文本变形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住了一个关键语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首先是分析“必须”和“基本”两个词可否替换?其次是把这个复句变成两个短句,于是这句话变成了两个短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这两句应该放在那个段落的开头呢?这个环节不仅引导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分论点,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关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以及文章的结构脉络。经过一番辨析,学生终于将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段落的开头。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层次以及“层进式”结构,并且学习到了关联词语例如“不仅……也”在议论文阅读中的作用。

三是抓住重点语句,请学生体会议论文准确严密的特点。教师挑出的是有关戴震的语句,即“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等。这些句子中的“一切”“常常”“一直”等词语,既不能去掉,也不能进行随意替换,原因在于议论文语言表达要求准确严谨,并且要实现论证的力度。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揣摩,这是肖培东老师的“拿手好戏”。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重点词句,他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对于信息类文本或论述类文本,他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结合文体特征对语言进行分析把握。这样的话,一节课的宏观设计和微观的语言分析,就会相得益彰了。很多教师上课,往往只关注宏观的课堂教学环节或课文的结构、主题等,而对于文本的细节处、关键处缺少解读,这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

四是“以牙还牙”,运用文中观点再对文本进行剖析。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节课上肖老师的惊人之举就是:运用文章本身的观点去分析文章的最后一段,看看这一段中有没有百密一疏的地方?例如哪个词不够严谨,哪个例子有点问题,哪句话还感觉很拗口等。这才是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古今科学上的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一句中的“都是”不太严谨,因为并非所有的理论和发明都是依靠怀疑产生的。还有的学生发现“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句与戴震的例子也不搭配。在肖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又发现了两个分论点的拗口之处,例如“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是阐述怀疑的积极作用,为什么偏偏说是“消极方面”呢?如果将这个字去掉,读起来不就更通顺了吗?对课文的表达进行怀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以致用”吧。

从这个课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呢?唐慧娟老师用“文本变形”来概括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我认为是比较恰当的。有的教师也喜欢用这一招,但总感觉人为的痕迹过于浓重,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变形而变形”。如何才能将“文本变形”运用得自然而不露痕迹?这就考验教师的经验与功底了。我准备要求我们青年教师团队的成员下学期阅读肖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一书,先从学习和模仿开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到妙处自然深生本语文才是真 ——由肖培东《怀疑与学问》一课浅谈“浅教”艺术
5.10教研记录9
卢娜《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课堂实录
ipad进课堂《论据的使用》
魏小娜教授《“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听课回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