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衢州:余东农民画村见闻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衢州市柯桥区沟溪乡余东村有座如此现代的中国乡村美术馆,更让人惊讶的是,美术馆展出的画作都出自本村村民之手。

        去余东村那天,在目泉山村候车,看见路边有人在绘墙画,只见他背对公路,头戴凉帽,坐在小板凳上专心画着,这幅画即将完工,画的主题是村民烧制陶瓷,背景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白墙灰瓦浙西民居,两只白鹭飞过屋顶,画面布局巧妙。听我夸奖,绘画者起身与我们聊天,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得知我们要去余东村,热情地告诉说,他的家就在余东村,名叫郑根良,乡村美术馆还收藏了他的画。

        郑根良说,他今年73岁,5岁就跟会绣花的母亲学画,已经画了68年。他有多件作品参加全国及省市农民画展,并被选入画集,有一幅被浙江省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友好城市。余东村许多农民和他一样喜欢画画,有的还以绘画为生。

        说话间,去余东村的公交来了,我们匆匆告别郑根良,直奔画村。到达余东,只见画村美誉并非虚传,道路两旁,民居墙上,是一幅接一幅的绘画,画面取材农村生活,构图饱满,色彩艳丽,与村庄四周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看见一面墙上画了色彩鲜艳的雄鸡,我用它做背景,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因为我属鸡,民间说,凌晨出生的鸡劳碌,在我身上得到印证。这幅画的作者是本村农民毛老虎,虽称老虎,却擅长画鸡,他创作的“大吉图”绘有22只形态不一的鸡,获全国农民画展一等奖,还画了一幅《百雄图》,画有一百只雄鸡,姿态各异,生动有趣。


        拍完照,转身就看见座落在山坡上的中国乡村美术馆,美术馆门前小桥流水,背后是绵延青山。美术馆设计具有乡村特色,简洁雅致,内空高挑,展厅采用自然光源。宽大的展厅陈列着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农民画作,让观众沉浸在乡土艺术海洋中。

        因为与郑根良已有一面之交,对他的画作就特别留意,美术馆里展出了他十余件作品,他的画多为当地村民生活和劳动场景,如他创作的《上梁图》里的村民,用红布包着屋梁,燃放喜庆鞭炮,在亲友的喝彩欢呼声中,主人爬上房梁,撒红枣花生,讨个吉利彩头。郑根良的《桔乡风采》展示的是村民摘桔子装车的丰收场景,还有《农民画下乡培训》讲述的是1974年秋,他和村里的另外6位喜欢画画的年轻社员和知青聚集公社,聆听县文化馆老师讲课评画,画面中,老师执笔评画稿,听课者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听。在听课者当中,就有像郑根良这样的美术爱好者。通过一次次的绘画培训,激发了郑根良和余东村其他农民学画的兴趣,村里的绘画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几个人到十几人再到数十人。他们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画笔,把门板当画板,把陋室当画室,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正是衢州文化下乡的坚持和引领,使农民绘画的火种在余东村呈现出燎原之势,在希望的田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由于余东村农民画的是村里事,身边人,贴近生活,受到村民欢迎,家中乔迁,娶亲嫁女,都要买幅画挂一挂,使得农民画在衢州有了生存的土壤。看展览时,我留意到村民余统德画的是《九龙下海》,画中描述1967年,旱灾横行,村里男女老少用九部水车,日夜车水抗旱的场景。另有村民郑绍良画的《三十六好汉》,描绘了1963年,村里为寻找水碓舂米的轴木,36位年轻社员自告奋勇,连夜从石梁山抬回轴木,虽然饥肠辘辘,却一路喊着劳动号子的情景。余东村农民用画笔记录村史,让艰辛的过去变成直观立体的画作,也让年轻人了解余东村的历史。令人欣慰的是,余东村涌现一些女画家,有位叫余雪莲的村民,其画作《共同富裕》,展示了余东村民当下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面貌。


        在余东农民画家中,还产生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就是沟溪乡文化站站长、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会长郑利民,他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用绘画表现每个节气的特点,并为每幅画配诗,看了令人叫好,真是高手在民间,乡村有大师。余东村农民画,给我的感受是,充满乡土、乡亲和乡愁。他们画出了过去,更画出了现在。昔日寻常的余东村,因为绘画变得不寻常,获得了中国第一农民画村、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走出美术馆出,漫步余东村的街巷,泥巴房、牛栏、猪圈进行了简单装修,贴上对联,画上了画,竟然成了一个怀旧的景点。村民大多依水而居,有两条并行的河流穿村而过,河畔有大树,树上还安装了彩灯,到了夜晚,灯光点亮河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另一种美丽。

        在余东农民画长廊旁,见到一家油画工作室敞开大门,进去参观方知工作室主人叫朱利民,是从余东村走出去的油画家。客厅里的有幅取名《攀》油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几个男孩已爬上了杆顶,一位小女孩不示弱,正往上爬着,要和小男孩比高下。作品真实生动展示了孩子不服输的天性。看了说明,得知这幅作品在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优秀奖 。朱利民的油画《小妹》、《竹音》、《村头》、《鼓手》等作品都曾入选全国美展。画室一幅女性肖像画引人注目,画中女子虽不年轻,但美丽庄重有气质,有徐悲鸿画蒋碧薇的风格。从朱利民家中展示的名人合影照中获知,他曾拜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潘世勋为师,与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有交往。名师出高徒,朱利民的画作走出衢州,走向全国,甚至赴国外展出交流和售卖,除了勤奋,与大师们的点拨提携也有一定关系。走出朱利民工作室,遇到正在晾衣服的老人,老人告诉我,她是朱利民的岳母,女儿和女婿外出办事了,老人特别骄傲的告诉我,看了我女婿画的画吧?他画我女儿的这张画最让我欢喜!原来,画室里光彩夺目的女士肖像是朱利民的妻子,称得上是郎才女貌。

(从余东村走出去的油画家朱利民于导师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潘世勋先生合影)

        在余东村闲逛至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叫“十大碗”农家乐吃饭,三个人,四样菜,酒醉饭饱,相当实惠。饭后继续顶着烈日参观余东农耕园和余东农民画研学基地,没想到路上发现郑根良家的小院。郑根良家的院门也是敞开的,这让我想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描述,治安状况如此之好,难怪这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

        走进郑根良的家门,只见客厅墙上挂满了他的画作,客厅左侧的工作室则放了画桌,桌上放有画稿、笔、纸和颜料。我们对着楼上喊“郑老师在家吗?”可是无人应答。拍了几张照片,正要我们走出郑良根家的弄堂时,遇见郑老师满头大汗骑着电瓶车回家了,这真是缘份,我们又见面了。郑老师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喝茶,并将我们引进他的画室,他打开一幅长卷,画作表现的是浙江丝绸之路,从种桑到养蚕、缫丝到织布成绸,再通过水运出口国外,画面有上百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凝聚了画家许多心血。作品郑良根绘有两幅,一幅被杭州某单位收藏,家中保存一幅。

(农民画家郑根良谈笑风生)

        在与郑根良交谈中,得知他从小虽学了绘画,但为了生计,长大后又学了木匠手艺,工作之余,他还是喜欢画画。妻子怕他画画耽误干活,常常把画笔藏起来。这几年,余东村农民画的氛围浓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绘画队伍,开始有了收入,妻子现在也支持他画画。余东村农民文化创作协会会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人。如今,郑根良不仅自己醉心农民画,还带动全家一起画画,他的大儿子和两个孙女都毕业于美术院校,儿子是衢州市某中学的美术教师。郑根良说,余东村学画的农民越来越多,余东农民画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每到寒暑假,就有许多美院学生来写生,他们一住十几天,带动了余东村的旅游业。村里还与上海、深圳文化企业对接,开发文创产品画丝巾、背包、雨伞等60余种,并借助义乌文博会、广交会、上海旅交会等平台,将农民画衍生产品推向国内外。外出画墙画也是余东村农民的一大收入来源,郑根良一年有一半时间是在外地带团队画墙画,人均每天几百元薪酬。2019年,余东村农民画年产值700余万元,通过农民画增加村集体收入60余万元,农民画骨干年收入20余万元,余东村每年吸引40余批、近万人次中小学生来村里开展研学游。

        看见余东村因画而兴,因画而富,心中十分欣慰。告别郑根良老师,他一定要送我们到路口,他说会继续画下去,一直到端不动笔为止。

(部分图片作者提供)

往 期 回 顾

    不虚此行大目源

    德兴:花桥大目源之亮点

    德兴:花桥大目源拍美女

    衢州:东南阙里  儒风天下

    衢州:让南孔儒学文化落地

    衢州:吴为山塑孔子雕像馆

    衢州:意匠生辉——民间艺术展

    衢州:“印纪百年”篆刻作品展

    衢州:南孔画乡  余东画村

    衢州:中国第一农民画村

|人|家|

2021年第242期(总第243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民靠画画增收,整个村多数人会画画,网友:高手在民间!
仓屋榜村农民跳起了广场舞
【光明图刊】硕果丰收 小康路上笑开颜
画家画画可以卖钱和增加声名,还能让别人得到艺术享受,你认为画家是在为谁服务?
关于供销合作社能否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的复函
[律师说法] 村民小组对土地的所有权地位不容否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