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登太白楼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重登太白楼

作者:蔡月萍

太白楼因诗仙李白而得名,说来惭愧,第一次登太白楼,是和外地亲戚一起去的。去了才知道李白和济宁渊源之深,自己家门口的胜迹竟如此不了解。想着以后能给别人介绍点太白楼而重登。

家住竹竿巷附近,沿古运河步行向北,经东大寺至秀水城,顺河转西遇清平桥。绿柳依依兼有黄色的迎春花点缀,感受春意的清新,河水也显碧绿。继续西行,眼前突然出现几棵玉兰树,两棵白玉兰和两棵粉玉兰中间,有手持酒杯的李白塑像。执酒向南,面对的是永丰巷,向北看河对岸,后面就是太白楼。从有江南风韵的玉带桥过河,即达太白广场。太白广场和太白楼隔路相望可观全貌,太白楼因前面是广场显得巍峨壮观。此为市中心,有人形容太白广场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太白路是长安街,太白楼就有点像天安门城楼了。

太白楼是一座修建在明代城墙上的楼阁,位于济宁古运河北岸,太白路中段路北。运河和太白楼是济宁最具代表性的记忆,这两个记忆在市中心相遇,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匠心的安排。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李白纪念馆所在地。

登上城墙平台,首先看到李白全身塑像,腰挂佩剑、手持酒樽、长髯飘飘、昂首向天、豪放飘逸,正和李白的诗酒剑侠气质相配。李白塑像两侧各有一块御碑,都是乾隆皇帝登太白楼感怀之作。西侧一块是乾隆三十(1765)年所作《登太白楼诗》,东侧是乾隆四十九(1784)年作的《登太白楼四叠》。碑上的字迹因两百多年历史已变得模糊。

经事后查询,《登太白楼诗》为乾隆皇帝第一次登太白楼所作:“苕峣高阁俯城闉,名字犹传太白真。善酿者汪信知己,举觞惟贺是佳宾。良辰漫惜方春饯,胜迹初探返跸巡。禹戒常遵恶旨酒,醉歌无事取斯人。”胜迹初探,魏巍古城,壮观太白楼,不禁想起李白与汪伦的知己情深,与贺知章的把酒举觞。

《登太白楼四叠》为乾隆皇帝第五次登太白楼所作:“綪茷旃旌入郭闉,青莲遗迹向传真。千年佳话留诗酒,一代名流称主宾,亭北早应赋云想,池南近可和檐巡。求贤欲以赞实政,此际无资若辈人”。怀念李白,想访求李白杜甫那样的贤才来赞美自己的政治作为而找寻不到 。

自元代起,济宁因“居运道之中”,成为京杭大运河上“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交通枢纽,元明清三代都在此设立运河最高管理机构,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巡视河工济宁是重要一站,皇帝南巡回京一般从济宁沿运河去汶上南旺分水处考察。乾隆皇帝六次来济宁并登太白楼,每次都留下诗作,最后一次游太白楼是乾隆五十五(1790)年,已八十岁高龄。

李白身后即是太白楼,两层小楼,斗拱飞檐,坐北朝南、七间两层、灰顶红墙。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匾额。

太白楼初是贺兰氏酒楼,原址在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李白36岁偕夫人女儿,由湖北安陆至任城,常在此饮酒作诗、会朋别友。李白逝世九十九年后,吴兴人沈光过济宁,倾慕李白,为该楼篆书 “太白酒楼” 匾额,遂太白酒楼成名。元代开凿运河时,任城城池曾北移,明洪武年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样式在南门城楼东城墙 (今址)上重建,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搂。

至此太白楼在高高的城墙上和运河相望,两景相遇,相得益彰。登楼远眺,可欣赏运河两岸风景,济宁市容尽收眼底。“白楼晚眺”成为济宁古八景之一,太白楼已延存一千三百多年。

纪念馆主要展示李白生平(701-762)、在济宁、山东等地的活动足迹,留下的部分诗篇、字迹,李白对济宁的物赞,李杜千古情等。


全国共有四处太白楼,按年龄排序:四川江油市青莲镇(5-26岁)、湖北安陆(26-36岁)、济宁(36-59岁)、安徽马鞍山(59-62终年)。李白终年62岁,寄家济宁23年,一生三分之一最好的年华都与济宁有缘。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济宁是待时间最长的,算得上他的第二故乡,儿子在这里出生,女儿在这里长大,期间被唐玄宗召见,赐金放还后又回到这里,留下众多遗迹,太白楼、浣笔泉、古南池、兖州、曲阜……。在济宁写下或怀念济宁的许多诗文,如:《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赠任城卢主簿潜》《古意 南陵别儿童入京》《梦游天姥吟留别》《寄东鲁二稚子》《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任城县厅壁记》等。

《任城县厅壁记》是对济宁来说很有分量的诗篇,在木刻的济宁古八景衬托下,赵孟頫书写的《任城县厅壁记》展板在进门中间展厅,占据左侧一面墙的显著位置。是李白应当时县令贺知止(贺知章族弟)之邀而作。文中考究任城的渊源、介绍任城的地理方位、风土人情、市容市貌,赞美贺公治理之功,对研究济宁很有史料价值。(风姓之后,国为任城,……当周成乃东鲁之邦,自伯禽到于顺公,三十二代,遭楚荡灭,因属楚焉。炎汉之后,更为郡县。隋开皇三年,废高平郡,移任城于旧居。…..东盘琅邪,西控巨野,北走厥国,南驰互乡。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济宁市博物馆和城市展览馆也都把《任城县厅壁记》列为重要展示内容。

占据中间展厅右侧显要位置的是唐代吴兴人沈光撰写的《李白酒楼记》,其文末说:“至於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掾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矣。”因他篆书的 “太白酒楼” 匾额和此文,使“太白酒楼”名气大增并得以延存,成就今天的太白楼。

济宁见证李杜千古情。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两颗巨星在这里相聚、同游的佳话,是诗歌史上的大事,更是济宁永远的记忆。闻一多评价李杜相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仅次于孔子见老子。两人互赠的诗有10余首。如《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戏赠杜甫》、《赠李白》、《春日忆李白》等。关于李白、杜甫来济宁的原因,李白诗《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的句子。他的族亲在济宁做官,李白曾跟裴旻学习剑术。裴旻,东鲁(今兖州)人,后迁居任城(今济宁),因其剑术高超被称为“剑圣”。唐玄宗时代,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并成为“三绝”。杜甫的父亲在兖州做官。两人互写的诗篇是两人友谊的表达,也是在济宁相聚的见证。

在文物展柜,有李白《上阳台贴》的复制品,还真没有这么近距离的看过这幅李白传世唯一真迹书法:“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懂的朋友可来观赏。


“观”字碑是太白楼的镇馆之宝。“壮观”是李白特为济宁书写的,表达对济宁的陶醉和赞美。“壮”字遗失, “观”字几经周折被保存至今。今手书“观”字碑是李白在济宁的唯一真迹,此乃太白楼之大“观”也。“观”字下面有“千古胜迹”是民国时期济宁县长刘敬塘在维修完太白楼,感慨太白楼的历史文化而写,也表达后人应该爱惜保护太白楼的愿望。

李白寄家济宁期间,游历山川美景,更记录了济宁当地的人文特产,如鲁缟、鲁酒、汶鱼、峄山梧桐等。“鲁缟白如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因二楼未开放,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的“三公画像石”未看到,贺知章和李白可谓往年之交,对李白有知遇之恩,我们知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这“谪仙人”名号就是因贺知章读李白的《蜀道难》感叹不已称其为“谪仙”而来的。

全国存有与李白有关的传世文物并不多,因运河之故,济宁的人文昌盛,除《上阳台》珍藏于故宫外,绝大多数的文物都在济宁。太白楼游廊墙体内镶嵌许多珍贵石刻书法、对联,院落两侧平台上也林立着馆藏历代原始刻石若干。

比较著名对联:

济宁知州王鹿泉编撰,罗振玉篆书:

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眺
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

王以敏写的:

青天骑白龙 我欲因之梦吴越
长风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珍贵的刻石:“壮观”“诗酒英豪”“古南池”等。

平台上还立有乔羽先生的诗文刻石:“诗酒英豪说李白,古南池畔起高台,我来已是千年后,犹见青莲次第开。”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诗篇的瑰丽、豪放及浪漫主义情怀,那种自信和追求独立人格,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白的到来给济宁留下了深深印记。随着文化济宁的兴起,将越来越重视对这一文化遗迹的保存,也会对济宁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济宁因李白而拥有太白楼、浣笔泉、青莲阁、诗仙路、太白路,及后来的太白湖、太白湖区,或许还有将来的太白……


作者简介:                                                     

蔡月萍,山东济宁人,为丰富退休生活开始写作,以期通过写作丰盈内心、学会欣赏,陶冶情操、晕染夕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游太白楼
把酒临风太白楼
登太白楼
八年级语文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PPT课件
济宁古南池,李白杜甫曾携手同游于此
祖国风光(1578)济宁太白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