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马河畔是我家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白马河畔是我家

作者:路志艳


在邹城市太平镇境内,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母亲河”——白马河。她清澈秀美,水波粼粼,象一串银色的项链镶嵌在邹西大平原上,悄无声息地滋润灌溉着两岸的田地。我的老家果庄就座落在她的北岸,一个与郭里镇卧牛山隔河相望的地方。

幼时的记忆是模糊和苍白的。1978年刚满六岁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不懂得什么是拨乱反正,还不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涵义。只是模糊地记得在大队和沿街用白石灰水刷白的土墙上写满了“打倒四人帮”、“大干快上”等标语。大队唯一的大喇叭从早到晚不停地播放着,播放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那时正值冬天,特别冷,大人小孩清一色或黑或蓝绵裤绵袄,老头们还用破布条扎在腰间,妇女们则扎着裤腿,顶着脏兮兮的头巾。那时候总埋怨大人做饭做得晚,不到饭点小肚子就饿得咕咕叫,虽然顿顿是或玉米或地瓜面煎饼,或玉米或地瓜面糊涂,我还是吃的倍香。只是这些饭吃久了,我就开始上火,嘴两角起了泡泡,烂嘴角了。父母看着心疼,可也只能是长长的叹息……直到1982年,大队将生产地包干到户,情况稍微好了些,能偶尔吃上小麦面了,遇到家里来客时,还能用小麦换些白面馍馍,见点腥荤。这一年我也背着母亲用几块下脚布头拼凑一块缝成的书包踏进了村小学的大门。

学生时代故乡的色泽依然是单调的。1988年我在夹道联中读书。有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写家乡的变化。的的确确,那时候,果庄比以前变化不小,街比以前宽了,房屋比以前整齐了,人们吃的穿的也比以前好了,民风乡俗更纯朴了。水依然清澈,树依然郁绿。家家户户都不再为温饱犯愁了,有的富裕人家还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开上了四轮拖拉机,骑上了摩托车,购买了电视机。但一看到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我的心里是压抑的。特别是麦收秋忙的季节,在地头小歇时,父亲总会点着一支旱烟,默默看着快要累散架的我,开始了唠叨:想要跳出农门,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了怎么样怎么样……我曾暗自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乡村,过城里人的生活。这应该是我苦读求知的最原始的动力。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我果真如愿,来到城里读书,创业,安家,落户。这一别果庄就是三十余年,其间,只有过年过节或有事时才回去小住几日。

1998年春天,村里的儿时玩伴来家做客,他兴奋地说,老家果庄已经修通柏油马路了。我内心一震,去过果庄的人都知道,村里的路有多么难走。我们那里地势较洼,壤质又是黏土型。被人戏说为“英雄坷垃孬种泥”。逢晴天耕地,家家户户都得扛着镢头去地里砸坷垃。而一遇到阴雨天,脚陷进地里又拔不出来,大街小巷全是泥汤子。果庄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这些都是果庄路况的真实写照。玩伴说,村两委知道了要想富,先修路,除了向镇里争取了一部分资金,村里自筹资金修好了通往镇里的马路。并积极组织村民搞畜禽养殖,搞蔬菜大棚种植。由于修通了路,村民根本不用愁农畜产品的销路。每天都有收购商把车开到门前地头。听着他兴奋的叙说,我望着中堂悬挂的水墨《喜上梅梢》,不由地端起了酒杯,心里殷殷涌起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2008年的一天,接到初中同学的电话,说他喜得一千斤,诚邀我务必回去喝喜面。同学结婚十年久经“煎熬”终有一女,哪有不前去贺喜的道理,正好也顺便看看老家的变化。驱车行驶在宽阔平整的兴港路上,路两旁绿树成荫,郁绿欲滴。刚进果庄村,就被一排排整齐宽敞的平房(间或有楼房),一条条干净笔直的村间小路,一棵棵造型别致的绿化小树,一辆辆崭新的不断出入村口的小轿车……吸引着,炫目着。到了同学家,抱拳道喜寒暄入座。却见桌上只摆了四荤四素八个菜,外加两瓶很经济的岗山特曲。咦?果庄村民向来热情好客要面子,就是平常小聚也得要十个盘子八个碗,既使兜里没钱,赊也得要置办的样整的,不然会怕别人笑话。再说同学家境比较宽裕,前几年就买了辆“大跃进”搞运输,每年收入少说也要十来万元,今天咋这么扣门?临座的村委会主任孙广峰看到了我的诧意,笑着说:“为了刹住村民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陋习,村委制定了村民公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今后哪家有红白庆典事,宴席严格控制在规定标准内。这样既控制了铺张浪费,减轻了经济负担,还倡导了新风,受到村民的一致欢迎和拥护”。我释然,门外一阵清风吹来,顿觉心旷神怡。推盅换斛间,孙主任越说越兴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果庄也激流勇进,引导村民或外出创业,或在家搞特色农副经济发展。咱村光‘包工头’就有几十个呢,光他们就带动村民外出就业二百多人,每年总收入1000余万元。还有六组村民陈传勤在家搞起了特色煎饼制作,用工二十多人,把果庄煎饼推销到济宁市各大农贸市场,很受当地顾客的欢迎,年纯利润达到100余万元。现在村民的钱包都鼓起来了,有近一半的家庭买了小轿车。原先咱村位置偏僻又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一穷二白,小伙子都不好找媳妇。现在好了,外村的姑娘都想嫁到果庄来,周围十里八乡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嫁就嫁果庄男,要娶当娶果庄女’……”孙主任眉飞色舞地说着,我饶有兴致地听着,心里感慨万千。真是改革吹绿万千枝,开放尽染一抹红。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上个月我回果庄开儿子的现役军人证明材料,又一次踏上了这片让我一直魂牵梦绕念念不忘的热土。连接兴港路的村主干道两侧已经安装上了节能路灯,绿化带里的万年青郁郁葱葱。村口耸立的一块鲜红牌子吸入了我的眼帘,上面写着:山东省美丽乡村——果庄村欢迎你,我的心一下开朗兴奋起来。村委会门前不知何时建起了宽敞平坦的文化广场,东侧还安装了健身器械,老年娱乐室,村民书屋。在窗明几净的村委办公室里,村支书冯计利书记热情地打着招呼:稀客,稀客……落座寒暄后,他和我拉起了村里的家常。他说现在咱村里哪方面都不比城里差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早就有“退休金”了,也有大病医疗救助和保险了。老有所养还要还要老有所乐,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到了晚上村民都过来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热闹的很。也建起了村民合作社,也有了电商微商,不用出门村里的农副特产品就能销到外地,挣来大把的银子……听着他质朴又带有自豪的介绍,我即高兴又有些愧意。高兴的是全村的人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分享到了红利,愧的是作为村民的一员,我久居外地,对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关注不够,贡献微乎其微。也难怪,被村里“当家人”称呼为“稀客”。真应了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返回济宁的时候,我临时起意更改了路线,想去看看久违了的白马河。站在高高的河堤上放眼望去,白马河还是那样娓婉秀丽,缱绻绵延,河水清澈透明,被风卷起的细浪一排排一波波向东荡漾着。繁忙的森达美港口前,一艘艘满载货物的机动船鸣着汽笛欢快地向远方驶去……

白马河畔是我家,我家就在岸边住。

作者简介:                                                    

路志艳,网名:诗惆之路。男儿身,女人名,生于山东邹城,现居济宁。当过小贩打过工,做过老板栽过葱。文章登过主媒体,留痕小报写时评。自由撰稿人,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华文原创文学签约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横河花园村“猎龙”——值得传承的习俗
点亮路灯为村民圆梦
世外桃源悬空村:生活在悬崖峭壁上的人们
马七娘飞天记(源于民间传说)
呼兰河畔“米二代”,靠拼购赢了父子百万对赌
042、伏源河畔鸿雁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