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的“算盘”

父亲的“算盘”

孙延朝

作者父亲    图片孙延朝提供

      在父亲的“百宝箱”中,有一个用红布层层包裹起来的老物件,一把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木质老算盘,棕灰色的木框,铜皮包裹着四角、中梁的两端,底部特意加上一块樟木板,刻着爷爷的名字,历经岁月沧桑,显得有些年代感,有几个地方都开裂了。父亲说,这把算盘是咱家的“传家宝”,承载着两代人的记忆,将来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去年,回家探亲时,又看见父亲蹲坐在房子的门槛上,用算盘计算卖粮食的收入,但与以往感觉不同的是,父亲斜靠在门框上的背影显得越发佝偻瘦小,在算珠“噼里啪啦”拨动声中,暮暮往事不禁涌上我的心头。

      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勤劳节约的人,工人、种田、放牛、养猪、搬运和经商的活儿他都干过。尤其是在种田的那些年,每到春回大雁归时,就开始张罗着给地里施肥,到县城农资店选品质优的种子。待到天气暖和后,腰上系着袋子,手里拿着舀子,和母亲在地里一舀子一舀子的施肥。即使是三伏天的中午,也是母亲将饭送到地头,热了就到地头的河里洗个澡,困了就在大树下搭建的简易草棚中,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草帽盖在头上睡到下午太阳不毒辣再起来继续干活。父亲虽然不会怎么表达,但我明白他心里打的算盘就是:做人要勤勤恳恳。他常常告诫我说:“要勤劳吃苦、坚强不屈。”

2016年作者的父亲和母亲   图片孙延朝提供

      记得有一年夏天,连续一个月烈日当空,庄稼大旱。当村里所有人放弃自家田地时,唯有父亲,还是天天守在地头,不知疲惫地除着地里的杂草,一担一担地挑着水到地里,一点一点地灌溉着庄稼。终于坚持到8月的一天,等来了一场前所未见的暴雨,庄稼在一夜之间长了一大截。

      “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你的一个小小的坚持就有可能扭转局面。”秋收时,父亲一边脱下身上的汗衫一边对我说。看着父亲黝黑的胳膊和脊背上那一块块脱皮的印痕,我默默地记住了父亲的话。

      父亲是高小毕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算得上是个文化人,因为算盘打得出色,1970年被县城物资公司招为工人。1982年,父亲所在的单位精简员额,他考虑到父母年纪大、家里孩子多,需要人照顾,主动提出辞职回乡务农。那时,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靠几亩地耕作的粮食,村里卖粮要到20里外的乡粮管所,雇四轮车运送家里的粮食需要20多元的费用。为了节省开支,父亲从亲戚家借来板车自己运输,他在前面用力拉,我和母亲、姐姐在后面用劲推,往返一趟要2个多小时,卖完家中的3000斤粮食往往要来回拉4趟。父亲的精打细算在十里八村有口皆碑,上街赶集从来都舍不得吃一份早餐,乡亲们称他为“铁算盘”。有一次,我跟着父亲用自行车去镇上卖油菜籽,上坡时我在后面推,下坡时父亲骑上车,我在后面跑。卖完菜籽,我累得满头大汗,看到路边摆的炸油条的摊子,香气扑鼻,我向父亲央求道,“爸爸,我想吃那个”伸手指了一下。父亲的手在口袋里掏了一下,停留一会,又朝我看了一眼,仿佛做出了一个天大的决定,才向摊子迈开脚走去。“老板,给我拿两根油条,一碗豆腐脑。”“好嘞,一共是二毛六。”得知价格的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一分钱,蘸了口口水,细细数起来“一分、两分、三分……老板,二毛六,给你放这儿了。”

  自父亲辞工以后,家里再也没吃过豆腐脑。“快吃吧,我不饿,你赶紧吃,吃完我们好去办事。”父亲将油条和豆腐脑放在了我面前,可能是早上累着了,我看着放在面前的“山珍海味”,却就跟想尝个鲜似的,吃了一根喝了半碗就不想吃了,“爸爸,我吃饱了,我们走吧。”我放下筷子,起身去拉父亲。“这怎么能浪费呢?”父亲喃喃自语“你先去外面等我,我把这收拾一下。”当我回头看父亲时,他一手端碗,一手拿着油条正大快朵颐。

2017年作者的父亲在耙地    图片孙延朝提供

  回到家,父亲掏出算盘和随身携带的本子,细细的算着今天的每一笔开销,“一分、两分、三分……”,算罢,将算盘放在床头,把我叫过去“你怎么能浪费粮食呢,我们家孩子多、开支大,今年雨水不好,粮食又减产了,家里的每一分钱来的多么不容易啊……”听着父亲的教诲,想起白天在集市上的事,我心中充满了愧疚。经过父亲严厉的家教,上中学后,我克服了坏毛病,上街时不再向父亲要吃零食了。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十口之家的温饱是头等大事。父亲起早贪黑,操持家务,把一家人的生计盘算得细致入微。虽说家人也吃过茴坨、藜蒿等杂粮野菜,但没有人饿过三餐、冻过一次,过年时还能穿上一套新衣服。其实,在我的心里,父亲只是乡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朴实无华,平平淡淡,但他总在用一件件事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时常我也会带着疑问,与父亲聊起他那过往的经历,特别是谈到被他视若珍宝的“御用”算盘时,就好像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因为这是爷爷留给他的“家底”。

     我的爷爷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党组织,是一名老党员,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被乡亲们推举为村生产队队长。平时为了村里人能过上好日子,他整日忙忙碌碌,村里灌溉条件差,爷爷就带着大家修水渠、挖水池,村里耕地少,爷爷就带着大家开荒种地,有时半夜下雨,爷爷就悄摸着起床,戴起斗笠,披上蓑衣,独自一人去堵水坝蓄水。有一年,村里经济在全公社排名前列,得到了奖状,爷爷也因带领村民致富卓有成效受到了表彰,这把算盘就是当时的奖品。

      当大队长一干就是30多年,后因战时受过伤、工作操劳过度,双目失明20余年。父亲说,爷爷勇于吃苦、踏实担当、勤俭节约,这把算盘代表的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爷爷身上一种精神的肯定,你们想要有出息,这些都是我们要传承下去的。

      昔日的过往终究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可我家里的那把算盘传承至今,依然被父亲珍藏。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参军、提干到一步步成长,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我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如今,古稀之年的父亲,身体依然十分硬朗,种了5亩多田地,闲时还到工地上做工,甚至还到家乡的山上摘野菊花、采蘑菇等卖钱。许多次跟母亲视频,看到父亲在旁边拨打着算珠,认真的计算着什么。

      虽然现在衣食住行条件相较于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把算盘带给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始终没有变。每逢休假回到家乡,我和女儿都会拉着父亲给我们讲算盘的故事,那些永远听不厌倦的故事一次次叩问着我的初心,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勇毅前行。

2018年春节作者的父亲母亲和子孙辈合影    图片孙延朝提供

广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想起了爷爷
想吃油条豆腐脑了
突然想吃油条了,可惜没有豆腐脑
郑玉超│稻麦之上(散文)
田定方 | 借 粮
李世英‖追忆我的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