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安陆“五七”棉纺厂,我的青春岁月(三)​

我的安陆“五七”棉纺厂,我的青春岁月(三)

遥望安陆

宋晓洪

安陆城   摄影:侯向东

        从信阳出发,翻越了鸡公山,自此,向南就开始进入了江汉平原。
        在平原的边缘上,有座小城,千年古城,名叫安陆,人口几十万。
        东衔邻园,南抵夏口,北接广水,西望洪山。丘陵地势,四季分明,一年两熟,稻香粟甜
        一条府河,源出大洪山,沿城西南下,汇入汉水。
        涢水,像一条丝带把鄂东北的诸州县,连在了一起。出土编钟的随州,李太白曾乐居十年的德安,烟波浩淼的古泽云梦,一字向南,沿河而居,承恩天禄,沐水繁衍。
        凭湍流,木排顺水而下;
        船载贩,米甘油香德安;
        君喜桃园。
              2019.6.6

梦回德安

宋晓洪

安陆火车站   摄影:水易居

       1969年6月20日,首批几百人,从北京到安陆五七干校,下放的干部、知青和家属队伍,到武汉之后,逗留了两天。
        23日上午,又从汉口火车站上车,继续向安陆县进发。
        在武汉至襄樊的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火车每到一站,都有许多人下车,之后,又有不少的人,涌进车厢。
        通道上,站满了人,有的担着萝筐,有的手拿绑着绳子的扁担,还有人,嘴里叼着烟……
       车窗外,淫雨霏霏,我不时地向外望去。
       下午三点左右,安陆火车站到了……
       我探出身子,看见了四月份前期到达五七干校的熟人,还有筹建处的不少人员,来到站台迎接我们。
        他们当中,有人没有打雨伞,有人已经湿了衣裳,有人脸上淌着雨水,都站在雨中,迎接下放的大队人马。
        当时,我感觉他们好像都是我的亲人……
               2022.11.10

 仰望德安

宋晓洪

从粮食局院内迁到河西博物馆院内的明代德安府儒学大成殿(就是宋晓洪同志说的大庙)   摄影:水易居

        古城安陆,历史悠久。
        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第一次是在安陆使用的……
        这,如果引不起您对这座城市的兴趣,那,唐代诗仙李白,您多少会吟诵他诗篇中的名句吧。郭沫若先生撰写了《李白在安陆的十年》。
       远古时代,古云梦泽浩瀚汪洋,到了安陆,算是见到了陆地。
      安陆城依山傍水而建,城西码头,是山石条垒起堤岸,大洪山的溪水到了安陆,已是每秒百立方的流量,汛期从上游随州泄下的洪水,可以将城北变成泽国水乡。急流汹涌,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汇入汉水,进入长江,流向东海。
      冬季来临,水清透亮,可窥见鱼游河底。
      千万年来,大自然的造化,让府河西岸,形成万顷沙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掘河沙供武钢07工程的混凝土建设,专修了一条铁路,昔日的黄沙成了可贵的建材资源。
       1971年5月1日,府河大桥通车了。从此,结束了靠人工绞盘渡船的历史。
       前几年,老桥寿终正寝,河面上,一座新大桥接替了老桥的使命。
       当初,修府河大桥,可谓来之不易。那会儿,县里各单位、企业、公社,都有分摊修桥的任务,或人力、或挑沙、或石料、或建材……
       为此,农场每天派人上山捡石头,再由拖拉机运至河滩上缴定额。
      工地上,整天里高音喇叭声震天,处处红旗招展,赵棚民兵连、雷公民兵连、洑水民兵连、五七、粮机……
       桥修好了,专等剪彩才能通车。
       遇天雨,返回农场,与守桥民兵商量,可否通融一下。
       事未果,先是斗嘴,后动了手,被人家绑了,正在这时,五七厂几十人巧遇……
否则,可摊上事了。
       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六日,为纪念7.16伟人畅游长江,县里在府河上召集各企业参加该次活动。
       那天,全城万人空巷,河堤上人头攒动,场面空前。
       忽然,见水中有女子,且衣着见短,出水沿堤上岸,泰然自若,旁若无人一般。
        冲击波式的新视觉,让古城自此青春焕发。
       虽然,老法院和县医院宿舍,是原来的洋教堂旧址,有上百年的布教传教历史,尽管早期的西方宗教,已经在老安陆城入驻,可终抵不住现代人的新潮流,让人耳目一新。
       老一中,曾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殿。不光让后人,在此读书受教,步入殿堂,更因为一中这块地,原址上是德安城大庙。
       粮食局和一中,将大庙一分为二。五七厂的小礼堂就是大庙的一部分。
       园林中,几棵枇杷树,根深叶茂,每逢硕果金黄之日,招人喜爱。
      石条甬道,高台石阶,红漆廊柱,木板墙隔,青砖灰瓦,石灰白墙,蔽日林荫,幽静舒心。
       坡地上,一排排桃树,春日里,花团锦簇,芬芳香溢。
       绿叶拥嫣红,县里第一中,万般皆下品,朗朗读书声。
       wG,五七干校来了,一中搬出,去了凤凰山……
       难怪,初到安陆的孩子,一中不愿接收。
       五七的煤场,修在护城河上……
       古城墙,被推平了,建了厂职工宿舍……
       北城墙拆了,护城河堤上建了厂子弟学校。一条去武汉的公路,沿着城东城墙经过。
       听说,原来城的东大门,是在攻城时,没了……
       化肥厂在城南,一条护城河,沿凤凰山流入府河。
       安陆城南、城西、城北,三条河流,是老城的天然护城屏障,只有城东,是土垒石砌城墙。这座老城依地势而建,七十年代,还凑合能见到安陆城廓形状。这几十年后,恐荡然无存……
        粮机厂原址上,是旧时的窂房。至五七厂之间的这段民居,是山陜会馆。
        去城北门的街上,有一书店,陶铸,曾在此以书店掩护,做过地下工作。
        城里新大街上,有一座二层建筑,是国民党外交次长周书凯家的宅院,后来,县里第二建筑公司在这办公。
        城西沿河边的和平街,尽是老式宅院。庭院深深,三进院的格局。木雕窗格,刻花青砖,院内水井,青石台阶。
        夏天傍晚,吹来河面上的凉风,习习入户,汗去人松。
        六十年代,老街市上各户商铺,尽是手工作坊,猪鬃刷、木杆秤、搓鞭炮、酿造厂、稻草纸、木器社、篾器器店、手工织布、弹棉花社……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应俱全,农耕文化时代的全貌一览无余。
              2019.4.17

新安陆一中   摄影:水易居

情怀

宋晓洪

二十大代表、湖北安陆棉纺厂职工仰媛媛在车间工作   视频录制:水易居

        五七厂除了159名华纺大学生,还有20名北京化纤学院大学生和陆续从清华大学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近200名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强大技术队伍。
        这批才俊,年长的25、26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读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热潮中,感受到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从农村到城镇的那种热火朝天,势不可挡的社会变革洪流,也难于忘怀三年自然灾害,在身体发育时的刻骨铭心。
       1965年5月,正在如饥似渴地捕捉知识的时刻,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让莘莘学子们,经历了上海的一月风暴……
       在大串联之后,又复课闹革命,从1964年9月入学,近七年的大学生活,直到1970年,终于,开始分配了。
        告别熟悉的校园,再见老师同学,从此,各奔东西,来日方长啦。
        溯江而上,经武汉,奔向安陆。
        正值五七厂进入设备安装,准备试车生产阶段。
        虽然,六月梅雨,但,新环境、新工厂、新设备,一个正在孕育成长的纺织工业大庆式的企业,正是施展青春和才华的好地方。
        穿上工装,拿起工具,走进工场,用热情当旗帜,用理想作双桨,让所学的知识插上翅膀,在生命历程中飞翔。
        当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在与有专业知识的队伍结合之后,设备的安装效率,是显而易见的。
       很快,这些大学生就彰显出一股热情的力量。用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实践的锐气,让五七厂的各个生产环节面貌一新。

至今还保存着的湖北省安陆棉纺织厂大门   摄影:游忠平

分配到五七厂的华纺大学生

林子务

这幢大楼承载了安棉人多少美好的记忆,如今已不复存在    图片摘自《安陆同乡会》

      我记得华东纺织工学院(后名:中国纺织大学;现名:东华大学)69和70届毕业生分到五七厂的最多,有156人;北京化纤学院(现名:北京服装学院)有20人;清华大学2人(吴可和、沈健)。

      后来五七厂因照顾夫妻分居又陆续调入了一些其他学校毕业的大学生。

      我在华纺纺织654班,共有8人分到五七厂,其中女生3人:黄承权、吉家凤、朱蕊玉;男生5人:周渊、周仲清、张国荣、张治安、林子务。

      17名华纺大学生分在机动车间的原因是:当时厂部号召最当务之急是厂里锅炉改装要大学生参加,凌则之号召大家踊跃报名参加锅炉改装会战,我第一个报名,在隋计良那登记。

      我第一个报名的原因是,我初中到高中6年,假期一直在父亲厂里劳动,纺部和织部工序及流程,已很有基础了,但水电汽风空调机修这块生疏些。

      周渊是第二个报名。

      我根据当时华纺毕业分配红榜上的156人,印象是156人,准不准确,还需验证。

      当时公布的那天,李椿和(五七厂派到华纺挑选毕业生的干部),她在红榜前对我说:“你到厂后今后回武汉可近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第一个从纺织部下放到五七厂的干部。

      我今天数次与新安棉领导(陈保旺)联系,了解156人具体车间分布的原始资料。但陈保旺告诉我所有这方面的存档资料全无,只好私下问询和主要由我回忆。

      1、陈国平提供《五七厂华纺大学生名单》共159人(林子务实际统计目前已有128人)

     2、林子务实际统计共128人=机动 17 + 前纺14 + 细纱 14+ 准备 18+ 布机 19+ 整理 3 + 洗染 7 +编织 15 +成衣 8 +科室 13

      构成如下:

      一、机动17人:陈全兴、陈国平、张培林、林子务、周仲清、陈步瀛、张国荣 、张治安、沈毅云、高丽华、曹励、张惠兰、张金仙、孙芷萍、鲍敏、王林福、周 渊。

     二、前纺14人:寇如道、徐凤良、江鹏程、刘明杨、徐少范、缪定蜀、朱吉芳 、黄克杰、邬云珠、张美华、肖敬均、邢小芳、郭连昇、张天和。

     三、细纱14人 : 杨湘臣、邵丽珍、许传英、朱蕊玉、丁正元、林伯洪、陈洪通 、吴志林、黄承权、吉家凤、李惠馥、李巧敏、高峰、朱蓉娣。

     四、准备18人:庄涛、丁大良、吴世法、秦钖荣、 季惠增、马懿德、童步章、周美珍、杨秀娟、梁思芬、杨国英、倪静芬、沈凤英、厉佩君、盛亚椿、王明华、朱延珍、朱彬华

     五、布机19人 : 卞保、秦妙钦、朱彬华、张园园、王宝根、刘卫东、高耀亭、朱关林、徐夏英、韩蜀强、邢庭枝、卢月娥、康福荣、计银仙、孙桂香、蒋美琴、郑慧仙、吴炳娟、周学文。

     六、整理3人 : 陈春英、莫一珠、林爱云。

     七、洗染7人 : 魏治众、谭成策、卢清展、陈燕红、姜金娣、范锦森、刘同奇。

     八、编织15人 : 严忠元、周良诚、黑春云、胡珊莉、徐行、祝惠珍、杨小妹、陈祥美、陈祥英、周保申、范林根、陆长发、孙宁、吴方栋、柴国荣。

     九、成衣8人: 蒋慧琴、陆俊生、刘金昆、李红、谢迪龙、凌红、李艳玲、张玉娟。

     十、科室13人 : 邓一华、王力群、庞红、王忠敬、王绍荣、闵维平、华熙明、李德民、沈志超、李仁仙、张勤芬、于诺英、顾建华。

      要把156人找全还需要时日,我传给相关车间的五七华纺老同学看,让他们帮助回忆补齐。目前还有28个人的名单需要大家共同回忆。

这张照片一定能勾起五七棉纺厂老职工的无限回忆   摄影:水易居

金不换的“五七精神”是什么?

林子务、宋晓洪

高严精细好,五七棉纺厂“五字”厂风   摄影:水易居

      “五七精神”可贵之处:在政治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可以把经济工作做得很优秀,做到全国一流水平。条件是:班子团结,拧成一股绳,职工撸起袖子干,满岗超岗生产,高严精细好!这里的满岗是每人干满8小时,在五七厂找不到一个混岗的。超岗是超过8小时,甚至多干两个小时。例如布机的帮接工,已下班了,但她们不把疵活留给下一班,自觉地干完,经常是延迟一两个小时才下班,确保了低耗优质高产。

      几十年前的“五七精神”,对当下中国尤其对中国企业,有着宝贵的金不换的借鉴:在逆境下、在被动条件下,仍然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事办得较好或很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一定能,甚至世界一流!

      “五七精神”诞生于湖北安陆五七棉纺厂,植根于安陆大地,融合了深厚的德安人文,它理所当然也是湖北精神、中国精神的谱系之一!

      我们且不说什么初心使命,你只要细解“五七精神”便会热血沸腾,浑身是劲!

      何况当今中国国力空前,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创新高”的主旋律中,中国将更美好!

      流不尽的府河水, 唱不完的红灯记,听不尽的五七歌,讲不完的五七故事……

         2023.2.15 

          ( 未完待续)

五七二号门   摄影:水易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陆名胜浮云楼|槐荫风情
诗集:唐音宋韵浮云楼(雪岸 收集)
安陆行[诗三首]
寻找山楂树
为你定制的诗与远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