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店——桃花古驿,龙灯、高跷之乡

杨店——桃花古驿,龙灯、高跷之乡

摄影:段家强

             杨店镇建于唐代,曾名“斗山铺”,以龙灯、驿站、桃花蜚声荆楚,名耀中华。

“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宋神宗元丰五年,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途经杨店,抬目望去,漫山桃花,灼灼其华,晦气尽扫,诗兴大发,深为迷醉,逗留多日,对此留下美好印象,以致多年后还发出“五年一梦南司州”的赞叹

摄影:水易居

“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杨店本邑诗人沈明陟曾作《咏桃驿》五言律诗,吟咏桃花,赞唱古驿,人们根据诗句将驿站美称为“桃花驿”。文豪诗家俱赞杨店桃花,因此古镇一度别称“桃花驿”。

摄影:水易居

明代中期,杨店集镇东冈富绅杨廷松义薄云天,面对灾荒,“急人之急”,救人之难,开义仓以赈饥馑、构义馆以安宾旅、设义学以训儒生、成义桥以济行涉、凿义井以救暑渴、置义塚以葬饿殍。“六义”之举深受乡民称颂,杨廷松也被称之为“六义公”,善行大爱,仰慕如云,杨姓居民不断增多,自此“桃花驿”改称“杨家店”,后简称“杨店”。方志有载:“杨家店自东冈始。”(东冈即指杨店东街杨廷松),“杨店”一名沿用至今。

摄影:水易居

杨店镇北枕孝昌邹岗、丰山,西靠熙丰五丘岗,东卧黄陂木兰山,南俯孝南三汊、祝站。因这里地形东、西、北三方高,南方低,似三只撮箕撮起稻谷在灌一个大斗;又盖当时集市繁华、店铺林立,故时称“斗山铺”。

 西南游人、香客朝拜木兰山必经此地,此处设有“告香台”,往来香客至此焚香朝拜,有“早是杨店,晚也是杨店”的说法。说的是西南方人至此无论早晚,都得在此打店过夜。杨店唐宋时即为官府驿道枢纽,今亦地处交通要道,黄孝、王杨两条省道贯穿东西、南北。境内公路东通武汉、天河机场;西接京珠、汉十高速;南连京广干线;北达孝昌、安陆、大悟诸县,实为五省之通衢、八市之要道。

摄影:水易居

 全镇地处丘陵,土质分形异色,适宜农耕,景色优美。自古以来,节气分明,气候宜人,春种秋收,四季丰盈。当你逸兴遄飞,登高远眺,但见桃林夹道,逶迤掩映,稻菽千重,河汊纵横,烟云夕照,气吞江汉,胜景迭出,珠玉纷呈。更有“三台”“东坡亭”、“告香台”、“望娘台”)八景(“鸡鸣闹市”、“板印晨霜”、“西寺护国”、“东阁吹箫”、“三撮灌斗”、“两川若带”、“古井映月”、“石坊献瑞”),闻名遐迩,流芳古今。

摄影:水易居

 桃花古镇,地灵人杰。古有“三乡五进士,十里两会元”的荣耀。步步才俊,代代风骚。三块碑、望娘台、两街牌坊,见证古杨店民风纯正、教化敦厚。兼有太平军屯兵北征,金戈铁马,浩然正气,贯冲云天。而今更有贤者迭起,俊杰辈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杨店多次荣膺楚天明星、红旗乡镇。治山治水,敢为人先;治穷治愚,旧貌新颜。茅屋改广厦,荒坡建新村。四季池中甲鱼肥,三春处处桃花开。每到春回大地,全镇桃花竞艳,一片花海,万亩桃林,游人如织,春光荡漾,人面桃花,相映生辉。更有满畈油菜,一片金黄,与桃林交互辉映,五彩缤纷,如诗如画,天上人间。夏季桃果上市,油菜饱满,商者云集,车水马龙,农人忙碌,笑逐颜开;秋天,农业全面丰收,稻山棉海,雪白灿烂,农人喜气洋洋,满面春风。冬天,人们蓄积力量,舞龙玩狮,敲锣打鼓,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摄影:水易居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杨店人民放开手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多种产业齐发展的蓬勃建设局面全面打开。劳务输出,特色农业,形成杨店经济腾飞的双翼,招商引资,乡村旅游,对接杨店丰厚资源开发方兴未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杨店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2003年,杨店和肖港代表队代表孝南区参加第四届湖北省农民运动会,收获四个大奖。杨店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文化体育先进乡镇。杨店教育培养出各类人才,活跃在世界各地,为世界的建设作出着他们卓越的贡献。

摄影:水易居

杨店的社会公益事业,也在全面地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和乐。镇福利院是全市最大的农村福利院,常年供养着150多个孤寡老人。由于出色的工作,杨店福利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百强农村福利院”、“湖北省先进福利院”等荣誉称号。全镇的孤寡病残、困难家庭,都得到妥善的照顾,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终。

摄影:毛峰

1992年12月21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临杨店,询问杨店人民生产、生活情况,听取杨店人关于“三农”问题的意见和党的政策落实情况,给杨店人民莫大鼓舞,同时也给杨店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店镇素有龙灯之乡”和“高跷”的美称。

 “年小月半大”,千百年来,元宵佳节一直被杨店人当作比除夕还重要的节日,每年这几天,杨店镇人山人海,万人空巷,锣鼓喧天,烟花绽放,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为了讨个好彩头,杨店村民都会在元宵节开门设案,点烛燃香,迎接龙、狮、高跷,寄望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红火、老少平安。

摄影:毛峰、毛捷

 元宵节期间,外地游子也纷纷携家带口返回故里祭拜先祖,怀着对生活的热望、希冀、期盼,参与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龙船,尽兴玩乐,吐故纳新,热热闹闹,共庆元宵,感受浓浓的年味和暖暖的春意,释放一年的疲惫和生活的重压,点燃奋进的激情和创业的热望,展示家族的团结与门头的兴旺。

摄影:毛峰、毛捷

           龙灯,见另篇:链接:(什么叫过年?杨店看龙灯!

 高跷,也称“拐子”,是一种由舞蹈者在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摄影:毛峰、毛捷

 高跷起源于中华原始氏族图腾崇拜,和沿海渔民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象形的文字。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载,根据古人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今日居住在山东日照和广西防城沿海的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摄影:毛峰、毛捷

杨店高跷传承悠久,种类繁多,不同村砦之间特点各异,大体分为“文跷”、“武跷”两类。

      “武跷”以功夫见长,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杨店最具代表性的高跷,是邱畈村孙家大湾的高跷。孙家大湾高跷参与人数之众、技巧性之高、影响之广,在当地有“邱畈的高跷杨店的灯”之说。

摄影:毛峰、毛捷

 据孙氏家谱记载:孙家大湾祖辈于明洪武三年(1370)从江西麻城(古麻城)移居到现在的杨店镇邱畈村孙家大湾安家。高跷也是自移民到杨店就开始盛传至今,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孙家大湾现有130多户,400余人。每年由头人负责组织、实施踩高跷的庆典活动,头人分为四班,一班四十余户,四年一轮回。活动一般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玩到十五结束。参加高跷表演的舞者主要以中青年和少年为主,男性居多,也有女性,最大的四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四岁。

摄影:毛峰、毛捷

   正月十三这天,孙家大湾每家每户早早起来给先祖们上香。待到午饭后,在头人鸣锣召集下,全村的高跷集中到村中心的稻场上,摆香设案,敬放三牲、水果等祭品。

摄影:毛峰、毛捷

 而后高跷轮番上前叩拜先祖,之后为狮子举行开光仪式,众人贺彩,煞是热闹。然后狮子、高跷、彩莲船上湾里每家每户门前拜年,最后到孙家庙上庙。

摄影:毛峰、毛捷

 拜毕,至村稻场举行高跷技巧表演。几名青壮年踩着高跷抬着两根长棍,再由一人在棍间做倒立、翻滚的动作,舞姿雄健、惊险挺拔、好不精彩。

摄影:毛峰、毛捷

 之后还有更加精彩的翻高跷表演,十几名壮汉踩着高跷抬着用竹子架起的竹轿子,里面站有一人,任轿子翻转颠涉,轿中人如履平地,稳如泰山,不仅如此,还借势辗转腾挪,变化多端,技法高超,博得满堂彩。

摄影:毛峰、毛捷

 最精彩的重头戏是后面的打高跷,把高跷表演推到高潮。所有参加表演的人解下一只木跷单腿不停地跳动,双手持木跷互相对打,最后一个倒下者为赢家。表演武跷的人都不需要化妆,素面朝天,真人真势。打高跷表演技巧性很强,平衡稳定体力好步法灵活最为重要,单腿跳动越多、打到别人的木跷上越多(相当于多个支撑点),越不容易倒下。以前还表演过“大劈叉”等多种难度大的功夫,现在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表演者个个腰圆肚大,身宽体胖,加上平时没有象过去那样苦练基本功,就很难再表演出旧时那些精彩绝伦的高难度动作了。

摄影:毛峰、毛捷

    “文跷”以文化演绎,故事性强,饶有趣味

 楚江院、三富村和西河镇华丰村黄家砦的高跷为“文跷”。文跷重脸谱与扮相,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在杨店人们常说:“邱家畈的高,黄家砦的脸,孙家湾的高跷满地滚”,这是人们用通俗的语言阐明了杨店各村砦高跷的特点。

摄影:毛峰、毛捷

 邱家畈的高跷比其它地方的高跷要高,最高的达2.8米(文革时期就失传了)。黄家砦的高跷属“文跷”,注重脸谱化妆,主要采用扭、踩、游走等形式表演。孙家砦的高跷属“武跷”用跑、跳、抬、翻、打等形式表现。而杨店其它村砦的高跷也是有别于全国其它地方的高跷,极具地方特色。

摄影:毛峰、毛捷

 文跷表演一般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主要依据《楚剧》戏曲折子,同时有少量的《京剧》折子戏。孙家大湾高跷戏主要内容有《文王访贤》、《赵颜求寿》、《打金枝》、《陈洲放粮》、《太平村》、《水漫金山》、《赴会》、《梁祝姻缘》、《江南四大才子》、《摆渡》等十部戏,每部310人不等。踩高跷的角色,因各自身份不同,高低不一,造型各异。平时湾里可以出80100台戏,高峰时达到130台戏。演绎的过程中,表演者扮相滑稽,动作夸张,说唱幽默,常博得笑声四起,气氛热烈。

摄影:毛峰、毛捷

 拥有“高跷之乡”美誉的楚江院,高跷表演者则以娃娃为主,年龄一般在四岁至十六七岁不等。

摄影:毛峰、毛捷

 村里每年指挥高跷戏的杨保明老人告诉我们,以前村里玩高跷的都是大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镇上大兴龙灯表演并形成了村与村之间龙灯争霸的传统,大人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玩灯舞狮上,高跷表演的任务才渐渐落在了孩子们的肩上。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摄影:毛峰、毛捷

 进入现代社会,许多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楚江院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外出的人逐年增多,对本来人数不多的楚江院来说,能踩高跷的孩子也越来越少。前几年还可以出40多台戏,到现在也只能出20多台了。

摄影:毛峰、毛捷

 杨店镇每年的春节庙会上,楚江院的娃娃高跷是必不可少的,而玩高跷闹的那几天也就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对于楚江院踩高跷的孩子们来说,身着华丽戏服,脚踩高跷行走,表演精湛技艺,众人围观喝彩,无不让他们深感自豪,引以为荣。孩子们盛装出场,每一个人都在庙前行大礼,这种隆重的仪式让每个人觉得他们不光代表自己,更代表一个家族、一个村湾的荣耀和责任。楚江院的每一个村民包括大人和孩子都为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而倍感自豪。

摄影:毛峰、毛捷

 每年正月十二、十三,楚江院的村民都为高跷的表演忙得不亦乐乎,大人们为孩子准备早饭和换穿表演服装,然后聚集到祠堂,整理表演用的高跷和其他道具。杨氏裕祖支祠是楚江院里唯一的祠堂,也是村里的议事中心。但凡有祭祀、庆典、选举等重要活动,村里的族人都要聚集在这里共同商议和筹备。虽说高跷表演是孩子们唱主角,但更衣、化妆、绑腿、安全和后勤保障等等事情,孩子们也离不开大人的帮助。戏前戏后,凝聚着集体的付出和共同的努力。

摄影:毛峰、毛捷

 楚江院的高跷戏主要是以楚剧杨家戏为主,有《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三部,另外还表演《文王访贤》、《三英战吕布》、《陈洲放粮》、《狸猫换太子》等折子戏。经过大人的巧手装扮后,孩子们一个个都化身成了不同的角色:杨家将领、皇帝、包公、赵丞相、太监、陈世美、王朝、马汉、关羽、张飞、刘备、姜太公、娘娘,春妹、书生、店小二……五颜六色的古代服饰、风格各异的浓彩脸谱,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摄影:毛峰、毛捷

 正月十二这天,装扮好的孩子们先到祠堂里向先祖的画像和神位行礼,然后集体盛装出行至村里的小庙——童家庙拜庙,鸣锣开道,烧香焚钱,叩首参拜。然后挨家挨户拜新年。在众人吆喝下,家家户户燃放烟花、鞭炮,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场面十分壮观。

摄影:毛峰、毛捷

 正月十三要拜侯家大庙,中午村民早早吃完午饭。在头人的鸣锣召集下,统一到祠堂化妆。由于路程远,娃娃们统一走到离杨店镇不远的破山口绑扎木跷。先拜东天符庙,然后拜西天符庙,最后拜侯家大庙。当杨店所有的龙灯拜完了侯家大庙后,压台戏就是看楚江院娃娃的高跷表演了。

摄影:毛峰、毛捷

 杨店高跷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展现了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祈愿, 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族人和睦、家家平安。

摄影:毛峰、毛捷

 杨店的玩龙、舞狮、踩高跷活动,借助简单的娱乐形式,却凝聚着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营造出祥和的气氛和喜庆热烈的场面,表达着人们追求美好幸福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一年一度的期盼,一年一度的寄托,跨越了时代,跨越了贫富,恒久地传承,直至永远……

摄影:毛峰、毛捷

 新闻解读:

 民俗文化何以自觉传承?

 湖北日报记者  彭小萍

节庆时日、扎根在各地乡风土俗的民俗盛典难现昔日辉煌,年轻人缺位让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隐 。然而,孝感市杨店镇至今依旧延续千年踩高跷迎新春的民俗,全村老小在高跷的集体狂欢中恭迎新年的到来。

摄影:毛峰、毛捷

孝感市摄影家毛峰、毛捷常年用镜头执着地记录杨店高跷的点滴变化,我们从他上千张片子中挑选出7张,和读者共飨这一乡村盛事,解读这传承千年的民俗大戏。             

摄影:毛峰、毛捷

    传承千年的杨店正月踩高跷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出务工村民的增多,相对于鼎盛时期,略显萧条, 但无”断层”隐忧。

摄影:毛峰、毛捷

基本上每家每户的小孩都乐意学习踩高跷,有事没事就和伙伴们在稻场上“比武”寻开心。每年的元宵节表演孩子们也都哄抢着参加,角色扮演、上街巡游都是他们喜爱的环节。孩子们的兴奋劲也带动了家长,全村人自觉参与到狂欢行列。

摄影:毛峰、毛捷

 大人送祝福求平安,小孩闹开心寻热闹,想法不同,各取所需,节日气氛依旧高湖迭起。

摄影:毛峰、毛捷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然而,在城市化浪潮席卷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一种戏剧化、仪式化观赏性的文化商品,这种失去鲜活生命力的传承不可能长久。

摄影:毛峰、毛捷

 只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民俗文化才能不断被激活、认同和传播。

 杨店高跷在杨店人一代代传承中形式不断创新,但其快乐参与、平安吉祥的理念从未改变,当家做主的自豪感让踩高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狂欢。因此,高跷表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让其从不缺乏人气。

摄影:毛峰、毛捷

真正的民俗文化传承是人的传承,以人为载体,以文化记忆和手工技艺对传统文化进行活态的保存,其内核在于人的自觉性。若只是简单地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者进入博物馆陈列就认为是文化传承,那等于失去了传承之本意。泥香气息浓厚的杨店高跷,或许能给其他的民俗文化传承提供参考意义。

摄影:毛峰、毛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感槐荫论坛
抬龙灯绕村一圈,然后“灿灯”
【文化崂山】崂山民间舞蹈
春节探访之旅:孙家杨孟天齐庙
话说武汉 | 杨家河童年趣事 “立墙”“下腰”“打八叉”,“闹花灯”“踩高跷”“采莲船”
杨店桃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