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文苑】No.80324期G版||​老房子 文/潘振荣
广州文苑欢迎您的阅读
《广州文苑》、《北京诗词》、《上海文苑》、《广州诗刊》、《上海诗刊》属于共同平台!
上纸刊《北上广文学》,敬请联系主编微信pp66999966
老房子
文/潘振荣
我家的祖屋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光绪三年。据祖母后来回忆,当时是太爷集合所有的亲人花费数月心血修建而成。房子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碎石,支撑房子屋架用的木头是太爷和亲属们从山里一根根淘换回来的。
那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不像现在的交通如此发达。生活在底层的穷人没有钱,也雇不起马车,他们有的只是全身的苦力和一颗坚韧向上的心。他们就像棉花一样,压不扁、揉不烂、挤不破、捣不碎。太爷太婆正是凭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为我们后辈人创下了安身立命的家园。
我家的祖屋在使用期间翻修了十几次,光大的修整就有四次。据父亲说,我家的祖屋在解放前进行过一次大的整修。当时是祖父四兄弟耗费半月时间完成的。他们修房子的钱是靠给地主家做长工换来的,房子里的每一根材料都浸透了他们的血泪,祖父四兄弟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住上新建造的房子。
当时的人们一生有三件大事:建房、娶亲和传宗接代。至于立业,全靠他们个人的努力和造化,如果运气好,他们可能一生都不愁吃穿,假使赶上兵祸旱病,他们也许会活的奄奄一息,甚至会迁延至下一代。老人们常说:"俺们穷人一辈子活着就是命"。一句简单的话道尽了穷人生存的心酸与无奈,他们用一颗麻木的心体会到了世事的炎凉和艰辛。
祖父四兄弟从此刻起,告别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以前,他们要么轮流寄住在别人家,要么在生活依靠于亲属。他们几十年来活的没有一丝尊严。那时的他们为了生存,可以说是给人当牛做马,直到后来祖父四兄弟弯腰拾起了他们丢失了几十年的尊严和希望。
祖父四兄弟为修房子的事争吵过,也曾为家里的琐事想过分家,但他们一生都很团结互助。"血浓于水"这个词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们深深知道抱团取暖的好处,这也是穷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劳动人民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可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在践行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两间前后不到一百多个平方的土质老房子先后哺育了我家二十几口人。它同时也见证了我家一百四十多年来的酸甜苦辣。
我的两位叔祖父一个因病不到十岁上就死在了老房子里。另一个因为家穷跑去给土匪背枪被人从身后打了黑枪。听祖母回忆,当时是太婆硬撑着悲痛,把叔祖父胸膛里的子弹用手抠了出来。她老人家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清洗着伤口上的血渍,太婆把家里存储的舍不得做被子的棉花填在了叔祖父的伤口里。她嘴里还时不时念叨着"一路好走"、"下辈子投胎到一个富人家里去"、"以后再也不用挨冻受饿了"之类的宽慰话。最后是太爷和几个亲属把叔祖父用草席一卷,抬到了山坡脚下一片空地里草草掩埋了事。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叔祖父的坟地早已沉寂在了挖掘机的铲斗下,唯一可供祭奠的是一条蜿蜒的高速公路。
祖母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不辞辛苦的于一九五五年来到了我家。当时我家的日子过的很艰难,住的房子是修了再补,补了再修。又是祖母她老人家叫来了所有亲人合力在老房子的基础上又添置了一间小屋。在修房子的那十几天里,她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我父亲这辈人兄弟姐妹众多,随着他们年龄一天天的增长,原来的房子满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要求。后来叔叔们陆续自立门户,一一搬出了老房子。可父亲由于贫困多子,没有能力去修新房子,所以一直还住在老房子里。
父亲由于腿脚不便,吃水也就成了我们家当时的大问题。祖母经过多方奔走,叫来了一众亲属准备给我家打一口井。那口井花费了一百多块钱的工匠费,基本全是我的家人手工开凿而成的。记得那时是一九九六年的夏天,在当时我还下过那口井,我当时还浑然不知那口井的周围早已布满了艰辛和希望。
生活有时像池塘的烂泥,父亲一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据父亲回忆,三十年前的冬天,为了解决我家的吃饭问题。祖母父亲叔叔三人在我家的老房子里商量着把地里的番薯拿到省城西安去卖,希望给家里能换些粮食蔬菜。祖母那时为了挖野菜,起早贪黑。她老人家拖着疲惫而又瘦小的身躯从很远的地方挖来一筐野菜,全家人用水煮着吃。
对于祖母的艰辛,父亲叔叔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和祖母一道把地里的番薯刨出来,那天晚上他们三人忙到半夜。第二天清晨,父亲叔叔两人推着家里的农车前往西安。当时的路崎岖难行,但阻挡不住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兄弟两人走到半路,天下起了雪。叔叔为了怕父亲滑倒,便让父亲坐在手推农车上,他们走走停停在天亮前终于到了西安城。他们拖着饥渴的身体买完了一车番薯,谁知在回来的路上,由于路滑,撞伤了别人家的猪崽。别人扣留了家里的农车,还让父亲叔叔赔偿。尽管叔叔好说歹说,别人还是坚持索赔,当时父亲"哇"的一声便坐到在雪地里痛哭,别人见父亲一脸的可怜,便同意让父亲叔叔先回家。父亲叔叔无奈的只得连夜赶回老家,他们在路上也许跌倒过,也许自责过,太多的也许此刻也没有办法诉尽他们当时的委屈以及路途的艰难。
他们当时回家向亲友借了钱,第二天不顾风雪交加,急忙赶往事发地,用借来的钱换回了家里的农车,临走时别人还让父亲叔叔带回了受伤的猪崽。祖母父亲叔叔三人对这只猪崽视如珍宝,谁又曾想养到五个月大时,它竟然一不小心掉到粪坑里淹死了。
那一年我家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祖母父亲叔叔三人抱在一起流过多少眼泪,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只看到他们三人从此更加的团结互助。老人们常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段特别艰难的日子,可一旦闯过去了,以后的生活会好过些。"
后来土地下放到我们家时,祖母父亲叔叔拼了命的在地里劳动,那一年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辛劳,也收获了丰硕的成绩。粮食产量之高,让全村人羡慕不已。据父亲回忆,当时全村人跑来给我家帮忙,整整忙了一个下午才收完了地里的玉米。那天晚上,父亲和祖母几个人坐在打谷场上剥了很长时间的玉米壳。那一夜他们一边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边畅谈着家里以后的日子。
从那时起,他们才真正吃上了一口安心饭,家里也终于有了余粮。老房子里的人气一下子兴旺起来,直到现在父亲叔叔他们还保持着当年的朴素和勤劳,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我们一家人以前住在老房子时,父亲最怕下雨。那时候的父亲是我家唯一一个睡觉却睁着眼睛的人。每当我们进去梦乡之际,父亲的那双眼睛仍旧徘徊在了窗外。听着轰隆的雨声,父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他生怕连绵的暴雨下透了单薄的屋顶。
记得有一年下大雨,父亲先是让我们把后院的积水用塑料桶拎出去,当时我家的房子没有排水管道。一到下雨天是我们家最提心吊胆的时刻,有一回雨水漫过了我家的门槛,急得母亲只喊"水来了,要淹死人了"。可父亲不慌不忙的和我们一起拎着塑料桶往外舀水,他早就习惯了这种日子。等到后院的水排的差不多时,父亲又冒雨向邻居借来梯子,他一个人拖着焦急的身体艰难的爬上了房顶。他给漏雨的地方铺上了一层泥瓦,让雨水顺着瓦槽流到地上,我家才逐渐暂时渡过了雨天的危机。
那些年里,父亲为了我们一家人,真可谓是殚精竭虑。今天闲了修补房子的梁柱,明天有空时又去加固松动的屋顶。总之一句话,在我们家没有搬进新房子前,他是一个安稳觉都没有睡过。我是眼睁睁的看着苍老的皱纹爬满了父亲的额头,而我却没有办法代替他去品尝生活的艰辛。每每念及于此,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夺眶而出。
母亲是在这两间破旧的房子里生下了我们兄妹四人,这两间房子同时也见证了我家的悲欢离合。香港回归的那年,我的小妹出生了。她的到来对当时的我家来说既是欢喜又是忧愁。喜的是父亲多了一个女儿,而我多了一个妹妹;愁的是父亲养活我们几个人都很困难,哪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养一个女儿呢。父亲经过艰难的抉择,还是选择把小妹送给别人抚养。收养小妹的那户人家膝下无子,老两口人还不错。就在叔叔阿姨带小妹走的那天,母亲不顾身体的病痛,一路追到了公王桥边上。尽管她走路不稳,容易跌倒,可还是追回了小妹。小妹的"失而复得",让我们一家人更加的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日子。
我们家是二零一五年春天搬进新房子里的,房子靠近河边。每当微风袭来,阵阵凉意浸透了我们干涸而又希冀的心。那天搬家后,父亲并没有立即住进新家,而是在老房子里徘徊了许久。谁也不知道父亲当时在想些什么?只依稀看见他的眼圈有些红润。那块栖身之地不仅凝聚了父亲五十多年来的心酸苦痛,而且还是一份沉甸甸的爱的见证。
祖母临终前的那天晚上,让我陪她去老房子看看。我劝祖母不要去,她一定要去。尽管她走的很慢,但还她是坚持走了过去。第二天清晨祖母昏倒住院,从此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也许老房子是她一生都难以割舍开的,那不仅仅是两间破旧的屋子,而是祖母对家的一种深深的留恋以及精神上的无限寄托。
如今的房子中躺着一些孤零零的老物什,里面还布满了蜘蛛网,还有几只鸟儿叽叽咋咋的叫着。院子里的柿子树上还有几个被老鸦吃剩了的柿子壳。树的下面早已被密密麻麻的杂草所包围,仅剩的是我们兄妹四人曾经的那颗幼小而又青涩的心。
现在我家的祖屋除了父亲母亲回去拿些用的着的老物件,已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光顾了。老房子现在虽然被杂草和蜘蛛网所覆盖,但它依旧是我们心里的乐园,因为它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遥远的未来都寄托了我们一家人都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希望。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也必将为文学事业而做出草根的奉献!热爱,志趣,是生命最光彩的部分!感谢一路有您……
《恭喜!恭喜!》
祝各位读者作家老师朋友们写作阅读快乐!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也必将为文学事业而做出草根的奉献!热爱,志趣,是生命最光彩的部分!感谢有您感恩有您!
编委会集体奉上
《广州文苑》投稿
主编微信pp6699996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稷山文苑】父亲的人生观// 稷山 龚俊亚
⊙散文⊙潘振荣:落日的黎明——致敬我的祖母程琴珍女士
🍇美文 || 张献党:祖 母
陶善才|那一年,我十七岁
失火的老木屋
【原创】父亲的童年遗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