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是传说是历史:许姓和叶姓都熟悉的梧桐分支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在政和东部南山岗下有镇前和澄源两个的乡镇:镇前人很大一部分姓叶,而相邻的澄源人口中则以许姓最多。每年清明,两个乡镇的叶姓和许姓人家都会相约远道寿宁,祭扫位于平溪乡政府后的一块古墓。按常理,一个姓叶,一个姓许,两姓毫不搭界,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祖先,叶姓始祖和许姓始祖是一对亲兄弟,也就是政和早期的开拓者叶延一和许延二,那块古墓里埋葬的是他们的母亲庆国夫人。

事情还得从一千多年前说起。据地方史料记载,叶延一,名德猷,本姓许。生于唐大和二年(828)九月。许延二,叶延一仲弟,字德勋,生于唐大和四年(830)。兄弟二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宣宗时,叶延一官任金紫光禄大夫,许延二任银青光禄大夫。哥哥正三品,弟弟从三品,是朝廷高官,而且兄弟二人同掌皇室库钞,位置显要。正在他们满怀信心效忠朝廷,恪尽职守服务皇室的时候,一双嫉妒的眼睛盯上了他们。御史刘姑司向当朝皇帝告状谗害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国库,兄弟二人同时被贬。

据叶姓大清乾隆56年修的家谱记载,叶延一被贬为山阳县令,许延二也被逐出朝廷。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与其去当一个县令,不如学古人远去开荒,寻一个好的地方隐居以免祸害。弟弟听了欢喜道:正合我意,我们兄弟有五个,延三、延四、延五就留在老家照顾祖坟,我们到福建山区隐居生活吧。兄弟俩遂带着母亲、妻子儿女和同僚,乘舟南下。

在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兄弟两人离开的时候,舟船上装满了沉甸甸的木箱子。正寻着兄弟贪污证据的御史刘姑司派人追道船上,打开木箱不见银子,箱子里面装的都是泥土瓦砾。皇帝问兄弟俩,装那么多箱子的泥土瓦砾干什么?兄弟回答:我们在皇帝身边效力多年,离开的时候船仓空空怕会被人耻笑,所以就装了泥土和瓦砾。皇帝听了兄弟的话也觉得寒酸,就叫人装了几箱银子送给他们做盘缠。

兄弟两人行到黄紫江。兄弟义曰:吴闻上古隐者,假以姓名,朝廷不能寻。我们可以一从母姓,一从父姓,以免后害。议定后哥哥延一说:我从母姓吧,你从父姓延续叶姓香火。弟弟延二说:从来没有老大顶他姓的,还是我从母姓吧。两人为谁从母姓谁从父姓发生了争执。在一旁手执一片梧桐树叶的母亲庆国夫人说,你们不要争了,还是看天意吧。你们哥俩躺下,我把树叶抛到空中,叶子落到谁的身上谁就从我的姓。庆国夫人将手中那片金黄的梧桐树叶抛向空中,叶子轻飘飘地落在了哥哥延一的身上。所以本来叫许延一的哥哥从母姓改叫叶延一。

兄弟俩沿着闽江溯流而上,于宣宗大中十年农历4月抵达政和。据政和姓氏志记载,叶延一先是居于东湖(今外屯),在徐洋置田20亩,又置山场一片鱼塘一口,建立庄园一所,名曰“清和庄”。而许延二则居住于东湖下池,购地买田,开辟“许洋”,创建“清平庄”。由于东湖地域狭隘,非聚族理想的地方,加以地处官道要冲,往来喧哗,不利隐逸,决定他迁。

在镇前与澄源之间有一座海拔1466米的高山叫南山岗,山南山北视野开阔,土地肥沃。哥哥叶延一选择了山南的际头作为迁移地,他和家人撂下行李,伐木建屋,购置山场,开辟田园,与随从吕、姜、马、高等33姓众,共同开发当地经济。弟弟许延二选择山北的感德场之梧桐(今澄源乡上洋村),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

许延二十分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他在上洋定居不久就创建了梧桐书院,是政和见诸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书院,开政和教育之先河。又和哥哥延一一道,共同创建了“定风”、“凤栖”“清平”等多座寺庙,宗教文化由是得以在政和广泛传播。
 
   金秋时节,我们来到南山岗下。绕过几座山梁后,面前豁然开朗于一大片良田,这就是叶延一开基的际头村了。一千多年前叶延一开辟的洋田里,村民正在种植着药材,际头已经成为了政和的药材村。而山那边许延二开辟的上洋,村口十几株高大挺拔的柳杉背后的田里,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正规划着种植烤烟的田地。叶氏和许氏的后人,依然传承着祖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南山岗见证着他们丰收和富足的喜悦。

叶延一和许延二不仅是政和叶氏和许氏的始祖,也是政和早期开拓者。斯人已去,山河依旧,走在南山岗下,仍然能感受到他们对政和农业的发展和教育宗教的兴起做出的贡献。

叶延一:开拓良田传播中原技术

叶延一本姓许,因避祸而改从母姓。生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九月,河南光州固始县白马渡人。唐宣宗时与弟弟延二同朝为官,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兄弟二人兼掌皇室库钞,因遭御史刘姑司谗害被贬,遂携眷及随从南下入闽,由福州沿闽江北上,为政和叶氏之鼻祖。叶延一是政和古代五大开拓者之一,先后开拓出“叶洋”、“徐洋”等大片良田及山场、鱼塘等,创立“清和庄”,为政和早期农业开发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遍布县内各乡镇,并衍发闽东、浙南、广东乃至海外,其发祥地际头村至今尚遗存祖屋一栋,保存完好,是叶氏寻根问祖的重要物证。

许延二:创办书院首开教育先河

许延二生于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是叶延一亲弟弟,比叶延一小两岁。唐宣宗时官任银青光禄大夫,与兄同掌皇室库钞,兄弟二人同时受谗被贬,遂偕兄弃官南徙辗转入闽,最后择居于澄源乡上洋村,是政和许姓鼻祖,亦为政和五大开拓者之一。他在始入上洋时曾在下池开辟许洋,创建“清平庄”,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在上洋创建梧桐书院,是政和历史上第一座书院,首开政和教育之先河。同时,他又与其兄延一共同创建了“定风”、“凤栖”、“清平”、“江唐”、“资福”等多座寺庙,宗教文化由此得以在政和广泛传播。

资福寺是闽北建设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深秋的阳光,暖暖地伴随我来到资福寺。资福寺位于政和东部的一处山坳,寺前的坑塘村是一个有趣的村庄。这个不足20户人家的村落不知什么时候起,本来的亲密无间被“一分为二”,一半人家归镇前镇管理,一半则是杨源乡的子民。两个乡镇的分界,就是村中央蜿蜒而过的马路。这条马路宛若深圳中英街,只是少却了繁华与嘈杂。不过坑塘村“中英街”上的鸡鸭倒是悠闲自得地来来往往,村民门也没有因为隶属不同而产生间隙,年复一年和和睦睦劳作生息。
 
   资福寺就在“中英街”东头几百米处的一片梯田中央,站在村头,寺后那片毛竹林的碧绿就招摇着向远方的来客招手。由于了偏僻边远,不是刻意和有心,少有人光临,所以寺院异常的宁静和祥和。资福寺始建于唐永隆元年(680年),后由政和早期的开拓者叶延一、许延二兄弟唐咸通年间扩建,香火才得以旺盛。生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9月的叶延一,名德猷,本姓许,因避祸而改从母亲姓。其弟许延二,字德勋,比他小两岁。哥俩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白马渡,唐宣宗时兄弟同朝为官,兄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弟则任银青光禄大夫。兄弟二人兼掌皇室库钞,因遭御史刘姑司谗害,二人同时受谗被贬,遂偕兄弃官南徙辗转入闽,由福州沿闽江北上。


叶延一先是居于东湖(今外屯),后移于镇前际头开基兴业,成为政和叶氏鼻祖。许延二择居于当时感德场之梧桐(今澄源乡上洋村),是为政和许姓之鼻祖。传说兄弟沿闽江来政和,船上装得满满当当,奸人刘姑司以为是兄弟偷的皇室库钞,派人查抄,接过发现船上装的都是沙土。这些沙土,是兄弟从老家河南一路远来的,离家不离土,背井离乡的苦楚,故人无言,沙土有声。兄弟两人来到政和,开辟粮田,发展生产,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种植农作物,为政和早期农业开发做出重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延二在居住的上洋村创建梧桐书院,是政和历史上第一座书院,开政和教育之先河。同时两兄弟在附件地区广为活动,兴建寺院,创建了百多座寺庙,宗教文化由是得以在政和以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并兴盛一时。风雨无常,岁月穿梭,兄弟俩当年所建寺院大多不复存在,资福寺是其中一座。资福寺是政和最古老叶最大的寺院之一,占地面积近三千平方米,是明朝崇祯12年(1639年),由住持道玑法师募捐修建。寺山门外左侧有女信士更衣亭,寺内有前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观音殿和偏殿状元殿。前殿正门悬挂“资福禅寺”牌匾,正殿面积520平方米。文革时期,寺院被破坏严重,大雄宝殿后面的观音殿以及西楼偏殿毁于一场大火,只有放生池的一塘水汪汪地述说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台胞捐资修辑了文革时期遭受的破损,使得这座千年古寺得以焕然一新。天王殿、状元殿是新修建的,但是大雄宝殿依然保存明代风格,也许是阿弥陀佛的保佑,当年的破坏没有伤筋动骨。我们到寺院那天,正遇着几位女信徒在拜佛念经,寺院里香火袅袅,抖生了一些生机与亲切。认真看那大雄宝殿,却是少见的气派。四根镶金巨柱胸围1.46米,复盆形柱础,露出地面有20厘米。殿正中圆斗拱青天和圆形平面彩绘青天,内容丰富,做工精细。两厢壁各有十个神龛,神龛上方四条桁梁全为彩绘,左窗棂格书有“慧眼常昭”四字。大雄宝殿用料粗大,气势宏伟,是明代中期的代表作。正殿往后殿为十六级石阶,石阶两旁为鱼塘,鱼塘两边为偏殿,东西各一座,西楼不村,东楼尚在。推门看见一个身着红衣的小女孩正在复习中学课程,许是看管寺院的信徒的孩子。烧毁的观音殿见到清崇祯甲戊年(1634年)石臼一个,后廊有“辛酉闰七月”(1621年)凿雕石脚盆一个及刻有“十明天启二年壬戊性纲”(1622年)字样石水缸。这些已经成为文物的石制品的存在,娓娓叙说着寺院的悠久历史。

资福寺

  “萧萧古寺白云封,偷得闲来看老松,过路晚风何处起,忽闻天外一声钟”。这钟声是寺院的钟声,也是历史的钟声,穿过千年的岁月,依然在深山悠扬回荡。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行生肖姓名学→【改姓】
下何村的私人记忆(二)-----叶氏家族树
陆河一些地名之由来
中国有个非常罕见的姓氏,让人难以启齿,年轻人纷纷改姓从母姓
江西之斯巴达:民国时期江西的宗族械斗有多惨烈?
八石溪行政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