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扬州叶氏故居一线紫气从东来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沿广陵路向东,至广陵中医院附近,有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巷名是大流芳巷。从巷口入,前行近千米,便到了“大流芳巷21号”,这里便是叶氏故居——扬州中学前领导人叶惟善和他的儿子叶秀峰的居所,建筑面积达500余平米。


  坐西朝东 与众不同的叶氏府第

  与扬州大多数的民居不一样,叶氏故居的建筑格局并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无论是小市民,还是商贾人家,扬州的老建筑99%都是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而坐西朝东的建筑很少见,大流芳巷的一些老宅子就在其中。不过,坐西朝东也有它的说法,所谓‘紫气东来’,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就可最先沐浴到太阳的光辉。”曾参与过市文物普查工作的居建平介绍说。

  斑驳的大门门楣上,有白色的粉笔字“19”(叶氏故居原为19号)。大门门樘已不存,在一侧的墙壁上,还有两个石鼓,“这里原本是正大门,后来被封堵了,只留下了石鼓。”现居住在叶氏故居的居民魏女士说。原大门痕迹尚存,条砖勾缝门楼依稀可见;而石鼓上,还镶嵌有花纹,只是残缺不可辨认。“大门过去还有台阶,下铺设条石,那时我们还是小孩子,要使劲才能跨过门槛呢!”

  从现今的大门入,上有顶棚,左右各设门房相对。顶棚椽下,有遮尘席,“后来席子几十年前曾更换过,屋顶上铺席子,这在当时也是比较现代的做法,比较卫生。”

  穿过门楼,便是一方狭长的天井,青石板铺设。不过,因为天井加盖了一些民房,改变了原貌,没有了当年的韵味。天井的东侧,原有砖雕的福祠一座,现已毁坏。福祠有磨砖仪门,从仪门进入,就是前后三进第一进的主房。“以前的仪门漂亮呢,上面有雕花。”魏女士说。

  第一进有七架梁厅堂三间,面宽10余米,进深7米。据记载,厅前上置船厅(也称卷棚),前置木槅扇,后置木屏门(由4扇或更多可开启的门组成的屏壁,因起屏风作用,故称屏门),方砖地面。厅前有左右厢房各一间,上有槅窗(用以通风通光),下砌条砖槛墙,天井也是青石铺地。如今,除了船厅完好,其他多有损毁,而木槅窗也只有厢房一角仅存。“年代久了,没有人修,木板都霉烂了,几年前,更是出现过垮塌事故,我们只好把木板拆掉,自己重做了。”魏女士把记者引到厢房,“以前房子有板壁,而墙壁的厚度也比现在的宽。”笔者测量发现,墙壁厚度有60cm左右,遗留下来的板壁依然光泽可鉴。

  第一进厅堂有腰门,从腰门出,就是第二进房屋,同样为七架梁构建。笔者发现,这一进的房屋沿袭了扬州盐商的传统,不过与盐商建筑“明三暗五”不同,它是“明三暗四”。“同第一进一样,堂前和厢房原来也有槅扇。堂屋里铺有方砖,卧室、厢房都是木地板。”魏女士遗憾:“后来大都被换掉了。”

  最后一进房屋,厅堂板壁都保存完好,红褐色的板壁把室内衬得古色古香;房顶小瓦换成了现代的大瓦,“我们这一进的房屋(风格)跟前面两进是一样的,后来实在没办法,小瓦容易漏雨,木板门窗都发霉了,只保留下来了板壁。”现居主人说。

  升迁南京

  扬州宅第成“别墅”

  与大流芳巷21号南侧相接的,也是叶氏后人,主人叶蓉生,1943年生人。她告诉笔者,她与叶秀峰是堂兄妹的关系。在她小时候的记忆里,大流方巷21号常年空着,“叶秀峰当时在国民党任职,常年住在南京,很少在这里居住。”“叶氏故居”究竟是否叶秀峰所置买,叶蓉生也“不了解”,但她推测很有可能是叶氏祖上所置买的家产。“我父亲在上海的银行工作,后来调到扬州,便有了这房子。叶氏故居也应该是同时置办的。”

  叶秀峰的父亲叶惟善也是扬州人,他“工骈散文,诗赋尤脍炙人口”。1919—1921年,叶惟善任两淮师范学堂堂长;辛亥革命后任江都县督学,县署第三科科长,劝学所所长,以严厉而出名;1922年始任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省立第八中学校长等职直至1925年逝世。

  “我没有见过叶秀峰,我的哥哥也只见过两三面。”叶蓉生回忆,那时的叶氏府第,时常是一座空宅子。“几年前,他的儿子来这看过,还在我家吃饭。”

  在叶蓉生的记忆里,叶氏府第曾有花园和假山,“种植有很多花木,牡丹、杜鹃……有点园林的风格。”可惜的是,如今的叶氏故居,花园和假山已然不存,而园中原有一棵近百年的黄杨,也随着时间化为了尘土。

  现在,叶氏故居里住着11户居民。在他们修缮之下,房屋的整体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大大小小民房的新建,改变了原有的风貌,只有从上方俯视,还觉着保存较好。

  留“万叶林园”

  飨后人

  虽然住南京,但叶秀峰对扬州特别是扬州的园林却依然是一往情深。

  瘦西湖风景区,长堤春柳北侧,古木参天,柏树苍翠,雪松绿油……这片占地近百亩的树林——叶园,是扬城的一大丛林。而这片林子的所在地,在1936年前,还只是一片荒野。

  “‘叶园’其实原名‘万叶林园’。”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介绍,1936年,升任国民党高官后,叶秀峰有一次回扬,他在瘦西湖游览时,看见大虹桥路西有一块荒地,面积70余亩。地里,杂草丛生,坟冢遍地,一片衰败的景象。他灵机一动,建议将这一片空地建成园林。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地方乡绅耆老的赞同,而时任江都县县长马镇邦自然也秉承他的思想。 

  在得到地方支持后,叶秀峰开始着手建园事宜,首先是购买荒地的使用权。荒地坟冢有的有主,有的无主,有主的迁坟时补偿一块大洋,无主的统一迁往邻近地区,并请和尚前来念经超度。“坟冢林立,费资颇多。”而为了筹集建园经费,叶秀峰还亲自发动父亲的学生、亲朋好友捐钱赞助。 

  顾一平介绍,叶秀峰建园林的思想是先建林,后建园。园中建设图书馆和纪念堂,以纪念其父亲叶惟善,因此命名为“万叶林园”,人称叶林,又名叶园。“叶”既与植物有关,又与家族相关。曾经有人提议,将其父墓地迁往林中,但被叶拒绝,认为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坚持建馆纪念。但还没来得及修建,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华,扬州沦陷,其他工程建设被迫搁浅,“万叶林园”由此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植物园。

  叶秀峰请来金陵大学农科院设计者张炳辰和陈冯佑为园林规划设计,二人为“叶林”提出“植物实用原则”:冬天修剪的枯枝可卖给商店住户;春天竹笋可以入市销售;林子可以为县城(当时是江都县)园林绿化提供树种(种源地)。当时,叶秀峰因为主管中山陵建设,在方案确定之后,便从中山陵运来大批珍贵名木。后来经人清点,这批名木总共有各种树木2099株,其中金松、雪松、狮子松、印度松等松树有19种105株;虎头柏、龙柏、云猴柏、露水柏等柏树15种162株;法国梧桐283株,还有美国核桃、印度茉莉等等。

  1952年,“万叶林园”与阮家坟合并整修,建立劳动公园,铺植草坪,新建厅、亭及动物园、儿童游乐场,现今又立碑为“叶园”。园中原有草屋5间,1958年改为四面有红色门窗、环以走廊的瓦房,即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匾额的“友谊厅”。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扬州 | 再看叶林
扬州旅游:来扬州一定要去的8个景点,你都打卡了吗?(下篇)
【原创图文】木渎古镇四园林之四
扬州吴道台府第[浣溪沙]
【浣溪沙】扬州吴道台府第
三坊七巷:叶氏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