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琴绿绮台:在惠流传百余年现存香港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在惠流传百余年现存香港

名琴绿绮台下落



绿绮台琴拓本(局部)。

绿绮台 琴形为仲尼式,制于唐武德二年(619),是唐武宗李炎的御用品。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为明武宗朱厚照所藏,后赐与一刘姓者。明末,绿绮台为南海人邝露所得。清顺治七年(1650),清兵入粤,时任明朝中书舍人的邝露与诸将死守广州十余月,城破之后,邝露抱绿绮台端坐所居海雪堂中,从容就死。顺治七年清军破广州城,绿绮台落入清兵之手后被兜售于市,被一位名叫叶维城的惠州人认出,叹曰:“是御琴也!”于是解百金赎归,藏于惠州的祖业地叶氏泌园

也许正是泌园成为反清据点的缘故,到了康熙中后期,文字狱兴起,叶氏开始家道中落,泌园也迅速荒废。特别是屈大均案是清朝文字狱的特大要案,而屈大均早年作客叶氏泌园,与叶维城一起抱着前明皇帝御琴绿绮台泛舟湖上,又写下充满故国之思的《绿绮台琴歌》,劝喻主人莫忘前朝国恩光复故物,具有强烈的反清意识,这当然是雍正、乾隆父子所不能容忍的。叶氏家族的迅速衰落,叶氏泌园的荒废湮没,无疑与此案有一定的关联。

康熙三十三年(1694),惠州知府王煐购得 “叶氏孤屿废园”(即泌园)建丰湖书院,园内的亭、榭、台、阁成为惠州学子治学休憩之地。至此,一代名园,风消云散。

然而,尽管泌园荒废湮没,但绿绮台琴却一直留在惠州,直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绿绮台又才从家道中落的叶家流出。

东时记者通过梳理《归善叶氏家谱》和诸多史料发现,最终将绿绮台琴转手于人的叶氏子孙可能是叶原深。嘉庆年间,阮元任两广总督,有一个幕僚叫做张怀琛,而叶原深也因为过去受知于阮元,而经常到督署拜谒。有一天,叶原深向张怀琛展示了这张绿绮台琴。

根据张怀琛的描述,这张绿绮台琴“其质坚而朴,其色黝而泽。安弦命操,发为英声。始焉,泠泠然如山水之清音,俄而飒飒然如风雨之交至。谛听之,疑似金玉之铿锵,又若鸾凤之和鸣……”

这是绿绮台琴最后一次出现在叶氏族人手中的记载。没多久,绿绮台就归了伊秉绶的学生——— 番禺人陈昙。陈昙卒后,琴又归马平杨氏。据民国东莞学者容庚 《绿绮台琴记》记载,杨氏为清仁宗(即嘉庆帝)琴师,后来又因太平天国运动事起,杨氏子孙杨子遂为避兵灾,将琴托付朋友保存,而这位朋友却把琴售于东莞张敬修。1914年,张氏家道中落,绿绮台又被邓尔雅以千元购得,至今仍存于香港邓尔雅后人家中。对惠州人来说,虽然无缘得见绿绮台,但我们仍能从集鸥渚的外形感受到一代名琴的风韵。

广东旧尚有四大名琴一说,但常人都难得一见,更不论同时得见。一九四○年,广东文化精英多人为避日寇而僦居香港,以所携广东文物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了“广东文物展览会”,除张大千所藏的“春雷”外,“绿绮台”等三张名琴第一次聚首一堂,可谓是乱世中的盛事。四年后,台风吹毁了邓尔雅筑于香港大埔的“绿绮园”,大量书籍文物均遭破坏,“绿绮台”却安然无恙,邓尔雅视为奇迹,随即迁居九龙以安顿名琴。

“绿绮台”琴最奇特的际遇还不在此。二百多年前叶锦衣、今释、梁佩兰、屈大均等人的丰湖之会上,今释作了《绿绮台歌》。文史家叶恭绰竟然访得了今释和尚手书的《绿绮琴歌》长卷,赠给了邓尔雅。琴与诗作原件得以合在一起,这番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缘与朋友的盛情,让邓尔雅欢喜无地。一九五九年——邓尔雅故去的五年之后,这两件珍宝同时在香港举办的《广东名家书画展》上展出,立即引起了文物界的轰动。


[End]

🍃HTML5+CSS3网站的优势

广东宋桂叶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传百余年神效膏药:治疗各种骨科疾病】
邓尔雅行书黄石斋逸诗集句立轴
邓尔雅篆书龚自珍《已亥杂诗》镜心
邓尔雅楷书节录《洛神赋》
邓尔雅楷书《黄石斋先生逸诗》
三百余年祖传药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