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故事”征文︱回忆我的母亲

我早就想写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但因为怕感情失控所以一直没有动笔。有一次在家里偶然打开一个小木箱,这箱子和现在皮箱子差不多大,里面全是母亲生前做的鞋底、鞋样等,码放整齐,睹物思人,我鼻子一阵阵发酸,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我的眼前。
父亲是农村基层干部,一家七个人仅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资是不够的,母亲养鸡、喂猪、种菜等贴补家用,那个时期农村妇女的手工活,如做衣、打豆腐、打米面、刺绣等母亲都比较熟练。母亲不是在家里做事就是在菜地里,我小时候只要母亲不在家我往往就大声哭起来。隔壁婶娘就说:“你妈妈在菜地里,不要哭了。”生活上她为父亲和孩子考虑比较多,唯独不考虑自己,宁可自己不吃也不能让孩子饿着肚子,记得有一次我中午放学回家,母亲坐在凳子上剥麻,旁边堆着许多麻皮。母亲穿着一件老式黑色褂子,扣子在右侧,头发被风吹着,有点乱。她说:“锅洞里煨着粥,你端出来吃。”实际上煨出来的是饭,因为急于把事做完,那一顿她可能简单应付了一下,或者干脆没有吃,我那时还小,也没问她吃什么。
母亲一共生了十个孩子,五个夭折了,活下来的是五个。在夭折的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生病后,母亲抱着她到枞阳医治,但没有医好,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从雨坛到枞阳还没有公路,二十五华里的路程,母亲一人怀着怎样痛苦的心情走回家的?
母亲和父亲都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有时老师来家访,他和父亲总是热情接待。如果说孩子有什么缺点,她总是循循善诱,从不疾言厉色地训斥我们。我家有一个菜箱,分三层,星期一早上,或前一天下午,母亲总是把菜烧好装到菜箱里,让我们带到学校里吃。如果是星期一到校,母亲又要起早做饭炒菜。五个孩子都受到良好教育,最低也不低于高中、中专那个层次,这在农村那个年代是罕见的。
夫妇是家庭的起点,母亲对父亲不仅生活上体贴,工作上也大力支持。那个年代地方没有饭店,一个公社甚至一个饭店也没有,上级领导下乡检查或开展有关活动,吃饭时间往往就在大队干部家里就餐。当然,那时生活水平无法和现在相比,但是比那时家常菜可能要好一些。来了一批人,母亲既要做饭、烧菜,又要带孩子,有时甚至把摇床放在灶台边,一边摇一边做事,从来不流露出不愉快的神色,她是以这种方式支持父亲工作的。
母亲一直很忙,料理家务,很少有时间串门走亲戚,从我记事起,她为数不多的走亲戚,我几乎能一一道来。但她支持亲戚,牵挂亲戚,大家有口皆碑。文革武斗闹得最凶时,枞阳城关镇工厂停产,商店停业,学校停课,交通要道被封锁。我家在枞阳街上的亲戚大约十人左右走小路撤离枞阳,到我家来避乱。有四人在我家生活了半年左右,剩下那些人大概住了一个月左右,期间还有他们的朋友、同事来串门。母亲支持父亲接纳了他们。要知道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一个家庭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吃饭成了第一个大问题,住宿成了第二个大问题,我家那时只有三间房,其实就是两大间。即使在物质较为丰富的今天,一个家庭突然遇到这样的情况,窘境可想而知。母亲承担着繁重的家务但她从无怨言,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我家还有舅爹爹、舅奶奶,承继的儿子在上海不常在身边,每到逢年过节,母亲总要我们送一些东西过去。
亲情关系不仅是家庭关系的根本,更是社会关系展开的基础。亲情是天然情感,我们无法违背这种天然情感,只能从这种天然情感出发,扩充至亲戚邻里乃至普遍的博爱。母亲正是这样做的,她不仅牵挂亲戚,和邻里也友好相处。她毕生生活的区域主要在方圆一华里的地方,从来没听说她和谁有过争执、闹过别扭。她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庄子上一些特别困难的人家。她在本庄子辈份比较高,有的喊她小娘,有的喊小奶奶,知道她是厚道人。如果有哪家老人登仙,第二年正月初一,如果我们在家,她总是叫我们到这些人家看看,或者她自己去。我家门前有一些果树,如枣树、杏树等。成熟季节,她总是惦记着还有哪家小孩没吃到,如果那家大人或小孩走门边过,她总是敦促他们打一些下来吃,或者她拿着竹竿打下来给她们。
有一次门前有个人因为妻子不在家,他端着衣服到水塘边去准备洗,期间他穿插做别的事,母亲正好也在水塘边就把他的衣给洗了,这个时候,母亲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这件事是她过世后,当事人对我们说的。母亲身材不高,严重驼背,我能想象出她洗衣时的样子。
即使对陌生人母亲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官埠桥那边有人来收山芋粉,午饭没吃,肚子饿了,母亲泡了一碗炒米粉子给他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休整所,中国传统的家承担着不可缺少的经济功能和政治指向。林语堂先生曾借作品中人物之口说过,家庭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话是对的。母亲经常回忆过去,从太爷爷往下,谈他们的学习从业方方面面的得失,希望我们继承先祖遗德,发扬清白家风。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家风的传递是鲜活的精神感染。家风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它只是如溪流慢慢萦绕。家风的浸润、熏陶,她的后辈一代又一代在学业上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在别的方面也为人们称道。
母亲虽然没有念过书,不识字,但她为人处事、认人断事常为人敬佩。邻居一位老人在赞扬我本家一位嫂嫂时说,她踩到她小奶奶脚印子了。这里的“小奶奶”就是我母亲。这位老人是把我母亲的行为当做评价的参照标准的。
母亲没进过校门,她当然不知道历史上有儒家、法家、道家和纵横家等,但她不知不觉地秉承儒家的理念将人伦日常的每一个瞬间和场景作为实践身心修炼的机会,在人情世事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内心的祥和与豁达。
2010年6月24日13时28分,平头山的泉水在呜咽,母亲怀着对后代子孙的殷切希望,也怀着对亲戚邻里的无限惦念和我们永别了,这一年,她八十一岁。母亲过世引起我们极度的悲痛,白日思娘,声声唤母。她生病卧床时,有一次我搬了一张椅子坐在她的床前,她说她的病治不好,就是这样了,我当时想讲什么话安慰她,但竟然没想出来,我现在还很内疚,当时怎么就找不到合适的话安慰她呢?
母亲葬在老家的一座山腰,这里白云拂地,青鸟探看,树木葱茏。出殡那天,老家森庄的中年妇女几乎都把她送上山。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那年月我家门前有许多枣树,坚韧而顽强,这是母亲人生人格的写照,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她老人家的灵魂化作潇潇春雨永远洒在我们心田上。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陈曼文《和为贵》指导教师:付俊春
当代散文|岁月不居,善行有痕
传承文明好家风 传播绿园正能量
家事(二则)
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家风的传承——邻里和睦相处 守望相助
家风伴我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