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故事”征文︱母亲塑造我生命的底色

母亲和我

随着年岁渐长,生活中角色的变换,我对母亲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母亲以默默付出和辛勤劳作,诠释一个平凡女人最博大的生命情怀。
外婆一生只有两个女儿,家有一对姐妹花本该是令人羡慕的,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母亲说那时候的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自己要充当这个家中“长子”的角色,不能让自己的母亲受人嘲笑家中无子。因此,工分要比别人挣得多,挑柴担物不能输给男子,直至她做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忘记了她的本名叫王秀芳,只牢牢记住了全能的“王医生”。
母亲说她学医源于国家为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发展乡村医疗事业。县里要求每个生产大队选派一个女同志作为培养对象,当时的大队书记认为年轻的姑娘学成后外嫁不划算,而23岁刚结婚具有初中文化的母亲就成了不二人选。母亲与其他选上来的同志被集中送到枞阳县医院进行短期培训,结业后回到乡村,即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为了丰富临床经验,回村后她拜部队转业回来的军医吴越先生为师。吴先生认为看病用药事关人命,是大事,不可马虎。开始只让她给病人打打针,量量体温,她一边给师傅打下手,一边用心记住病人的病灶及师傅给病人用药的处方,每天晚上回去后躺在床上想着如果是自己该怎么给病人开处方用药。由于她腿勤、手勤、嘴甜,起早贪晚地干活,她的勤奋努力很快就得到师傅的肯定。三个月后,有病人上门求诊,吴先生开始尝试着让她初诊,慢慢地吴先生就乐意做个甩手的掌柜,问诊出诊的事情就交给她单独完成。渐渐的乡里其他“赤脚医生”转行另谋生计,母亲则成为十里八乡村民生命的守护者。

母亲和姨妈

一只装有药片、针筒、纱布和听诊器的药箱,是母亲走村串户给人看病的武器,也是母亲的名片。孩子们看到背着药箱的母亲,会跑着叫喊“王医生来了,王医生来了!”老宅的四合院有一间最为宽敞明亮的屋子,那是母亲为人看病的诊疗室。有的病人在诊疗室看病误了吃饭的点,母亲还管饭。若遇上家里困难看不起病的,母亲会采草药给没有钱看病的乡亲治病,实在需要西药治疗的母亲会赊药给他们治病,等病人家里来年稻子成熟有收入了再还药费。以至于母亲离开村子后的四五年时间里,还有人断断续续地找外婆还曾经欠下的药费。年幼无知的我总是羡慕病人能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想着自己要是能生个病该多好!
外公去世得早,父亲转业后在铜陵工作,哥哥在奶奶家养着,母亲便带着我与外婆生活在一起,就是这样我也很难见到母亲身影,更别说在母亲怀里撒娇卖萌。小时候受到委屈时,别的孩子哭着找妈妈,而我却是哭着找外婆。病人的求助像是号角,母亲好似一名不知疲倦的战士。不管是雷雨交加的夜晚,还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夜里奔走二三十里路为人看病接生是常有的事。“人命关天”是她安慰外婆唯一的话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年寒假我回外婆家,夜里大概十点多有人在外婆家门外喊门,要找“王医生”出诊。可母亲告别她的“赤脚医生”生涯已有六年之久。
母亲为了我和哥哥能有个好前程,放弃了她热爱的“赤脚医生”生涯,在市里一家电子元件厂做临时工。我无法想象母亲从一名受到十里八乡乡亲们爱戴的“王医生”变为一名被别人无视的临时工,她承受了怎样的委屈与压力,吞咽了多少心酸与不甘的泪水,她默默地担负着一切。现在聊起往事,母亲很骄傲地说在那期特训班里,她是第一个敢抚摸、解剖尸体的,也是第一个主动给人接生的;她经手接生的孩子无数,无一例死亡……关于母亲是如何学会给鸡鸭猪治病、打针的,母亲则说人都敢医治,给家禽牲口治病原理雷同。一是看兽医给牲口治病时偷学,二是自己买相关书籍自学,再就是拿自己家的家禽牲口做实验。干了几次就敢治、会治,经验也就有了。

母亲和父亲

母亲现已是古稀之年,头发已花白,腰身也不像年轻时那样挺拔,但我敬爱我的母亲!虽然她不懂细腻与温婉,但心怀包容之爱;虽然她不懂诗书与哲学,但母亲这种无声诠释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成为我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滋养、最强大的力量,激励我用辛勤换来幸福,用包容赢得尊重,用坚定面对挑战,用大爱成就美好。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 谣 里 的 内 乡
我们微小,却从不渺小
来宾“非遗”传承人:用大瑶山的草木悬壶济世-红豆今网-柳人柳事柳话讲
父亲的诊所│刘宗照
初到会宁土高卫生院 || 作者 王卫邦
《问中医几度秋凉》(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