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振中|龙口大队卫生所

            

在那人民公社时期的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生产队大呼隆生产劳动,为了方便老百姓看病治病,一般的大队都有一个卫生所。龙口大队卫生所坐落在龙口街的中间,是全大队老百姓看病就诊的地方。卫生所主治医生是公社卫生院下派的,属于财政编制,其它两位是本村以工计酬“赤脚医生”。走进卫生所,正面墙壁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毛主席语录首先映入眼帘。在那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的年代,卫生所的条件十分简陋,就诊室不过十几个平方,一间换药注射室,一间药房,只有三名医务人员,药房是一位女医生。

药房里面有两个厨窗,一个是西药橱窗摆着琳琅满目的药品,一个是中药橱窗,抽屉上贴着中药的名字,装着难闻的中草药。只要人们一走进街口就闻到一股药味,从很远的地方就听见小孩子打针哭闹声。大人和小孩感冒发烧或头痛脑热前来就诊,每天看病和复诊的人你来我往。那些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大队卫生所,总是凑过去看一番热闹,然后看看有没有废弃的青霉素瓶,顺便捡一个用它装蓝墨水墨汁放在书包里。


有一位姓汪的老医生,家乡年逾六旬的老人应该都记得,因为大家的臀部或多或少都留下他当年扎针的针疤呢。当年汪医生年逾五旬,中等身材,说话声音洪亮,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老百姓亲切地称他老汪医生。

汪医生出诊时肩上背着一个沉重重的红十字药箱,夜间出诊拄根拐杖,打着手电筒行走在乡间阡陌上。汪医生在龙口卫生所工作期间,只要有人找他出诊,无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天,他都背着药箱走村进户为老百姓看病。有时这家还没有看好病,那家就在门外等着他为家中老人复诊,卫生所就是龙口大队五千人口的健康保护神。

汪医生医术精湛,谁家的老人或小孩子生病了,来到大队卫生所就诊,他先是用温度计量一量体温,再号个脉,然后用听筒在胸脯上仔细听一听,并询问一下发病的时间。经过一番检查后,他看看患者的舌苔,再翻翻眼皮瞧瞧瞳孔,开个处方拿药,打个小针就好了,严重的患者吊几瓶水也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一般患者出诊所门时,汪医生总是叮嘱“多喝白开水、少吃辣椒呀!”遇到肺气肿咳嗽气喘的老患者就说,“你那杆烟枪该扔掉了,不然神仙也治不好你的病啦!”

那个年代医疗器械资源比较匮乏,打吊水的输液管、注射器、针头都不是一次性的,用后要放在高压灭菌锅里高温消毒,才能循环使用,所以卫生所医生日常工作非常繁忙。

汪医生坐诊时身穿白大褂,脖子上总是挂着一副听筒,衣兜里插一根温度计和一支新农村钢笔。他最擅长小儿科和内科,对人态度和蔼,服务周到,对症下药,深受老百姓的爱戴。那年代退烧药是青霉素,有粉剂和油剂的两种,只要发烧就打青霉素,先做皮试看看有没有过敏反应,尤其油剂青霉素一针扎下去就是一个包,胀痛难忍。谁不怕被医生打针和吃药呢?止泻药是氯霉素,注射时更是胀痛难忍,一针扎下去,大人都忍不住要呼爹喊娘。

针对新生婴儿容易感冒的问题,汪医生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新生婴儿免疫力低,不宜一出生就穿新衣裳,尤其新棉衣穿了容易出汗,一出汗衣服就湿了,这一热一凉就容易感冒发热。另外新生婴儿皮肤娇嫩,接触新衣就容易过敏发痒,小孩子又不会说话,只好吵吵闹闹哭哭啼啼。他提倡新婚夫妇养第一胎孩子应该穿别人家小孩子的旧衣裳,用热水泡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晒晒让紫外线灭菌消毒,这样小孩子穿了既不过敏又不发热,还舒服呢!偶遇一些农户小孩子不配合就诊,不是哭就是闹,无奈之下在所难免会有几句情绪话:“金外科,银内科,哭哭啼啼小儿科,卫生所医生专门跟小伢打交道是前生作多了孽啰……”

在医院还没有现代化检查仪器CT、B超、心电图、磁共振诊断的年代,汪医生虽然是乡村医生,但一副听筒一根温度计就能解决就诊的问题,什么常见的阑尾炎、肝炎、气管炎、肺炎……比城里某些大医院所谓的专家诊断还准确呢!汪医生中西医都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就知道病人的病灶在哪,手到病除吃几副中药就行。时过境迁,如今家乡上年纪的老人还说,我们农村人到城里大医院看病,太麻烦了!这么检查,那么化验,检查费上千元也查不出什么名堂来,还不如过去大队卫生所医生用听筒诊断看病方便呢…………

在那物资匮乏贫穷的年代,农民的生活在温饱线上徘徊,虽然食不果腹,干的是最重的体力活,却很少有人生病,也很少有人得大病进大城市医院看病。汪医生在家乡的卫生所工作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年事已高出诊行走不便时,才回到金渡公社卫生院做门诊医生。

汪医生调走后,吴医生从公社卫生院回到家乡大队卫生所做主治医生。吴医生身材魁梧,鼻梁上架一副老花镜,擅长中西医,还会扎针灸,对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病症临床经验丰富。在那贫穷的年代,血吸虫病,俗称水鼓涨,关节炎这两种病属于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吴医生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些被疾病困扰多年患者得到彻底治愈。据说,吴医生过去是随军的军医,医术高明,是远近闻名的内科医生。

那年代乡村卫生所里的医生,被老百姓称之“万能的医生”,对症下药,常见的疑难杂症手到病除,妙手回春。那个年代农村生活贫困家庭卫生条件差,导致小孩子营养不良不是得疳积,就是身上害包疖,前者面黄肌瘦肚子膨胀,后者身上或脸上生大个包小个包的脓疮。吴医生接诊时,总是不厌其烦地治疗,并向孩子家长传授预防的知识。他常说:“预防非常重要,预防胜似治疗。”

汪吴两位老医生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在龙口大队卫生所行医期间,通过言传身教为龙口大队培养了几名“赤脚医生”,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龙口大队卫生所医生不仅是为老百姓治病,还担负着全大队卫生防疫工作,功不可没。那年代,送医下乡,送药进户,宣传防病治病知识,农村卫生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事难料,往事如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76年随着龙口大队一分为三,变成三个小大队,从此龙口大队卫生所不复存在成为历史。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段和平年代的战争往事(一)
四十余年后、我们重相会之三
陈庆德 | 成长的岁月(十二)——碎梦
被毁灭的青春梦
【作家专栏】温新阶|一个雨夜的光芒
绝地无望——令人心酸的知青坎坷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