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义津往事(37) | 母亲的纺车

母亲的纺车,犹如母亲的精神家园。因为这里有她的精神寄托和对家人无比深情的爱。

由棉花变成了棉纱,纺车功不可没。从我记事起,母亲除了洗衣浆衫烧锅做饭以外,总喜欢坐在她的纺车前,一心一意纺她的棉花,长年累月乐此不疲。

现在说纺车,谈纺纱,很多年轻朋友可能不知为何物。所谓纺车,就是纺纱用的车子也。所谓纺棉花,就是将棉花纺成棉纱也。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纺车,这是故乡特有的风景。反之,如果没有纺车,人们就会对这家的女主人产生疑问,她空闲时在干嘛呢?

所以别小看纺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反应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当年,我们穿的都是老布衣,又称土布。还有一种布叫“洋布”,既少且贵,一般人穿不起。

纺纱的目的就是解决穿衣问题。纺好了棉纱,再送给专门织布的,这样拿回来就可以做需要的各种衣服了。

当年老布不仅是一种布料,还是重要的商品。钱桥的老布市场闻名遐迩,周围的十里八乡甚至更远的庐江也要到钱桥买老布。所以,钱桥的老布那是高山打鼓有名在外了。

别看老布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但穿着暖和,透气,舒适。记得一九六三年我结婚时的内褂内裤都还是老布做的呢,直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被什么混纺的和化纤的衣服所取代。

后来的衣服虽然好看,但环保和舒适性与老布衣服不可同日而语。初穿化纤,皮肤有点瘙痒,不透气,不吸潮,浑身不自在,很有点不适应,颇有“衣服还是老布好,何必化纤来烦恼”的感慨。

纺纱车由一个类似于大风扇的圆圈组成,直径大约一米五左右。记得是用坚硬的竹条子做骨架,并排双面,边缘有一个类似于皮带的东西作为传动。下面有一木制底座和支撑架子,以便安装这个大圆圈。圆圈中心稍偏的位置安有手柄,好转动圆圈。另一头有个安装小纱锭的装置,上有一根长长的铁針,纺纱时把纱锭子往铁针上一插就可以了。

只要摇动大圆圈,因为转速比不同,小纱锭就会飞速地旋转,那缠绕在小纱锭上的棉花条子就纺成细细的棉纱了。

一提到纺车,就必然想起当年母亲那纺纱时的情景。

纺纱一般都是在下午和晚上进行。因为上午忙,只有下午和晚上母亲才可以安心纺她的棉纱。

我记得,随着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母亲就点上那盏昏暗的小香油灯(菜籽油灯),开始纺棉纱了。那盏小小的香油灯,似乎也在为母亲助兴,微弱的灯光还常常露出调皮的笑脸。父亲在一旁吸他的黄烟,有时干咳几声。那种悠闲和淡定,让父亲显得尤其满足。那时,我是母亲的跟屁虫,她在哪里,我肯定也就在哪里玩耍。这样一来,在这间不大的老屋里,有母亲的纺车,还有她纺纱忙碌的身影;父亲品尝他的黄烟,悠闲自在;活泼而年幼的我,在一旁嬉戏,加上那跳着舞蹈的菜籽油灯光,让这间老屋显得特别的岁月静好。这种温馨和快乐的时光,直到现在还让我记忆深刻。真是:

小小纺车忙,为我织衣裳。
细细一根线,连着我和娘。

由于年幼无知,不懂事,母亲在纺棉纱时,我不但帮不上忙反而还常常在捣乱和搞点小恶作剧。不是把母亲纺的纱碰断了,就是把纺车碰倒了。纱碰断了要接,纺车碰倒了要扶起重来。这些都很麻烦,且费时费力。要是把纺车碰坏了,还要找人修,那就更气人了。还不止于此,有时趁母亲不在,我也学母亲的样子,纺起棉纱来。结果可想而知,把母亲纺好的棉纱弄的一片狼藉。此时的母亲真是哭笑不得,又气又恼,打我又舍不得,剩下的只有数落和唠叨了:小芳林也,“小老子”也,“小祖宗”咧,我好不容易抽点空纺点纱,你还在“害”我,再害我就要告诉你大大了(指父亲)。

那时我非常害怕父亲,常因调皮犯贱被父亲狠狠“修理”过。所以母亲只有拿父亲当杀手锏,来吓唬我。接着,母亲继续自言自语,下半年天冷了,也要过年了,你和大大都要做衣服哟,这纱要是纺不出来我怎么搞哟。我小儿乖,别“害”了啊!

此时的母亲,显得非常焦急和无奈,而不懂事的我,还常常快乐得手舞足蹈在开怀大笑呢!后来我长大,才逐渐体会到母亲当年的艰辛。

纺纱是技术性很强的活,一般人恐难以胜任。纺纱人右手摇纺车,左手牵拉纱锭上的纱。那右手的摇和左手的牵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协调自然,没有一定的悟性和那种对儿女及家人深情的爱,是纺不好棉纱的。

母亲那纺纱时的身影,就像仙女在上演曼妙的舞蹈,优美极了。

也常见没有纺过纱的女人,看到别人纺棉纱时很顺手很自然的样子,觉得纺纱很容易,心里也痒痒的。但自己一旦上阵,就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她那左手的牵和右手的摇始终不在一个节拍上,洋相百出。

纺纱前,要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棉花条子,简称棉条子。搓棉条子必须有一根小木棍,类似于筷子的东西,但比筷子要长。先在它的周围包裹点棉花,用锅台上烧水的井罐盖子,压在裹着棉花的小木棍上,在桌子上来回搓,边搓边加点棉花,几个来回下来,抽掉木棍子,一根棉条子就搓成功了。它就像一根油条。只不过油条是金黄色,而它是雪白色。搓好了棉条子,才可以纺棉纱。所以那时候纺纱又称其为“纺条子”。

只见母亲在纺纱时,坐在小矮椅子上,或小板凳上,双腿并拢在一起,时弯曲,时伸展。那种虔诚,那种专注,那种一丝不苟,仿佛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她要把最好的产品奉献给她的儿女和亲爱的父亲。

她面对着纺车,先轻轻摇动纺车,另一头的纱锭就转动起来,左手随着纱锭的转动慢慢拉长棉纱。然后右手再加快摇转纺车,此时的纱锭子转得飞快,棉纱也在旋转时得到扭绞、上劲,增加了强度、拉力和韧性。左手也随之加快了棉纱的拉长速度,拉长到一定长度,也就是左手提得很高很高的时候,再不能往上提了,纺车再反摇一下,纱锭来一个回转,左手也随着纱锭的回转慢慢的往回缩,把拉长的棉纱顺势缠绕在纱锭上。这样反复无数次,才能把纱绽上的棉纱缠绕成像枞阳大萝卜的模样,再把它取下来,换上一根新的纱锭。

不过,它又不完全像枞阳大萝卜,大萝卜是两头圆圆,而它是两头尖尖中间肚子大,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纱绽子。

这纱绽的内芯记得大多是用竹笋的壳做成的,因为中间是空的纱锭子容易换上换下。

这纺纱还有很多窍门,如想做厚点衣服的话,布肯定也要厚点,纱也就要纺粗点,反之也一样。

上好的棉纱,接头越少越好,粗细均匀,表面光滑,拉力要足,前后一样,上面看不见一点小小的瑕疵和棉疙瘩,这样的棉纱织出来的布才美观结实,才能算好棉纱。

纺车在操作时还发出嗡嗡的响声,这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说明纺车在拉纱、回纱中往复进行。那错落有致、高低结合的纺车声,让枯燥的老屋,似乎有了音乐美感。这也是我的童年享受到的最美好音乐。

目睹母亲那操作纺车时的姿态和身影,让我又想起了《牛郎织女》中的织女星、《天仙配》中的七仙女,由这两位仙女织布时的情景,我又联想到了母亲。母亲纺纱时的那种用心,那种专注,那份柔情,完全可以和天上的仙女比美。从她的神情里,我只读懂两句话,她要把她所有的情和爱,都倾注在这小小的纱锭里。难怪有诗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啊!原来这根小小的棉纱,织成的不仅是一件件布衣,而是普天下所有的母亲,蕴含着对儿女最无私最真诚的爱!由这样的棉纱织成的布,再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如何不暖?又如何不感恩于心呢?!

所以,那时候母亲的纺车声,对我来说,是一种向往,一种依靠,一种寄托,一种安慰。听到了母亲的纺车声,就好像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心里就踏实,就平静,就连睡觉也觉得特别安稳和香甜。

母亲没有茶余饭后,一天到晚忙得像陀螺,不停地转,纺棉纱完全是见缝插针,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还能听到母亲的纺车声。

母亲的纺车就像山涧小溪,不停地流淌。从春摇到了夏,从夏摇到了秋,又从秋摇到了冬,一年四季,都摇到夜深人静,月落星稀。如此才摇出全家人的温暖,才摇出了我幸福快乐的童年。

我家的纺纱车虽然转个不停,但很少看到母亲为自己做件新衣。她身上的破褂子,缝缝补补,补丁连补丁,穿了一年又一年,就是舍不得换新的。她不知疲倦摇纺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父亲和她的一双儿女,还有艰难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她自己。

后来,母亲离开了亲爱的父亲、难分难舍的我和无限牵挂的妹妹,驾鹤西去,再也听不见她的纺车声了。这种打击和伤痛,一直延续至今,仍让我难以释怀……

岁月匆匆去,一年又一年。老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纺车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曾经的老布,曾经的纺车,母亲曾经纺棉纱的情景,就像雕塑家的一幅雕塑,永远呈现在我的面前。

她似乎在告诉我:往事可以远去,但要直面人生,莫忘来时路,爱拼才会赢。

生活,就是辛劳与快乐相伴,永不懈怠,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5年棉花大幅减产 鲁泰(越南)纺纱工厂投入运转
《御题棉花图》题诗、铭文全览
【文学】老布棉衣
【西散原创】傅沐辉作品 | 升子
40支60支80支100支棉哪个厚
[经典散文]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