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振中 | 楂树矶粮站


楂树矶粮站,坐落在龙口大队东边的楂树矶小山坡上,当地老百姓称之“小闸粮站”或“柘树矶粮站”。始建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投入运营。楂树矶粮站隶属枞阳县粮食局白云中心粮站,按照行政属地管理的原则归金社公社管辖。
楂树矶粮站院墙大铁门朝东,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放眼远眺烟波浩淼的白荡湖,湖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小驳船南来北往舟楫荡漾,仿佛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举目向北可望白云岩钓鱼台,回首向西可见隔湖的白荡闸。走进楂树矶粮站,错落有致的建筑映入眼帘,南边与北边各是一栋砖瓦结构的仓库,中间是水泥地坪大晒场,靠南边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圆形仓库,四周是椭圆形的石头围墙。仓库门上是“仓库重地,严禁烟火”醒目的红色宋体字。圆形的仓库造型很别致,主体是圆柱形,上面是圆锥形,像一座城堡。圆形的仓库门上写着“仓库重地,谢绝参观”八个大字。靠东边依次是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器械储藏间………
粮食是民生之本,国家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政策,简称“粮食统购统销”。全县每个公社都有一座粮站,方便生产队就近交公粮,供应吃商品粮户口的粮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县政府从方便群众服务基层的目的,调整白梅金社两个公社基层粮站的布局,将白梅公社孙畈粮站迁至金社公社的向荣村,易名为大新粮站,业务一站覆盖两个毗邻的公社,属地管理权归属白梅公社。拟议在白荡湖畔鳌山圩附近建一座新粮站。新站选址的前提,地势必须超过1954年发大水的水位,依山傍水而建,利用白荡湖黄金水道粮食能运得出调得进,方便周边几个公社公粮入库。当年我父亲陪同县领导实地考察新站选址,经过考察与多方论证,认为在楂树矶建站符合上述条件。经过县区社联席会议决定,在楂树矶山坡上建一座标准化粮站。
读者不禁质疑,金渡公社不是有豸岭粮站,为何又要在龙口大队楂树矶再建一座粮站呢?其一,在那公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运输物资主要靠水路,楂树矶濒临白荡湖,水路经湖达江,水运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水路通往周边几个公社,北抵金社公社,东达后方公社,南通老庄公社,利用白荡湖黄金水道,可将粮食运到白荡闸粮站,便于粮食外运内调。其二,楂树矶周围是大圩套小圩的粮产区。鳌山圩虽然坐落龙口大队境内,但权属白梅公社和金社公社耕种,这两个公社是山区,向国家交公粮以鳌山圩种植的水稻为主,方便这两个公社就地公粮入库。

楂树矶粮站坐落在龙口大队境内,方便生产队交公粮。沿湖的高庙山、渡船口、祠堂边、府股、张岗几个生产队可以趁水路用船只装稻谷交公粮,极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最远生产队也只不过三华里的路程,比挑一担稻谷跑七八里路去豸岭粮站交公粮方便多了。附近的张家大院生产队与楂树矶粮站相距一华里左右,不仅交公粮路近,而且还安排人员在粮站常年做小工有额外的收入,更是直接的受益者。

在那计划经济年代,粮站是“旱涝保收”的单位,职工是吃商品粮户口。粮站被老百姓称之热门单位,也是农村年轻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话说六十年代,有一位乡村小学教师,以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为由,改行到粮站上班,老百姓说他是糠箩跳到米箩去哪!一语道破实质,在物资匮乏一切凭票供应的年代,可见当年的粮站是何等吃香,其职工又是何等令人羡慕呢!
农村基层粮站人员编制,有正式职工和合同工,站长是法人代表,会计负责财经,其它任粮管员之职。基层粮站是民生部门,其职能是收购公粮,方便农民卖余粮,销售议价粮油,向吃商品粮户口供应粮油。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的年成,粮食歉收,国家调拨大批粮食,由粮站供应受灾的农民。如果部分地区粮食减产,国家调拨返销粮供应农户,解决老百姓的温饱。
粮站独家经营粮油,一些人想方设法巴结粮站职工,拿“供应册”买点优质粮油。粮站的大门虽然是敞开,但在所难免“走后门”的现象,公社干部、食品站职工、供销社职工,可以买到优质粮油,也可以买到议价的粮油。那年代读书无用论回潮,中小教师被视为“臭老九”,手中无职无权走不了后门,如果个别教师能走后门那是有能耐的教师,只能拿“供应册”享受自己每月的粮油指标。粮站周边的一些“小狠人”,如果逮到某个职工走后门的把柄,识时务者满足他小小的需求,说个“不”字可能拳头把子伺候,叫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呢!
在那农民种田交公粮的岁月,每年立秋时节是收购公粮的高峰,征购粮入库,亦称“秋征”。“征”是农民用粮食无偿地向国家交农业税,粮站无须付款,“购”是政府下达的粮食统购的指标任务,粮站支付卖粮款。为了提升公粮入库的进度,粮站增加台磅,请临时的小工帮忙搞“秋征”。那年代乡村没有公路,全靠老百姓一担担肩挑送公粮。在通往楂树矶粮站的阡陌上,农民挑着一担担黄澄澄的公粮你追我赶,像舞龙灯的一样一队接着一队向粮站涌去。在鳌山圩种田的白梅金社两个公社以大队为单位,农民挑着一担担沉甸甸的公粮,你来我往直奔粮站。对面的后方乡育才大队的农民,划着小船和小鸭溜装着稻谷穿梭来往交公粮。粮站的大院墙里,挤满送公粮的农民,一拨人排队交公粮,一拨人返回去再挑公粮,质检一票难求。入库的粮食质检非常严格,一般要经过翻晒,手摇木质风扇“砍”掉硬壳叶,除杂质灰尘等程序。粮站大院里人声鼎沸,交粮的、质检的、司磅的、划价的、开票的、灌包的、上仓的、过风扇的,吵吵闹闹,熙来攘往,热火朝天,一片繁忙的景象。有的生产队有人与质检员关系不错,在交公粮时可以优先质检过磅,同等的稻谷粮价略高于别的生产队。每年在公粮入库时,被众人脚板轧成碎谷的“下脚料”,经过加工是粮站喂猪的好饲料。粮站一边收购公粮,一边灌标准包上船将粮食直接运到白荡闸粮站库存。那些驮稻包的小工,弯着腰扛着沉重的稻包一个接着一个向湖边走去,湖边停靠着挤挤挨挨的木帆船,抛锚等待上稻包,俨然一个水运小码头。
公粮入库后,粮站要进行出仓翻晒、仓储、熏蒸、灭鼠、防潮等不间歇的管理工作。粮食管理责任重大,仓库实名制挂牌管理,责任到人,区中心站定期上门检查。粮食储存要保持恒温,仓库稻堆里纵横交错插着温度计,粮管员密切关注仓储温差的变化,温度高了要开窗通风降温,温度低了要密封保温,确保粮食不霉变。仓库重地安全第一,消防设施到位,灭火器悬挂在指定的位置,防患于未然。
楂树矶在未建粮站之前,是一座坟冢挨坟冢的小山坡,荒无人烟,荆棘丛生,扎手的柘树随处可见,所以又叫“柘树矶”。在春夏之交楂树矶山坡上长着茂盛的黄荆苗,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农户晒酱时用它覆盖麸饼发酵。近水楼台先得月,日久天长楂树矶成了周边村民的祖坟山。
在大跃进的年代,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温饱,白梅金社两个后山区公社同心协力圈起鳌山圩。当年白梅金社两个公社圈鳌山圩,冬季兴修挑圩堤的“劳动大军”,在鳌山附近的村庄借宿结下了人缘,不少人看到龙口大队是鱼米之乡,有的做了上门的女婿,有的把闺女嫁到龙口大队,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留在龙口做小手艺,那些人落地生根后就成了龙口人。在生产队大呼隆的年代,山里人稀罕河边是粮产区能填饱肚皮,而河边人羡慕山里人穿鞋穿袜子种地,所以龙口大队一些小姑娘嫁到后山区,与不少家庭结下了儿女亲。两个公社十几个大队,在楂树矶脚下做房子,住着种圩田的农民。那些种圩田的山里人不懂水性,夏天不敢贸然下河洗冷水澡,所以河边人叫他们“山里人”,甚至叫“山猴子”。
1981年秋,根据上级政府文件精神,鳌山圩退耕还湖移交当地的鳌山村,住圩口的十几个大队撤走了,圩口的房子被附近部分农户买下来居住。1983年白荡湖遭到5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鳌山圩南埂溃破,鳌山村遭到洪水重创田淹屋倒,张家大院住着“两张章氏”几十户人家成了“孤岛”。洪水过后,这个村庄的农户陆续迁至楂树矶脚下做房子,逐渐形成现在的人居环境。
如今,楂树矶不再是荒凉的地方,农舍绕山脚连成一片,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热闹非凡。鳌山圩不再是荒种荒收,由种粮大户整体承包,经过深度开发利用,引进杂交稻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耕种,变成了种养殖的农场。九十年代初,金渡金社两乡合并,环湖的圩堤铺成环湖水泥公路,从杨家市出发,沿着笃山圩、鳌山圩、豸岭圩直达乌金渡大桥,仿佛一条延绵不断环湖观光带。
楂树矶粮站对面是隔河相望团山矶,一条渡船连接两岸。在交通不发达的岁月,那个小渡口是人们前往汤沟桂家坝,过江前往江南的必经之路。那年代两条小渡船从两岸开出,一来一往穿梭在湖水中间。坐一趟小渡船收费一角钱,每天过渡的人你来我往,川流不息,人们称之“楂树矶小渡”。这个小渡口历史悠久,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呢,但客流量寥寥无几,不见昔日的人流如织。
楂树矶粮站北边是笃山圩排灌站,始建于大跃进年代,属于乡级排灌站。当初的排灌机械是几台大功率的柴油机,八十年代初农村通电了,机改电建了一座电力排灌站。1984年农村基层组织“体改”,超龄的大队干部一刀切,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我父亲从大队书记的位子上退下来,被金渡乡政府安排到笃山圩排灌站当站长,直到1997年退休。机站旁有一座闸,发挥了可排可灌的作用,春天白荡湖枯水时开闸可以将圩内水直接排出,干旱时又可以开闸将湖水引进圩里,灌溉圩田和后方的农田,周边好几个行政村受益。正因为这座小闸,所以楂树矶粮站又叫“小闸粮站”,笃山圩排灌站又叫“小闸机站”。
2005年国家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城镇户口吃商品粮成为历史,粮食供销渠道走向市场,基层粮站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楂树矶粮站随之不复存在,一度成为鳌山村的村部,后来成为农户的住宅。当我坐车回老家经过楂树矶粮站时,眼前浮现那年代农民争先恐后交公粮的场景。

谚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年代交过公粮的人,虽然年逾古稀,但对楂树矶粮站仍然记忆犹新。农村基层粮站是“粮食统购统销”的一个缩影,也是那年代农民种田交公粮的标识。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老照片】-2万-785- 1978年,鲁西社员踊跃缴纳“爱国粮”
交公粮,农村长大的孩子估计都干过这件事情!
高五幸:交公粮(散文)
交爱国粮 验证农民爱心的时刻
【灵璧记忆】交公粮
古 谷:生产队长吴远先(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