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乡情怀|印象年味

过年了!孩子们欢天喜地,吃着除夕的年夜饭,等着春晚的开始,等着红包的发放,等着新年的爆竹声……

如今的时代变迁,城市的无限扩大,乡村的渐渐消失,人口的快速聚集到城市,人与人的感情在钢筋和混凝土的隔绝中渐渐疏远,年味正在一年年的消淡,让人越发怀念起过去的岁月。那年那月的年味啊,就像陈年的美酒,在人们心中常常散发淡淡的幽香……

曾记得童年时,年关将到,瞎二爹家的一头猪病死了,生产队里将它买走,全队社员分担了瞎二爹的困难,生产队里把猪肉分给所有社员家庭,每人口四两肉,我家六口人,也就是二斤四两肉(含一块肋骨半斤猪肝),这年算是过个肥年了!

母亲把肥肉跟项铺松腐一起红烧,把肥肉用筷子夹起,连同瘦肉留起,元宵之内待客,红烧松腐除夕一家人享用。猪肝在母亲高超的刀功下变得薄如蝉翼,一半放在除夕之夜的炉子锅里和豆腐、豆皮、山芋粉丝一起湥,算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了;一半留在大年初二女婿上门拜年时享用,剩下的一块肋骨就是大年初一早上一锅美味老骨面汤了。

母亲是个非常严谨的人,虽不识字,但说话非常讲究,很少说错话的。她告诉我们,年夜饭结束时,不许人说“我不吃了”,应该说“我吃饱了”,大家一定要记住的,过年要说吉利话,图个好兆头。

除夕之夜的一切活动都由母亲亲自安排。光是祭祀活动就很丰富,先请菩萨,要将三荤三素摆到室外,母亲要拜上四方,口中念着很多听不懂的话,大致是请求菩萨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我们也跟着母亲一起叩头,心中特别的虔诚。接着是祭祖,同样是把祭品摆到祖宗牌位前。说是祖宗牌位,其实就是土墙上红纸一张,上面毛笔写上几个字,名曰:疏束氏列祖列宗神位。年夜饭结束后,母亲要祭灶神爷,灶神爷是专管厨房的神,母亲拜得特别虔诚,因为灶神爷是直接管她的。那年头,我们没有电视,更谈不上看春晚了,大人们找伴打牌去了,孩子们可以享受一个几角钱的红包带来的欢喜,把盼望已久的新衣服准备好,早早睡觉了,为初一早上抢爆竹做准备去了。

大年初一的开门炮是非常讲究的,一定要特别的响亮,它预示着新年的好运。除夕的下半夜爆竹声响个不停,把孩子们从睡梦中扰醒,他们疯也似地冲出家门,朝爆竹声方向冲去,争先恐后地抢些没有炸完的爆竹,一个早上抢得满满几口袋,回来后用铁锤一个个锤击炸响,慢慢分享快乐。

到了初一早饭时,母亲烧好饭又要给祖宗拜年了,一般都是用炆蛋作为祭品,拜过祖宗后才可以吃饭的,母亲把炖了一夜的老骨头汤下面条,一人一个炆蛋,边吃边听母亲玉言:“过年过年,炆蛋造钱!”,遵照母亲指示,初一不能把水倒到门外,那是因为水是财;初二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那是因为财气往家跑;初一不能在室外晒衣服,那是因为会晒掉财气的!

吃过早饭后,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要穿出最新的衣服来,没有新衣服那也得穿出最干净的衣服来,在同村子里走家串户去拜年,不是亲戚不需要带礼品的,只需大人作揖,小孩叩头,向年长辈尊的人拜年。村子里的人们不管过去恩怨如何,只要彼此这一天互相拜个年了,所有的恩怨都会烟消云散。他们的一片芝麻糖,一支丰收香烟就是最好的招待了,人们之间的淳朴与真诚就是那个年代最大的财富。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和女婿一定要回娘家拜年的,这时也是外孙们最快活的时候了,穿着新衣服,欢天喜地的在外婆家露露脸,撒撒娇,做一回尊贵的客人,享受一回外婆的爱抚,外公的扎胡子。刚坐下不久,外婆端上一碗年茶饭,其实就是表面看上去一碗面条,而面条下面是埋着鸡腿子和炆蛋,常常鸡腿子上面还系上红丝线。大人们都知道这碗年茶只能吃掉面条,其他的东西都应留下。系上红丝线的鸡腿子很有可能是外婆向邻居借的,如果外孙没有吃掉它,可能还要还给邻居的。外婆为了让孩子们吃得痛快,操起筷子把碗里的炆蛋夹碎,不停地嚷嚷着:“小吖子啊,这炆蛋是元宝,吃了发财的,嘎婆家里鸡蛋有的是。”到了正餐的时候,外公不停地将筷子指点着各种菜碟,口中嚷嚷着:“吖子呀,快吃啦!菜家里有的是。”就是大家都不会动那碗红烧肉和烧年鱼。女儿女婿分明知道这两碗菜还要应付一个正月的亲戚来访……接着后面便是表亲及其他亲戚拜年串门,一直拜到十五元宵节。

那年那月的村庄,正月里整个弥漫在新年的气氛里,那年头的酒都是散装的,用泥巴壶煮着喝,是那么特别的香。

那年头人们正月清闲很多,没有急着出去打工创业的事,整天吊着个火球,走家串户,喝着小酒,行着酒令,耍着酒疯子,躺着田埂上大路旁,嘴里喊得白沫横飞:“你不醉我不醉,马路边上何人睡?你半斤我八两,田埂边上我俩躺”,……

那年头虽然没有电视和春晚,但娱乐活动非常丰富。从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卖唱的人走家串户,拉着胡琴敲着锣鼓,唱着南歌北调,虽然很多是跑调的,或是破砂锅似的嗓音,但也好一番热闹;还有上财神菩萨的人,挨家挨户递上一张财神菩萨,口中说些吉利话:“财神菩萨进门来,又招喜来又招财;你家儿子多,搞钱往家拖;你家儿子少,搞钱往家跑;你家给五分,小吖子考高中,你家给一角,小吖子考大学……”。也有北方耍猴人,还有舞狮子的,耍武术的……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赶上正月农闲之日,小伙子姑娘们抓紧机会相亲,媒婆们是最忙的时候了。那年头,年轻人多是腼腆矜持型,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开放,他们需要媒婆牵线搭桥。家家趁着家里还有点鱼肉豆腐,好招待媒婆亲家,趁早把儿女婚姻大事定了。那年头,农村的孩子相亲不是追求在城里买房买车,而是想找个稳当的男孩,最好是木匠瓦匠什么的手艺人,或者命运好的找个军人。机关干部别想,那时城镇户口的门槛太高了,让农家子女望而却步。有些困难家庭连家具也没有,大多从邻居家借来充相。还有,新年新气办喜事,男方挑着礼包去女方,女方要在娘家村子里每家每户送上两尺红头绳,一盒香脂,一块麻饼,十个糖果;村子里的邻居家家都会送给即将出嫁的女孩一碗出嫁茶,也就是一碗面条,下面埋着鸡腿子和鸡蛋。这是邻居对女孩的祝福,希望她长命百岁,多子多孙,幸福美满,不忘家乡,也是女孩儿最后吃上邻居的分别饭。

过了正月初七,拜年的工作接近尾声了,而农闲依旧延续,农民兄弟便听起了枞阳鼓书和胡琴书,民间艺人上演一曲曲经典古书。如:《罗成招亲》、《薛仁贵征东》、《三国演义》、《水浒传》、《穆桂英挂帅》、《岳飞传》等等,多少历史英雄好汉被艺人们说得天花乱坠,活灵活现,都成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偶像。

老人们整天吊着个火球,走家串户,家长里短,说个不停。二嘎子老头总是说:“我儿子有出息,出国远洋,走南闯北,一支洋表放在水脸盆里照转”;大胡子爹也不示弱:“我儿子在部队里当军官,曾把乌黑的手枪教老子放了两枪,那响声把老子吓得要命,让老子也过了回枪瘾”;机匠老头也不含糊,眯着眼,用火球里的火种点着了手中的烟袋,深深地抽了一口黄烟,不紧不慢地说:“我女婿在检察院当检察长,专管当官的,东海的纸烟都抽不完------”五保户友小爹一生无儿无女,也一直无语无声,趁人们不备,在别人的视线盲角中悄悄地离开了……

年味是我们传统的民俗文化,我们的生活需要有文化的依傍。逝去的印象年味,那种情怀,永远是我们的怀念!岁月如歌,那年那月的年味啊,只能在记忆中体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抱一斋主人,当过农民,做过企业,喜欢文字。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乡枞阳公众号

推荐阅读:

文乡随谈|心无所住

文乡情怀|渺小的娘

文乡随谈|仅仅为了凑够一个“王满银”

文乡故事|阿宝的嫂子

文乡故事|寨 头 七 妹

文乡故事|雾里飞鱼

文乡情怀|天涯咫尺

文乡小小说|堵 心

欢迎关注文乡枞阳,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关何处
何雄飞│外婆
外婆‖文/苍耳
这年头房子,一点隔音都没有,隔壁邻居都睡不着了
【母亲节专题】我已有十八个年头没有妈妈叫了……
送红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