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母亲(一) 作者:徐淑之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我的母亲(一)

作者:徐淑之

前几年就有写写母亲的想法,可拿起笔又搁下,怕自己平庸的语言遮掩了母亲平凡中孕育出的优良美德。平日里母亲的话语并不多,可她为人随和、宽容、大度。母亲虽然没有一点文化,但她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她性格温柔,又很朴实,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母亲生在农村,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很重要。

母亲今年八十六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腿脚利落,走起路来脚底下稳稳当当,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壮实。虽然母亲看上去不像八十六岁的老人,可岁月留在母亲脸上那深深的、弯弯的皱纹里却藏着一生的沧桑和艰辛。

母亲大名高志英,小名叫玉。她兄妹四人,排行老三。母亲四岁时,我姥爷参加了我大伯徐宝珊领导的革命队伍,从此跟随大伯徐宝珊南征北战(1946年在执行任务途中被土匪残忍杀害)。自从姥爷离开家乡后,姥娘一个人拉扯着母亲兄弟姐妹四个。因为家里贫穷,姥娘有些守旧,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子读书没啥用处,早晚是人家的人。因此母亲从小没有进过一天学堂,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更不会写字。母亲这一生,因为不识字,吃过不少苦。后来因为生活的需要认识了秤、钱、粮票、油票、布票之类的东西,至今连电话也拨打不了。如果家里的水、电坏了,母亲赶紧跑到邻居家,让邻居打电话通知我们。有一次家里的水管爆裂,水哗哗地往外流,又赶巧左右邻居家里没人,母亲走着到离家500米的单位找我。母亲因不识字看不懂电视,看电视又听不懂普通话,字幕上的字又不认识,只能看看热闹。但母亲看电视时,在沙发上既不仰着身子,也不侧着身子,而是板板整整地坐着看,这是母亲的习惯。母亲常对晚辈们说:人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坐在那里不能摇头晃脑,也不要浑身哆嗦,像稳不住神一样。可心灵手巧的母亲从小就学会了洗衣做饭、喂鸡、喂猪的家务活,学会了做鞋、做衣服的针线活,学会了纺线、织布的手工活,学会了除草种地的庄稼活。

母亲的娘家韩屯大周村离我们徐河口村不算很远,大约二十五里路,母亲自从嫁到徐家,无论赶集上店,还是走亲戚怎么也“洋气”不起来,因为母亲不会骑自行车。那个时候也没有其他的代步工具,只能靠两条腿走路。我小时候,母亲走娘家常领着我。母亲是要脸面的人,临走前将我精心打扮一番,让我洗洗黑手、洗洗土脸,穿上新衣裳,让我打扮的干净的,光怕娘家人笑话。吃完早饭拾掇完,出了村庄往西走,不管是大路,还是田埂小路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土路,为了超道还走一段小路。路上走累了就坐下歇歇脚,等走到姥娘家时还没有晌午。走亲戚,自然是要带礼物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也没有什么“大礼”可拿的,经常是篮子里放上几个馍馍或放几个枣馍馍,有时提上两包干巴点心,到村代销点买十几块水果花糖,花糖是为两个舅舅家小孩准备的,这些就是走亲戚的礼物。现在城乡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走亲戚的礼物早已经更新换代了。那个时候跟着母亲走亲戚,都是当天打来回,虽然步行,也不觉得累。母亲回到娘家又是拆洗,又是缝补一刻也不闲着。那时的我最愿意去姥娘家,那时姥娘在两个舅舅家临替着生活,大舅整天骑着洋车子赶集卖染布的洋色,大小也是个买卖人,生活条件比小舅家好。每次去了我就跑到大舅家吃喝,大舅屋后的院子里种着几棵脆枣树,脆枣脆脆甜甜的,吃起来甜到心里头。

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前半辈子一直在老家务农,年复一年地围着自家那几亩地转,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那个村庄和那几亩田地就是母亲的小天地。父亲在外整天忙于工作,轻易不回家,家里一点忙也帮不上,家务和农活全部落在母亲肩上。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妹四人,里里外外一把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艰苦的生活也造就了母亲坚强的性格和硬朗的身子骨。在我们兄妹小的时候,虽然父亲在外挣工资,但和村里的其他人家一样,生活条件也不宽裕。父亲因为工作忙,一二个月回不一次家,对此母亲没有怨言,从来没有责备过父亲,也没有埋怨过父亲。受母亲的影响,我们也学会了能吃苦、能奉献、踏踏实实干工作。母亲前半生没有享受什么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母亲的一贯作风。母亲自己从来不怎么花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穿,舍不得用。总是将好的留给别人,留给老人和孩子。虽然现在条件好了,母亲仍然如此。母亲家里没有什么摆设,至今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桌椅、柜子都是旧的,柜门上的把手、锁鼻已残缺不全。使用的是五十年代母亲出嫁时的木柜头、木箱子、八仙桌,八十年代初我哥嫂结婚时的大立柜,九十年代初我结婚时找木匠做的沙发。这些家具时间短的也有三十几年的光景了,母亲一样也舍不得丢弃。

母亲心地善良、仁慈,左邻右舍谁家有了困难都是热情相助,无论谁家来借东西母亲都是痛痛快快地借给人家。在母亲心里没有一丝贪念,别人的东西再好,别人的日子过的再富,母亲的心依然安宁、平静。母亲的口碑很好,品行在村里人人佩服,虽然母亲离开老家近四十年了,但至今村里人说起母亲时都竖大拇指。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对生活的热爱,她那种勤劳的付出,那种勤俭朴素的传统,那种对品质的追求,时刻激励着我们,母亲是我们生活中的榜样。母亲不识字,也不会讲大道理,可她的身教胜过言传。母亲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责任和信念,教会我们什么是担当。母亲在娘家就学会了剪纸,村里人办喜事总少不了她帮忙。主家把红纸送到我家,母亲如果有空随时帮人家剪“喜”字、窗花、墙花。农忙时,母亲白天将折叠好的红纸用铅笔画上各种图案,晚上在煤油灯下按着图案剪。母亲左手持纸,右手拿着剪刀仔细地剪,红纸在母亲手里慢慢地旋转,剪刀随母亲右手灵活地游走。一剪又一剪,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这些窗花贴在简陋的婚房里显得即庄重又喜庆。

母亲在娘家就学会了剪纸,村里人办喜事总少不了她帮忙。主家把红纸送到我家,母亲如果有空随时帮人家剪“喜”字、窗花、墙花。农忙时,母亲白天将折叠好的红纸用铅笔画上各种图案,晚上在煤油灯下按着图案剪。母亲左手持纸,右手拿着剪刀仔细地剪,红纸在母亲手里慢慢地旋转,剪刀随母亲右手灵活地游走。一剪又一剪,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这些窗花贴在简陋的婚房里显得即庄重又喜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还是大集体的时候,母亲在生产队劳动,白天去挣一天一毛多钱的工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穿针引线,为全家人做衣服、鞋帽。有时我一觉醒来,煤油灯还在黑夜里闪烁,灯芯结出了灯花,红红的,母亲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影下晃动,只有煤油灯陪伴着母亲熬到深夜。

母亲是闲不住的人,农村的屋前都有一个大院子,母亲把院子东半部用木棍圈成一个篱笆小菜地。春天母亲就会把放在堂屋桌抽屉里的铁皮盒子拿出来,盒子里每个小布袋里装着不同的蔬菜种子,有丝瓜种、扁豆种、豆角种、黄瓜种。这些都是母亲头一年自留的种子,种子放在布袋里是怕掺和了,放在铁盒里是怕老鼠咬了。种前母亲会将种子放在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饭碗里用湿布盖上,这样硬壳的种子容易发芽。母亲先将沤好的土杂肥撒到小菜地里,然后一铁锨一铁锨地翻土,翻完土把小菜地平整好,便将发芽的种子种到地里。像西红柿、茄子之类的,都是到集市上买苗子回来栽种。春夏秋菜园里种满了各种蔬菜,有西红柿、黄瓜、扁豆角、茄子、菠菜等。累了一天的母亲回到家里也不会休息,除了家务活外,有点空闲就忙碌在小菜园里,不是施肥,就是浇水。那个年代,吃水、用水都是到村里的水井里用扁担挑水。记得我小时候,母亲常挑着两个水桶到村南的水井里去挑水,有时我就跟在母亲后面,走到水井旁,母亲让我在一边等着,她用井绳上的铁钩勾住水桶的提手,慢慢地将水桶送到井底。母亲站在井沿上弯着腰两手抓着井绳左右晃悠,然后一抖井绳水桶就来个底朝天扣在水里,慢慢水桶里灌满了水,她吃力地用双手来回倒换着绳子把水桶从水井里拔上来。我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也学会了从井里拔水、挑水,只不过半桶半桶的往家挑,这样也给母亲减轻了一点负担。七十年代后期我家用上了压水井,压水井是用人操作的,两手抓着压水井把柄用力压一下水就从压水井里流出一股水,一桶水就要压十几下,浇一席子菜地的时间可想而知。母亲种的小菜园每年都是丰产,自家不用花钱买菜,还让左邻右舍跟着吃新鲜蔬菜。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不怕苦,不怕累,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徐淑之,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机关单位工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愿意用文字感悟人生,闲暇之余爱好散文写作,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土 炕
李树坤:老家的水井下岗了
633期 || ​家乡的辘轳井
【新春特刊】你养我长大,我陪你过年
老母亲的剪纸(蓬莱窗花)作者 白凤海
山东菏泽 / 王礼民 【散文】/《故乡的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