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入海时

黄 河 入 海 时 

生在长在黄河边,多少次伫立滩头,纵目滔滔黄流东向,对大河入海的景象充满向往之情。
我到书海里检索:壶口悬瀑,龙门叠浪,长河落日,天堑飞虹……吟咏黄河的诗文汗牛充栋,却独无对黄河入海的描述。偶有将河海联在一起者,如王之涣的“黄河入海流”,李太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不过是诗人遥距河口千里之外的望河兴叹。它只是告诉人们,黄河流向大海。
黄河怎样入海?
终于,我有了一个亲睹黄河入海的机缘。
进入山东垦利县境,车子驶过黄河上最后一座大桥,从北岸踅上堤坝,傍河而下。河堤渐行渐低,低至于无。荒野里,弃车步行。一条被打鱼人踩出的小路拨开苇丛,把我们引至河边。
一下子,我呆住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入海前的黄河吗?辟地开山、一泻千里的黄河就是这样入海的吗?遥望对岸,迷迷朦朦,隐有一痕;顺河远眺,落落漠漠,苍茫一片。河水散漫着,没有激浪,没有漩涡,几乎看不出向前涌流,万里涛声也在这里销匿了。大幅的水纹,一圈儿,一圈儿,平缓地横漫上岸来,又平缓地退回去;陆上的苇草渐浸入水中,又渐出于陆上。拥向天际的芦苇,落净了苇叶,飞尽了芦花,一株株、一丛丛,在暮秋的斜阳里静穆地伫立着。河面有几只水鸟掠过,远天有一只苍鹰像被钉在了空中。四周被一种出奇的静谧主宰了。
我不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的,它怎么也无法和我梦幻中的黄河口复合在一起。诧异,失望,甚至有几分沮丧。
黄河,来到这大平原上,没了关山的阻隔,你懈怠了吗?黄河,在眼见大海向你招手,目标就要实现的时候,你松气了吗?黄河,你前呼后拥,左冲右突,来到这里,疲倦了吗?黄河,你裹泥携沙,行程万里,是因袭太多,步履滞重了吗?
黄河,你到底是怎么了?黄河?
就这样返回,我不甘心。搭一条水文站的勘测船,去寻觅我黄河入海的梦。
船朝河口方向驶去。河道越来越宽,水面上没有翻滚的波涛,也不见粼粼微澜。但留意观察,河面却并非静止不动。我发现,在这里,浑厚凝重的黄河,不是流淌,而是沉沉地通体向前推进。
机船向前行驶着。约摸过了二三个小时,突然,在船一侧的不远处,阔平的河面上,兀然涌起一道激流,“哗哗哗哗”,发出一阵低沉的响声。只一会儿,水声便消失了,激流也平复了。紧接着,船的另一侧,又发出一阵“哗哗哗哗”的声响。循声望去,河面上又一溜浪涌突起。未待这道激流平息,船周遭的河面上,这里那里,远远近近,一道道水浪迭相突起,“哗哗哗哗”的水声此起彼伏。
我正惊异,船上搞水文勘测的同志告诉说:“快过拦门沙了。”
“拦门沙?”
“黄河载着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奔来,和海碰一块儿,受潮水顶托,一部分泥沙积淀在河门上,形成一道坚硬的沙岗,人们管它叫'拦门沙’,又叫'拦门槛’。刚才隆起激流的地处,水下不过是一道道小沙梁,到了拦门沙,更有好看的哪!”
说话间,船驶到拦门沙跟前。受河底沙冈的阻挡,迎面海潮的撞击,款款流来的黄河,突然昂着身躯,腾跃而起,河海交汇处,波涛沸荡,迎面横激起一列黄浪水墙,爆发出一阵阵闷雷般的轰鸣。霎时间,只觉得天低云落,目眩神摇。一阵剧烈的激荡过后,船头兀自仰起,再仰起,猛一窜,跃上了浪峰。
放眼看去,蔚蓝的海面上,高高隆起一溜翻滚的黄流,宛如一条躬起脊背的蛟龙,鼓动着、腾跃着、喧嚣着,脱口而出。
蛟龙入海,两翼浪花激扬,拉出两条白练,宛如蛟龙腹侧闪动的鳞甲。黄河浑黄,浪花雪白,大海碧蓝;浑黄的腾跃,雪白的飞卷,碧蓝的簇拥,好一幅大河出海图!
这时,我才发觉,身下这只机船,马达的轰鸣早被涛声吞没了,自身的驱动力显得那么无足轻重,船身紧紧伏贴在黄龙的脊背上,不可抗拒地任其奔突、奔突……
啊,黄河!当遇到羁绊和阻挡时,你又焕发了无限的生气和活力。
回想方才,我站在河边下车伊始,望河兴叹,是多么轻忽而浅薄!
黄河,你从没懈怠过。入海前,你那般沉静,是在为入海的最后冲刺韬光养晦,积聚力量呵!
其时,你不再恣肆,但也没失于迂缓,你是雄浑;你不再放浪,但也没失于僵滞,你是练达;你不再狭仄,但也没失于宽浅,你是坦荡。你没了在涓流汇聚的源头欢跳的顽皮,你没了在起伏的河道里跌宕的暴烈,你没了在窄仄的峡谷中挤扭的偏执。你有了宽阔博大的君子胸怀,你有了从容自若款款行进的儒雅之风,而又丝毫没失却你所向披靡不可抵御的大河尊严。
黄河,在这入海的地方,你完成了变幻无穷而又一以贯之的个性塑造。
黄河!黄河就是黄河。

(摄影  刘文明)

编者注:此文原载1992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选(1992-1993)》,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等多种选刊选本。

作者附记:

黄河入海口,东营的第一张名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在东营市做宣传工作,29年前(时年37岁)写过一篇描述黄河入海景象的散文《黄河入海时》,1992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相继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选(1992-1993)》,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等十多种选本选刊。
那时限于黄河入海口的地理交通条件,鲜有人能一睹黄河入海的盛况。那年秋季,江西省漳州市一位政协主席,从人民日报上读到这篇稿子,便拿上一张地图,奔着黄河入海的方向来看黄河入海流。当时东营建市不久,老先生不知道有个东营市,他带的那张中国地图,出版时东营市还未诞生,从地图上自然也找不到东营的踪影,便按黄河入海的大致方位径直到了与东营相邻的淄博市。淄博政协联系到我这个作者,派人把这位慕黄河入海之名专程而来的老先生送到了东营。
今天业已38岁的东营,与当年名不见经传、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东营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入海口也已声名远播。回想那些年在新生的东营市工作时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起第一次得见河海相汇壮美景象时的震撼和感奋,想到外地客人慕名来看黄河入海口竟找错地方,抚今追昔,禁不住心潮澎湃,一时竟不知今夕何夕,真的想重返故地,为开发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再展身手。及至想到“37+29”,禁不住兀自哑然失笑。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东营入海,是东营市得天独厚的优势,黄河入海是东营永远的第一张名片、永远的金招牌。期望我那些尚还年轻的同事们和风华正茂的新一代同行们,微文化的作者朋友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为黄河入海口、为东营市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地书写和鼓呼。
为黄河入海口鼓与呼,从思想文化工作的角度,我想不只是把黄河入海口当名片、作招牌,还须联系东营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丰富实践,深入开掘和弘扬黄河入海时所呈现的独特精神(即黄河口一带的地域精神),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东营市建设提供精神食粮,也为丰富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文化内涵,做出黄河口人应有的贡献。
当年我在《黄河入海时》一文中,对黄河入海独特的样貌放在全河的坐标系中加以关照,试图把黄河的形和中华民族的神联在一起,生发一种民族性格和文化意象。时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林非先生曾这样评说:"如果要论列散文创作总是应该以感情的饱满和能够做到动人心弦为最佳境界的话,我觉得《黄河入海时》是得志作品中最为出色的篇章。当他融入了这样壮阔和浩茫的氛围中间,感情就不由自主地激昂和澎湃起来,高唱着中华民族高旷的魂魄,再加上他善于驾驭色彩缤纷的文字,从而涂抹出了黄河顽强、坚韧、深沉和浑厚的性格,这样就不能不激荡着许多读者的心灵。如果说应该充分鼓励各种思想和艺术风格都获得蓬勃发展的话,那么在其中自然以更具阳刚之气,更能够鼓舞读者向着壮丽的二十一世纪奋进的作品为最可贵。"
林非先生这番评点有对此文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借此阐发了自己对散文思想艺术的一个观点,提出了散文创作的一种指向。其实,《黄河入海时》一文,对黄河入海形神的开掘尚远远不足,有待作家特别是东营的文友们进一步发现发掘。如今笔者虽已老矣,但依然心栖故土,愿以老骥伏枥之怀与故人共勉。
黄河三角洲是片会生长的土地。生在长在共和国永远年轻的土地上的黄河口人,虽也会终老,但心永远年轻。

(摄影   刘文明)

作者简介:卢得志,利津人。先后在利津县教育系统、利津县委、东营市委,山东省文联、省作协、省新闻出版局、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人大常委会供职。系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入海流
山东自驾游记-东营·黄河入海口 (2017-08-24)
谈古论今话山东-3 黄河入海口
PF-222.黄河从这里入海.东营
黄河边的城市丨东营:黄河入海,城市新生
实拍东营:黄河入海口气象万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