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来临忆娘亲

摄影丨旅途

春天到了,清明近了。
望着油城路边巷口即将萌绿的柳丝和花木,我无数次地回想着母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一种欣慰的、沉静的、略带悲怆的思念,游走在记忆深处,时隐时现,或明或暗。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身影,那个亲切的不能再亲切的笑容,仿佛又张望在老家的门口,呼喊着我的乳名,唤我回家吃饭。
那个年代都比较困难,“穷”,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童年符号。尤其是我们家,在当时的沙窝里大队,也算是个垫底户。兄弟姐妹多,就靠老实巴交的父亲和我的小脚母亲挣工分养活,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常常是吃了上顿顾不上下顿。尽管这样,父母还是咬牙把我们弟兄姐妹,送进学校里读书,母亲常说,“人穷不能志短,咱日子再苦,也得让你们上学读书,将来做个有文化有用处的人。”
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但非常明事理。她说的一些话,让我深深感觉到,很有哲理性,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像一盏明灯一般,时刻照亮着我前进的方向,又如一本百科全书,蕴含着各种道理,对我的人格和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姥姥家是距离我们村不远的宋那里村,她们兄弟姊妹多,母亲排行老大。作为长女的母亲,从小就养成了开朗豁达的个性,操心多,出力多,顾念人。结婚以后,母亲把姥姥家很多好的传统带了过来,把我们这个小家庭经营得红红火火,让街坊四邻很羡慕。那时候家里偶尔改善一下伙食,母亲总是把头一锅饺子或油炸萝卜丸子,一份一份分到碗里,让我们挨家挨户给邻居送去尝尝,然后才轮到我们吃。很多时候都是累了半天的母亲欣喜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而她总是说“我不饿”“我不喜欢”“我喝点汤就行”……遇上家里来客人,母亲总是要张罗一些菜,生怕不够吃,然后把家族有威望长辈和邻居都叫来陪,饭后再把剩菜回锅热了,送给没能来吃饭的长辈和孤寡。母亲常说,“自家吃了垫饥,人家吃了扬名。什么时候也不能让街坊邻居说咱这家子人小气、吃独食,所以有好吃的得分给大家一起吃。”“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过日子不能小小气气,有舍才有得;你对人家好,人家才能对你好。”可能基于这一点,每逢左邻右舍婚丧嫁娶或遇上大事小情,母亲总要放下自家的活,赶过去帮忙,为人家撑撑场面。村里人都知道她是个热心肠,处事妥帖,办事牢靠,拿她做个主心骨,非常敬重她。
母亲性格大方,但心思很细,特别是对孩子们,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她总说:“干了一天活儿,看见你们就不累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时候农村条件差,吃两顿饭,孩子们饭量大吃不饱,晚上饿得睡不着觉。母亲下地回来,总要想方设法给我们弄点吃的垫垫肚子。她说小孩子长身体,跟不上饭力不行,大人都好说,日子再苦,也不能苦了你们,我和你们父亲还等着你们长大成人过好日子呢!当时我们年小,理解不了这么多,只知道母亲是我们的护身符,有她在,我们啥也不怕。
儿时的每一个夏夜,都是在母亲的蒲扇下度过的;儿时的每一个冬夜,都是看着煤油灯下的母亲为我们纳鞋底、熥棉裤、缝补衣服度过的。永远也忘不了大雪封门的早晨,我们是穿着母亲为我们揣了麦草的棉鞋去上学;永远也忘不了大雨来临之前,母亲提前给我们准备的那块塑料布;永远也忘不了没钱买铅笔,母亲从鸡窝里掏出来那枚热乎乎的鸡蛋。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可母亲对我们好像有了更多的牵挂。每次一家人聚在一起,母亲总是跟我们念叨:做人不容易,凡是都得处处小心;宁可吃亏,不要逞强。遇上好人别忘本,遇上恶人绕着走。穷没根富没苗,啥时候不能小瞧人,谁都不知道天上哪块云彩会有雨。做老实人,干本分事,啥时候都不能让人家看笑话,戳脊梁骨!
也许就是曾经无数次的唠里唠叨,才让我对所谓人生有了一个浅薄的认识,于是开始羡慕那些能骑着大金鹿自行车、拎着人造革皮包到公社、到县里去上班的人;羡慕那些走出村庄到县城上学,然后吃了“国库粮”,偶尔也能坐上吉普车回家探亲的人。因此这种美好的心灵向往,一直很自私地鼓动着我一再努力,盼望有一天也像他们一样,风风光光回家看看,能有更多人争抢着打招呼,并且当着父母的面,夸我们兄妹有出息。我是这么想,想必哥哥姐姐和妹妹也是这么想的。要不然我们兄妹几个有了让父母满意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我在多年以后还真的去了镇政府工作,也吃上了令自己曾经崇拜的 “国库粮”。只是在外地工作,少有家乡人知道,但是每次回家都听家乡人说母亲以我为傲,常跟街坊邻居夸我有出息,这总归是圆了自己儿时的一个梦想。我想这是母亲不懈教导的结果。
1986年以后,我去外地学习,然后又参加工作,归途全部交给了假期和一年为数不多的车票,剩下的,只有一封封情切切、慢腾腾的家书。从此母爱就成了一个他乡游子不眠之夜的深切思念。后来是电话、是手机逐步平复了深沉心底的情感缺憾。电话另一端传递给我的仍然是牵挂和想念。这真应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老话。
2000年后的第二个清明节前夕,80岁的老父亲溘然而逝,让我陷入极度悲痛中。母亲一遍一遍地开导,我才从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这种与生俱来的至情至爱,自然而然复加到了母亲身上。老是担心她晚年孤独,多次劝她随儿女们共同生活,她却执意不肯离家。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家里有妹妹在跟前照顾着,没有啥可担心的。后来,我们只好在她乐意的时候,接她出来小住几个月。此时的我也不失时机地带她出去转转,想让老人在有生之年多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享受一下好的生活。
我女儿出生后,老人家来东营的兴致高涨起来。她稀罕的是她的宝贝孙女!人说“隔辈亲”,一点不假。每次有好东西先想着孙女:思源吃了没啊,给思源留着,我老了,不用吃这些好的了。孩子长身体需要补充营养,给她吃。
母亲年轻时受了很多苦,老了以后腿脚不是很方便,但是她又处处为我们着想,不愿麻烦我们姊妹几个。自己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推着一个小椅子前行。每次我们想要上前搀扶她的时候,她总是摆摆手说:不用,我自己就行,我会很小心的,我不会摔的,我摔倒了还得麻烦你们送我去医院。每每看着她老人家佝偻前行的背影,我的眼眶总会有些湿润。
老人家越到晚年,越盼着儿孙们和和睦睦地过好日子。前几年,我们全家团聚,她意外地拿出了一个布包。她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把包打开,发现是几个银元。我们都惊呆了。原来,母亲娘家的祖上,日子过得比较殷实,攒了些家当,传给了外公。外公在我母亲出嫁的时候,悄悄给了她这份陪嫁,一直压在柜底,家中遇有大事她才拿出来应应急,帮助度过难关。谁都不知道这回事儿。她说:当娘的过了一辈子苦日子,也没给你们挣下什么家业,当年剩下的这点陪嫁,你们平均分了吧。虽然不值钱,但是娘的一点心意,留个念想。每人一份,不偏不倚,人家说“家和万事兴”,就指望你们兄妹永远都和和睦睦,永远都要站在情上,不能站在钱上。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言犹在耳,这些从小到大的场景也历历在目,可是母亲何在?
在那个寒冷的冬夜,母亲从北京回到了日思夜盼的老家;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在儿女们的嚎啕悲恸中,她闭上了期待的眼睛,安详地离开了我们。
在庚子丁亥月癸未日,一位叫赵庆芝的老人,以96岁高龄为自己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此母子阴阳相隔、梦里相依,泪眼回望老屋空,泣声唤娘跪孤坟!
春天到了,清明近了。
即将绽放的烂漫花朵映衬着母亲慈祥的笑脸,如约而至的清风丝语和着母亲爽朗的笑声,袭上心头。望着三三两两乘风西去的白云,我深情祝愿娘亲,在天国无病无灾,一切安好。
作者简介:陈伟,就职于东营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用】缅怀娘亲 泪洒衣襟
我的母亲
追忆平凡而伟大的老父亲
母亲走了我们不哭
强卖的是商品,毁掉的是交情
感恩母亲 怀念母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