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老师
我上小学的老师好几个,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尚老师。尚老师名育才,字子英,是一位博学多才,性格倔强的先生。据先生讲,其名与字出自《孟子·尽心章句第十二节》,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得其名,子英之子乃发语词,并无实在意义,是为补足音节之用。正是由于其名字,才注定了他一生教坛生涯。

育才先生出生于利津天庆、福祥、玺和三大家之一的玺和堂的尚家。其曾祖父绰号“三铁脖子”,是一位刚正不阿,仗义豪爽之人。祖父尚仁鑫是远近闻名的一代富豪,生意做得很大,在北京、天津都有商号。到了他父亲这一辈,由于其父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吃大烟把家产几乎卖光,家境渐渐败落了。好在有祖母与母亲主持家务,买了几十亩河滩地,维持着一家生计,家中还算殷实。

育才先生自幼聪慧,过目不忘,家中设馆读过私塾,受教于乡间文人李陵吾先生,七岁能诵“三国”,是一位令人惊羡的小神童。但生不逢时,战乱频仍,饱受兵灾祸乱,颠沛流离之苦。十四岁便代父坐牢,十六岁参加革命,在八路军渤海银行做了一名会计员,后因机构精简,家庭背景复杂,回乡务农。解放后,考取利津速成师范,毕业后到广饶辛镇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1957年被打成“右派”,留校查看二年,1960年父母双亡,妻离子散。后被发配到偏远的大码头中心小学任教。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由码三小学转到了中心小学,班主任就是育才先生。

先生身着一身皱皱巴巴的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插一支钢笔,脚蹬一双白色球鞋,头发蓬松着,并不打理,脸上戴一副宽边高度近视眼镜,镜片后那一双眼睛里时而透出凄伤抑郁的目光,时而露出坚定自信的神色。

先生平时并不多说一句话,一旦登上讲坛,便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他讲国语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津津乐道,引人入胜。他讲算术,四则运算,推理解题,本来单调苦涩的数字,让他讲得活脱有趣,不知不觉地就熟练掌握了运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他讲历史,似乎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历史脉络,人物事件,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阶段,孩子们瘦得皮包骨头,老师们也吃不饱,好多人得了水肿病。尚老师的腿肿得厉害,用手指按下去就是一个坑,半天也起不来。但他口袋里常装着“地瓜猴”“萝卜干”,自己舍不得吃,却给孩子们吃。我吃了不少尚老师的“地瓜猴”“萝卜干”,甜滋滋的,很耐嚼,是世上最可口的美味。

尚老师写一笔漂亮的颜楷毛笔字,宽博而厚重,正大而端严。我非常喜欢尚老师的字,不断临写摹仿,后来爱上书法艺术,正是得益于尚老师的最初启蒙。

尚老师讲作文课,并不强调字斟句酌,也不讲布局谋篇,而是要求每个人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他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就坐在教室里,与同学们一起写。同学们写完了,他也写完了。他再让每一个同学在讲台宣读自己的文章,大家读完了,他再读自己写的。然后根据同学们写的,对照老师写的,自己再写。一篇作文题,不是写一遍,而是写好几遍。这样翻来覆去地修改、重写,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为止。如果说这些年来我在文学创作上有些小成就的话,自然与当年尚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循循善诱的引导有直接关系。

尚老师从小学二年级教到我六年级,从中心小学搬到码头完小。四年来朝夕相处,一起上课,一起跑操,一起忍饥挨饿,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

中学毕业后,我回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但教学经验不足,更兼读中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整天搞运动,也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实在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我和尚老师住在一条街,他住湾北,我住湾西,穿过几道破败的土墙,就到了尚老师的家。于是我经常到尚老师家请教。尚老师还是和当年一样,把教学经验、体会毫无保留地倾心相授,让我受益匪浅。尚老师有什么事,也都和我商量,一来二去,重续师生之情,竟成了亦师亦友,莫逆忘年之交。

1978年7月父亲退休,我接班转成公办教师,当了码三学校的校长。尚老师当时在码前学校任教,他找到我,提出要调到码三学校,顺便照顾一下家庭。于是我找了教育组长胡长顺先生,胡组长慨然应允,秋假后尚老师就调回了码三学校任初一语文老师。

尚老师有三大爱好,一是喝茶,二是抽烟,三是读书。尚老师喝茶喝得太浓,茶汤中结了一层薄薄的膜,第一二三泡他是从来不让人的,得他喝完三泡后,再招呼别人喝,其实前三泡又苦又涩,只有他喝得津津有味,别人也享受不了。过春节时他曾自己撰了一幅春联,上联是:开怀畅饮五粮液,下联是:舒眉笑品碧螺春。横批是:天天如此。他倒是不怎么喝酒,偶尔喝一点,都是适可而止,从不喝醉。对茶,他是情有独钟,一天要喝三遍,有龙井,也有六安瓜片,最多的是茉莉花茶。尚老师烟抽得厉害,一支接一支,不停地吞云吐雾。尚老师读书读得很多,也很杂,经史子集如数家珍,唐诗宋词烂熟于心。尤其爱读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都读不止一遍。文革结束,八十年代初期,伤痕文学兴起,他更是如饥似渴,沉浸其间,不能自抑。刘心武的《班主任》《醒来吧弟弟》,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贤亮的《绿化树》,柯云路的《新星》等都是他常谈的话题。他的工资不高,很大一部分用于买书和订刊物,案头上有北京的《当代》,北京的《十月》,还有《人民文学》。尚老师读书非常投入,有时读到酣处,他会忍不住失声痛哭,也会情不自禁放声大笑。别人还以为尚老师有些古怪,其实他是一个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至真至诚,非常性情的人。当读到小说中的人物人生境遇与自己十分相似的时候,自然会引起许多感慨。

尚老师教学非常认真,他教的语文课考试成绩历来是全校最好的,他带的班级也是最优秀的班级。

尚老师退休后,他也没有闲着,先是辛勤地耕种着家里的责任田,种的麦子、玉米、棉花总是比别人家的长得好。后来又返聘到青坨农场学校里教学,孩子们也都农转非,安排了工作。他曾经自撰了一幅春联,上联是:俱往矣,舌耕三十年虽苦犹荣,下联是:未来也,稼穑五七仔载忙里偷闲,横批是:心安理得。

正当尚老师安度晚年的时候,他突然病了,是肺癌晚期,已经扩散了,住在油田中心医院,我前去探望,化疗折腾的他已经骨瘦如柴。望着他那瘦削的面容,我难过得流下了眼泪。他却安慰我说:“好成啊,别难过,你老师一辈子受过多少磨难,还能让这小病给打倒吗?你放心,你老师我能挺得住!”

过了几个月,我突然接到他女婿周民书来的电话,说是尚老师已经走了。我虽然知道老师患的是不治之症,但还是感到太突然了。前些日子您还说能挺得住,怎么就突然走了呢!您走得那样仓促,来不及收拾您那文稿残卷,您走得那样令人猝不及防,没有和我说一声再见,我内疚没有见您最后一面,您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强忍住内心悲痛,匆匆赶往老家参加老师的葬礼。前来参加吊唁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有白发老者,有街坊邻居,有生前好友,还有许多老师和学生,挤满了尚家小院,人们带着一脸悲凄,在尚老师的遗像前恭敬虔诚地三鞠躬,深切地悼念这位为码头教育事业操劳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还有一些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卷白纸,匍匐在尚老师的灵前,在哭诉着尚老师的好处,一声声动人心弦,痛彻肺腑。我在想,有的人去世无异于一阵风刮过,在人们心中没有引起多大的波动,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而尚老师的离世,则让活着的人有着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怀念,足以印证了尚老师一生的品行与德操。

办完丧事的第二天晚上,尚老师的儿子凡一找到了尚老师留下的遗嘱,便匆匆给我送来了。灯光下,我翻开遗嘱,一行行亲切而又熟悉的墨迹映入我的眼帘。“我从利津至广饶,本两肩荷一口者,几十年惨淡经营,教学相长,桃李满园,子女双全,真诚做人,声誉日隆,今患重疾,死而何憾!我死之后,遗体捐献国家,做医疗解剖之用,留下指甲与毛发,葬于码头。我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死后不烧香,不磕头,不开追悼会。对子女的最高要求光明磊落,最低要求站稳脚跟,千万不能忘记码头的父老乡亲。我本无积蓄,纵有这几年都做了子女的智力投资。剩余部分供老伴生老病养之用,如不够诸子女分而添之。此遗嘱一式三份,由宗云、光先、好成监督执行焉。”

读完此遗嘱,我已是泣不成声,泪珠落在遗嘱上,一行行墨迹化成一片片渍痕,心底里油然升起对老师的一份敬意。

是的,一位一生饱受磨难艰辛和不公正待遇的普通教师,临终前没有一句怨言,却把遗体捐献给国家,如此的家国情怀,如此的人生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老师的一生是平凡的,他一辈子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老师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倔强而刚正,热烈而真实。他是一个好人,是我的好老师。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老北京和他的六所小学--张国庆
【过往】一张珍藏的照片|| 曹成荣
育才实验今年超额招生比去年多6个班?家长更关心的是......
先知亭杯征文|“他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月老”(胡新谷)
5803  遗嘱(一)
育才小学六年级期末试卷(2018.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