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家的老屋

看到梁家群里有新消息,我急忙点进去,是侄子发的一段录像,拆除老屋的录像。
看着老屋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点点倒下去,我的眼泪瞬间流到了脸颊上,对于老屋的记忆一下子像打开的闸门,倾泻而出。这栋老屋建于一九九一年,它的前身是我家的第一代老屋。
第一代老屋建于一九六四年,土坯墙、木格子窗户、麦秸草屋顶,是父母带着哥哥和四个姐姐自青岛下放平度时,村里给盖的四间小屋。住进这栋靠煤油灯照明的屋子里,四岁的四姐哭着说没有眼睛了。
我一九六八年冬天在老屋出生,那年父亲55岁,母亲44岁。他们盼着生个男孩与哥哥作伴,我却是他们的第六个女儿,上过私塾的父亲没有嫌弃我是女孩,很用心地为我起名“淑筠”,父亲希望他老年得来的女儿贤良淑德,志节坚贞,耐受严寒、傲对霜雪。勤劳善良的母亲有些失望给我一个昵称“多材”,多余的材料。
母亲生我时,十四岁的二姐除了上地干活外还承担了全部家务,这个被母亲称为最享福的“月子”,母亲不过是吃了几个鸡蛋四斤面条。二姐把冬日里的小屋烧得暖暖的。母亲用被子把我围在炕里面。我躺在热乎乎的炕上,不哭不闹,以至于回家探亲半天的大姐,看着在炕边剥红麻的腹部依然隆起的母亲,不认为母亲已为她生下了一个小妹,比她小了22岁的小妹。
父亲个子矮又是一介书生,干不了挣公分多的重活;母亲是裹脚后又放开的,裹断的脚趾踩在脚下,干体力活后脚趾红肿,那种痛是钻心的,后来割去了一个脚趾才可以正常走路。哥哥和二姐是家里的主劳力,在当时的年代,八口人的生活特别艰苦,多亏大姐下乡有18元工资,她每月会寄五元或者十元钱给家里。
在老屋我是快乐的,母亲手巧,我的衣服鞋子都是她亲手做的。冬日的棉袄袖脏得快,又没有可替换的衣服,母亲就会在袖口缝上一块袜筒之类的布,三天两头地拆下来清洗。父亲特别严肃,但会踏着历史的文脉给我讲无穷无尽的中华传统故事。哥哥会带着我去钓鱼,给我捞菱角。嫂子带我去拍了平生第一张照片,那年我五岁,还给我买了一条红绸子,高兴得我好几天都踮着跑跳步走路。二姐在干了一天农活之后,晚上在煤油灯下编玉米皮辫子,卖了为我买布做衣服。三姐在水利宣传队一个月六元钱,她会背着母亲借钱为我买六一儿童节演节目的花裙子。四姐会把结婚的钱给我买回绿色的军用书包,并绣上“业精于勤”四个红字。五姐比我大五岁,小时候她看我的时候多,她抱着我有些吃力,抱累了就让我爬行,自己退着走保护我,结果退到了大水湾里,差点丢了命……
七十年代末,只要有汽车的汽笛声,就是大姐和大姐夫回来了,他们会带来很多吃的用的,还有北方农村没有见过的橘子等。我会遵父母之命,挨家送给左邻右舍礼物,那份自豪感现在想想都很甜蜜。大姐夫还会去供销社给我买一把铅笔,这让我比过年还高兴,终于不用站在父亲面前,拿着一个再也握不住的铅笔头等父亲批准买一只新铅笔了。还有一份荣耀是二大爷家的六哥带来的,他从青岛回来背着相机,带着我到村口拍照片,引来了多少羡慕的目光啊!这让一个小小少年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老屋里迎来了老梁家的第三代,一九七三年添了我的侄子,这个小家伙聪明又调皮,但在我眼前他是温顺可爱的。一九七六年有了我的侄女,这个爱哭又认生的小嫚儿特别喜欢我,只要我抱着就笑眯眯的。这是老屋最热闹的时候,三十平方米的小屋里住着十一口人。这时的生活虽然主食还是地瓜玉米饼子,白面是过年过节才吃的,但是一家人挤在一起,是我童年少年最温暖的记忆。哥哥和二姐三姐四姐从来没有打过我,只有五姐打过我一次。事情的起因是准备过年招待客人的鹅腿丢失了,父母笃定大孩子不会偷吃,定是五姐和我偷吃了,就把我俩罚站在里屋的粮囤边。五姐没偷认定偷吃的是我,她脸上挂着泪珠趁父母不在就打我逼我承认。我胆小不敢哭也不敢反驳。这件冤案一直到第二年扫房子在老鼠窝附近发现了鹅腿骨,我俩才洗清了罪过。
一九八四年父母落实政策,哥哥姐姐们先后就业,十月十号我也离开了老屋来到了东营,像小燕子一样飞离了母亲。娘说:“能跑能跳的都走了,只剩下恁娘老皮壳!”第二年暑假,不善表达感情对孩子们要求极严格的父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表达了对我的思念,他说:“筠,这次回去什么时候再回来?”我看到父亲如此温柔的目光,听到如此温暖的语调,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一九九一年,土坯麦草的第一代老屋因漏雨无法修复,就把它拆除了,当时我在东营。日子刚刚好转的哥哥姐姐合力盖起了今天正在拆除的老屋。
今天拆除的老屋,是父母四世同堂、安度晚年的老屋。父母都是长寿老人,父亲活到101岁,母亲活到96岁。每逢过节,老屋里能聚到四十多人。母亲晚年卧床的七个月我们经常围坐在她的身边,听她讲故事。她讲的多是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和她自己的故事。母亲离世前二个月,她已经不太爱说话了。我在家陪她,她摆摆手让四姐早点回自己的家,四姐回去,侄子侄媳妇也好早点休息。我为了引她说话就说:“咱娘真是识时务!”娘吃力地睁大眼睛说:“恁娘识什么事务!连个字都不认。”娘的声音里充满了遗憾。“娘,您知道什么叫识时务吗?”我又问。“识时务就是会看事懂事呗!”娘的解读把我们逗笑了。这是我与娘的最后一次见面。娘走前一个月,我给她打电话说:“娘,我这个月不能回去看你了,我在照顾婆婆,婆婆生病了住在我家呢。”娘说:“你好好照顾你婆婆娘,照顾她和照顾我一样,咱家里人多,你放心就行。”母亲走在二〇二〇年重阳节前夜,我是初九回去的,母亲给我们留下了一生的想念。她一直祈祷不要走在冬天,她怕孩子们送她受罪。
父母走了,老屋成了我们的念想。姊妹们下乡,就业,下岗,创业…大家婚后欢聚一堂的老屋里留下了多少欢声笑语,留下了多少我们相互倾诉的酸甜苦辣,这里有一股力量,一直吸引着我们。
父亲在这里为他的孙辈写下“大而不知大还得大,小而不知小还得小;富而不知富还得富,穷而不知穷还得穷。”的富有哲理的生活箴言。宇宙这么大,世界这么大,需要了解的事情很多,需要学习的事情更多,所以要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人那么渺小,始终要有一颗谦虚的心,要想做好大事,还得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真正理解了父亲的“大与小、富与穷”,就活得明白通透了。


写到这里,我释然了,拆除的只是物质上的老屋,老屋的魂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当年不得已翻盖的老屋,内部结构有很多缺陷,外墙没有保温冬天漏风夏天酷热,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用不了几天,新屋又会矗立在原地。我们与老屋的链接还在,我们的家教家风还在,我们紧密团结的心还在!
等新屋落成的时候我们再欢聚一堂,重温已植入到我们骨血里的家风:“敬畏天地,敬畏祖先,孝敬父母,长幼有序;勤俭节约,勤劳致富,能勤能俭,自立自强;常念人恩,常思己过,善以待人,睦惠乡邻;门厅整洁,衣帽干净,谦虚谨慎,忠厚传家。”
作者简介:梁淑筠,网名丸子,胜利油田退休职工,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我手写我心,还原生活本真的同时书写人间的真善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屋的记忆
这次回家过年,我终于看到了久违的老屋
我的幸福时光——老屋记忆
第3章 老屋
“恶娘”萍婶
连载 ‖马慧萍《三姐夫》(三、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