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的碱场地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消失的碱场地

作者丨刘同民        图片丨韩健        编辑丨娟娟

 黄河入海口的盐碱滩,村里人叫碱场地,我们村南的土地大部分是碱场地,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有人说,碱场地源于大海的隐退,也有人说,这里曾经是一处盐场。

 入伏后,在太阳的炙烤下,村南碱场地里冒出了细细的盐粒儿,盐粒儿慢慢聚成一片,闪着刺眼的光。

 每次说到碱场地,母亲都会说:“以前的碱场地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种稻子。”说话间,母亲已泪眼盈盈。关于种稻子,我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记得在稻田里玩耍时,蚂蟥钻进我的小腿里,是母亲用鞋底子把蚂蟥抽出来的。那是种稻子的最后一年,那年我五岁。

 据母亲回忆,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和排灌不配套的原因,村南的土地盐碱化日益加重,碱场地逐年扩大,可耕土地逐年缩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村民靠吃野菜啃树皮充饥,有些村民为求活命而举家逃荒外迁。

 后来,村里借鉴胜利油田引黄压碱的成功经验,在村南的碱场地里开展了“稻改工程”(把旱地改造成水田种植水稻)。

 当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采用筐抬、车推、镐凿、手搬等最原始的劳作方式,不分白天黑夜,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将碱场地全部整平成畦,实现了沟、渠、路配套。同时,在黄河大坝上建成了虹吸管,挖通了引水干渠,将黄河水引到了稻田里。期间,老社员扒祖坟贡献青砖建闸门,保证了排灌闸口按期建成,年轻人顶烈日用脸盆泼水灌稻田,保证了水稻生长的水位……

 经过艰苦奋斗,碱场地里飘出了稻花香,村民第一次吃上了白米饭。当时村民们骄傲地唱道:“大米干饭猪肉汤,不吃不吃又盛上……”,那是村民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由于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质优良,我们村的大米颗粒均匀,银亮剔透,米香浓郁。村里将大米运到胜利油田,以1:2的比例换成粗粮,然后把换回来的粗粮掺上糠菜,保证了村民能够基本吃饱,因饥饿逃荒迁出的村民闻讯后纷纷回迁。

 稻改十年,把昔日兔子不拉屎的碱场地变成了救命的“聚宝盆”。根据这一真人真事,以稻改为素材,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吕剧《荒碱稻花香》曾红遍鲁北大地,轰动一时,也带动四邻八村掀起了“稻改热”。

 作为稻改的亲历者,每当回忆起村里稻改的过往,母亲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和骄傲。

 由于黄河枯水期延长,无水可引,稻田返碱严重,水稻种植10年后被迫终止。

 昔日稻花飘香的稻田又变成了兔子不拉屎的碱场地,但村里人却离不开这片碱场地。碱场地里的土盐分含量高,刮下的盐土熬制的盐可以吃,村民便省下了买盐的钱。

 入伏后,母亲每天都看天象,看到太阳倒照,就高兴得不得了。母亲说:“要趁着天气好,多刮些盐土,一年的盐就不愁了。”

 太阳照在身上,火辣辣地疼,汗珠子像碱场地里的盐粒儿一样往外冒。我和二哥来到村南的碱场地时,那里已经挤满了人,本村的、邻村的,熙熙攘攘,推车的、挑担的,来来往往。碱场地一改往日的落寞和寂寥,到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嘉年华。

 那年我7岁。我挤在人群中,双手攥着泥板使劲刮着盐土。二哥抬脚踢在我屁股上,说:“刮这么深,都是泥沙,能淋出盐来吗?”还真怪,二哥用泥板的侧面轻轻地刮着盐土,细细的盐粒儿很快汇聚成了一堆,没有半点泥沙。

 把盐土运回家,我便站在院子里的枣树下看母亲和二哥忙活。母亲把一块笼布铺在带孔的泥盆底部,笼布上边撒了一层两三指厚的草木灰后,将盐土倒进了泥盆。接下里,又把装着盐土的泥盆抬到担着木棍的水缸上面,最后将井水慢慢地倒进泥盆。过滤后的盐水一滴滴落进水缸里,激起一个个晶莹的水泡。

 经过太阳的曝晒、蒸发,水缸表面便慢慢形成一层薄薄的盐层,当盐水快蒸发完时,水缸的底部出现了白花花的盐粒儿,将缸里的盐水倒进铁锅进行熬制,熬干了水,晶莹剔透的盐粒就可以享用了。

 这种土法熬制的盐粒儿,看上去非常诱人,吃起来却又苦又涩,说来也怪了,用这种盐腌出来的咸菜却风味独特。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黄河南展工程实施,荒芜的碱场地又一次迎来了自己命运的改变——变成了取土场。三年时间里,从碱场地挖出的泥土垒成了房台,房台上盖起了新房,村民从低矮破败的旧房子搬进了整齐划一的新房子,原来的碱场地变成了一大片池塘,兼具蓄水和灌溉的作用。春季里,一池碧水波光粼粼,鱼翔浅底;夏季时,满塘水草鲜嫩翠绿,鹅鸭戏水;秋季来临,成片的芦苇随风起舞,浩浩荡荡;冬季时节,整个池塘冰封雪盖,银装素裹。

 前几年,村里把池塘承包出去,改造成了藕池。每当夏日,满目都是摇曳的荷花,或白如初雪,或粉如朝霞,鱼儿在池中游弋,蝶儿在花间飞舞。

 藕池旁有一小块稻田,秧苗正值生长季。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再只是回忆和梦想。

作者简介

刘同民,微信昵称南山牧马,东营市垦利区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怀有深深的感情,感恩家乡沃土的养育,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愿与大家分享。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大坝根儿下挑水人

别样饭局

一生无言

家乡的黄河刀鱼

风雪中,那束火焰

那夜无眠丨再见啦,戴家店

正月十五打灯笼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文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疯狂的大象
陆敬鸾:儿时的“玩伴”
208民间故事:村民害怕的无赖
征旧物与征对联
农村男子听到水缸里有怪声,拿起锤子砸,完全砸烂后村民不敢靠近
二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