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书香校园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我的书香校园

图文丨刘景珍     编辑丨文姐

由于县城教学资源的整合,我即将离开我的校园,到东津实验学校工作了。心中依依不舍,我想我该给她写点什么了。28年的工作历程,意味着我全部的青春年华。校园之于我,如同婴儿的脐带连接着胎盘;我之于校园,如同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的一片树叶。校园文化是养料,我才能思想鲜活,快乐工作。

我熟悉我的校园,如同婴儿熟悉母亲的心跳。我喜欢这里的浓厚的校园文化。那些花草树木,优雅走过四季的历程,已全部装进我脑海,尽管现在是冬季,只有挺立的黑和白。

学生从校园北门进来,操场围栏上是《二十四孝图》,接下来是文韬武略赵长龄,一代鸿儒李佐贤,苎麻专家酈云鹤,文学评论家李长之……东津群英像以及人物简介,一路相伴,可以边走边欣赏。抬眼是教学楼墙上的金色大字:言行蕴美,诗书啄慧。一直走到校园西面,影背墙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孔子行教图》。小广场南面是白色的回廊,上面覆盖着紫藤萝、爬山虎。回廊两边是银屏造型的壁栏,上面是《孙膑兵法》、《老子》《孟子》简介,坐在石凳上就可以与曾国藩、诸葛亮神会!通往阅览室、实验室等各个功能室的台阶上,每一步都写着名人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室走廊墙壁上是学生们的作品。这一切仿佛都在告诉学生们:踏进这片学区,就意味着将脱离蒙昧,做向善向美的文明人。

校园有两座教学楼:“知礼楼”和“博雅楼”。教学楼正面,“日进有恒,同心行远;良习养德,书香润学”。几个红体大字,典雅醒目,仿佛赋予了教学楼以生命和灵魂,学堂神圣起来了。楼前的白石上,刻着一校校训:“习若自然”:“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汤。”《颜氏家训》,犹言习惯若自然。经过全校征集,集思广益——或“沉思”或“切磋”——卧在草丛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了内涵,每一棵花树都挂上了牌名,以海棠和紫薇树居多,也有月季、蔷薇、紫藤萝、白玉兰等等。这样,一年四季都不寂寞了:当冬春交替,寒风料峭,大部分花草树木还安静地蛰伏时,知礼楼东面的那棵白玉兰花树率先绽放,洁白莹玉,硕大的花朵开在光秃秃的枝干上,多少路过的行人驻足、惊叹、欣赏,大家都给她叫做“报春花”。之后,迎春黄,紫薇红,海棠落了,蔷薇开……各种各样的花树赶脚似的,次第登场,月季花更是常客,春天四五月间,是校园里最美的时候。塑胶跑道的操场,绿草坪衬着红色跑道,宽阔齐整。到五月,北面围栏上绵延百米的蔷薇花同时开放,“不摇春已乱,无风花自飞。”粉白的花朵与跑操少年们稚嫩的笑脸相映,整个操场上蓬勃活跃起来!

如此美丽的书香校园,岂可以辜负?那些花儿,早已化为学生笔下的作文素材;路边的小树,也充当过教育学生的鉴例。每到大课间,是学生们跑操的时间,也是老师们到操场上散步、锻炼的时候。三五成群,一起大步往前走,说说个人的近况,发表发表感想,统一统一看法。阳光很好,伴着那些花儿和少年,我们就这样走过了青春,走到了中年,走了半辈子……

记得我刚来时,迎接我的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我们在一起共事了多年,直到他们都退了休。我教过的学生,也已经是这里的骨干教师了。现在班上还有我第一批学生的孩子。我成名副其实的老教师了!

当初我来到这座校园,初中部刚开始第二届招生。之前这里是所小学,1986年建校,前身是西街小学。1990年开始招收初中班后,更名为“利津县实验学校”。当初这里是县城东隅的一片稻田,填土造陆,三两排平房,分别当了办公室和教室,校园相当简陋。冬天取暖是小炉子,好多学生戴着露指头的毛线手套写字。冬天的中午,因时间短,年轻的老师们经常不回家。或者批改作业,铲除左手边一座小山,又筑起右手边一座小山……或者办公室里挤满了学生,他们总是到校很早的。那时侯,初中还上晚自习,多少个夜晚,当下课铃声剪碎了清寂的月光,潮水般的学生从校门口涌出来,分流到各个方向,披星戴月地回家。校园里重新安静下来,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灯下备课是老师们的习惯。至于住宿条件,从结婚分到一间房到搬进了教工宿舍楼;办公条件,从有了教学楼到后来的阶梯教室、功能室,实现了电化教学——真应了那句“芝麻开花节节高”。

回溯学校的历史,据记载,利津文庙(古学堂)就坐落在庠门首以北,当时是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初为元朝至元年间县尹高谦亨建,后经元、明、清朝多次扩建修葺,建有大成殿和明伦堂等,有“万世宗师”坊,有“鸣鲸楼”,文庙后改为学校,战争年代遭驻军骚扰,至1986年全部拆除。有《黉舍钟声》诗曰:“长夜一醒尘土梦,晓钟何事隔墙闻?圣贤原有栖身处,不在声传只在君。”实验一校毗邻利津一中和职高。这片教学区域实际上就是当年文庙旧址。这片诗书礼仪教化之地,晨钟暮鼓,吟诵诗书,多少年来从未间断。

津,渡口也。利津这片古老又年轻的退海之地,因黄河入海而闻名,黄河从上游裹挟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这里成为神奇的息壤,河水深沉地呼吸,缓缓地流淌,滋养了文化生长,影响了地域发展,赋予这片土地以生机和灵气。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渠展盐乡,有天然苇荡、沼泽湿地、浅海滩涂、沃野桑田。“耕以富家,读以荣身”的儒家思想盛行。据记载,仅明清两代,全县考取进士30余人,举人100余人。明代清官魏纶、清代金石学家李佐贤、诗词大家张铨、文韬武略的赵长龄、著名谏官王会英、一代廉吏岳镇南等,皆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一校,头枕着波涛,谛听河水深沉的呼吸,望着河水缓缓地远去,流进广阔无边的大海;一校,紧紧追随东营课改的脚步,从目标教学到五个转变,再到智慧和谐课堂,一路走来。教师逐渐走下了圣坛,平等民主代替了“一言堂”,课程由单一走向多样化……一校,展开她那宽厚温柔的双臂,年年迎接着一个个从幼儿园里走出来的学童,在这里历经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人生思想根苗的发育初期,再目送长大了的他们进入一中或职高,继续学习。多少利津后生,如同黄河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利津县建设者的队伍,才有了县城这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个一校人,在这片热土,不断学习成长,修身立人;走过了四季,走过了青春,走进枝繁叶茂的中年,我永远爱着我的校园!

作者简介:刘景珍,一线教师,写作丰盈着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我的解说词
【山东】王中胤《秋天的校园》指导教师:翰园学堂王爱云
为什么街上的路灯,多半是暖色调的呢?我想大概是为了温暖每一个夜归的人吧!
写作素材167:生活场景描写17(校园)
​文化小学崔宇作文同步:迷人的校园
合涧一小郝浩翔:​校园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