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嫣然(三)

 岁月嫣然(三)

随着进场人员增多,坝下渐次出现了二十多个蜗居,样貌相同,家家如是。仿若陕北高原依黄土坡挖掘而成的窑洞。堤坝窑洞,竟名噪一时。
白天,秫秸门子掀开,窑洞内还算亮堂。夜晚降临,有的家庭一盏煤油灯就很知足,没有灯的,天一擦黑儿就休息了。风霜雨雪,小小蜗居也能为人遮挡风寒。
阴雨天气,空气潮湿,衣服被子发霉,大家愁容满面。晴天一到,坝坡上,芦苇垛草上,矮矮的柽柳树冠上便晒满了衣被,不少百姓在此路过时驻足观望。女儿小华同邻家秋玲、天津、沈阳、小强等孩子们整日黑头土脸,小衣服上总是沾着泥土,活脱脱一帮小农民,显得滑稽可爱。
场里曾在1959年春天盖过一排青砖房和少量的围栏棚舍,青砖房作为伙房和办公室,棚舍里圈养牲畜。现人员增加,养殖牲畜也多起来根本不够用,便着手盖新的。起初依照李屋村民筑成土坯房子,低矮狭小,只能存放一些工具。后经过查看,认为当地土壤也能烧砖,着手建了一处砖窑。孙世美同其他妇女们全部前往工地劳动。
春夏之时,天长日照好,便于晾晒泥砖。窑匠帮忙选址,大伙儿齐心协力劳动,不几日一座半地上砖窑建成。经过分工,男工取土,和泥、搬砖装窑烧制;妇女们大多去做砖坯,晾晒、码砖,工序看似简单,劳动起来并不轻松。
木质的砖模子中(木盒子)底上铺层细干沙,然后填上和好的细泥巴土压实、用泥板刮平,有的需要以钢丝划弓划去模子上多余的泥巴。双手提起模子两端细绳,倒扣着磕在撒上一层细沙而且地面较为平整之处,泥砖坯成形。模子因尺寸大小,扣出的砖坯也不同。
一整天下来,一人要摆弄七八百块砖,有时还多,不停地来回往返,下腰、起身、这苦差事全凭着力气。孙世美感觉双手都抬不起来,后腰更是疼痛。可一想很快就能住上砖房子,跟大伙一样咬着牙坚持着。
风干晾透后的砖坯,运进窑中烧制前要留出烟火道,和水道,其过程中还要洇窑,红砖与青砖均在洇窑上见分晓……这些是技术活,由窑匠师傅作指导,等到砖窑里煤炭燃烧起来,需要昼夜看护,大家倒替着休息。许多人一睁眼,就往砖窑跑,工作热情令人钦佩。
多日的辛苦没有白费,第一窑砖出来的时候,大家聚拢在砖窑周围异常兴奋。随后陆陆续续烧制的砖盖成房子,用作仓库和宿舍,这活她竟跟着干了三个春夏。等到职工宿舍建成,大家搬出坝下蜗居,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脸上的笑容像夏日的荷花般艳丽。
在农牧场和马场建设时期,通过自办砖窑,烧制砖瓦建造房舍,极大改善了人员居住和圈养牲畜困难的局面。尤其部分营、连(分场)依条件建窑生产,制品或销往外地或于当地筑成堂舍、水塔、桥涵、仓廪、机库等,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昔日土窑有的消弭踪影,有的埋藏荒草,但烧出的一砖一瓦却烙着那个时代的钤印,彤彤窑火依旧温暖。
场里又逐渐建成磨面房、粉条房、香油房等,磨房可磨小麦、谷类、玉米粉等。秋玲的妈妈和四五个家属就在磨面房,大家带着孩子去工作已成为当时农牧场家属的常态。虽然很辛劳,大家却没有怨言。
粉条房主要是做粉条,一方面解决了职工冬季吃菜的难题,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产出的粉条、面粉以及小麦、豆类,畜类等需送往部队。面粉加工自种植于黄河淤积而成肥沃土地上的小麦,磨成面粉后色白,品相好,手捻细腻,蒸出的馒头微甜,筋道口感好,让人稀罕且夸赞;马场面粉、粉条、香油、酒类等特产,由来已久,名不虚传。
在老家时孙世美曾学做粉条,领导知道后通知她去粉条房。先是由两个外地来的“把头”领着大家干活。一个年龄大些,一个同她们差不多大。等大家学得差不多了,俩人便离开,孙便领着大家继续制作。
每天要将绿豆泡上一大铁锅,等豆粒泡大变软后以石磨磨碎。一台电动机带着石磨转动,将浸泡过的绿豆磨成白色浆液,复将绿豆液倒入大笸箩中积压过滤出杂质,经二次过滤,最后发酵才能出粉条。这活看着简单,可工作起来没有空闲,需要连续不间断出粉丝。
女儿虽小好歹带在身边,即便这样,有时候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她。找个大人穿的黄棉袄,把孩子包起来绑在椅子上由着她哭,实在看着哭急了,抓把半干不熟的粉条哄着她。有时候,只顾着干活,忙完了才想起来,回头一看,孩子竟睡着了,小脸上还挂着泪花。
一天有两个牧工找来,一个抱着小华,一见面就埋怨孙世美:这孩子跑到马群中玩,让马踩着咋办,当大人的就不能顾一下孩子吗?照顾不上家庭,孩子也顾不上,可工作并没耽误,任务照样完成。
六十多年,忽焉而至。虽然感觉亏欠孩子好多,想来内心恻隐。这些农牧场以及后来的军马场妇女们,青春挥洒在荒烟蔓草之地,激情如歌化作黄河口最美的柽柳花。
在磨坊干到第六个年头,此时,农牧场已更名为军马场,小华长到六岁,二女儿爱兰(二嫚)也三岁了。上面有了政策,许多职工下放,不得不返回乡村。肩挑风雨而来,又携霜雪而去,风华岁月,往事如烟。
已是职工的孙世美,此刻也只能变成家属工。陈光福虽然有工作,鼓捣柴油机发电,可工资并不高,十几块钱,养着家里人,还要贴补老家,很吃力。他听说东北山林中正在开发建设,伐木工的工资高,很想去东北干伐木工,那样收入还多些。
车票买好后,身背行囊待要出门,上级领导却不让他去,劝他留下来:“现在虽然艰苦,将来会改变的,再说这里需要你。”陈说:“东北不比这里艰苦吗?”领导反复讲,后续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开拓土地,养军马、建工厂、搞农业、跑运输等用人的地方也多,不愁工作。
俩人正谈着,一个妇女急匆匆跑进门来。

(摄影  曹新庆)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宋军,祖籍山东临沂兰陵县,1968年11月生,长在故道河乡,闲暇思忆过往,愿与大家分享岁月轶事,触笔舒胸,不胜欣喜。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岁月嫣然(二)

岁月嫣然(一)

岁月悠悠故道情(三)

岁月悠悠故道情(二)

岁月悠悠故道情【一】

客乡亦故园(三)

客乡亦故园(二)

客乡亦故园(一)

三百六十五里路

开往东方的列车

远赴昭苏购良马

大夹河村两台车

甜水井牧羊

过神仙沟河汊

神仙沟

本分做人,一生无悔

军马场——我的家乡

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东微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间百工之七:烧 窑 匠
60,70年代很火农村老手艺,从泥土到砖坯烧制,现在已消失不见
烧砖
老付铁道部大院回忆录94- 挖防空洞的日子
郭宏旺:那些有棱有角的记忆
最后的红砖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