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嘉讲透《孙子兵法》53:四个战术要点,完全摸清敌情!

09 四个战术要点,完全摸清敌情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译文:

所以,要通过分析与综合,了解敌人计划的得失;通过触动敌人,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通过制造假象,了解敌人的优势薄弱环节;通过试探性的攻击,了解敌人的强弱之处。

郭嘉讲解:

这一段讲怎么搞清楚敌情,即“知彼”,即策之、作之、形之和角之。

咱一条一条讲,具体看一下什么意思。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战术要点一:用决策树分析敌人计谋。

张预注解说:“筹策敌情,知其计之得失。”分析一下敌人有哪些计策、会采取哪一计策,也就是用决策树分析下敌人的计谋。

典型的例子是“薛公料黥布三计”。

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向薛公请教。薛公说英布有上中下三策,但英布会采取下策。

刘邦先问三策都是啥,薛公一一作答,刘邦很是不解,薛公凭啥断定英布会采取下策,下策是死路一条啊。

薛公说,英布这个人先做骊山劳役,后来做强盗,现在贵为淮南王,也没啥大野心,更不会为天下百姓考虑,他只图自保,也想不到咱说的上中策。

果然不出薛公所料,英布真执行的是下策,被刘邦打败后,向南溃逃,最终被长沙哀王诱杀。

上中策在英布的认知之外,战略素养太重要了,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战术要点二:打一下,看敌人的反应。

杜牧注解说,打敌人一下就撤,看敌人如何反应,这样可以侦察一下敌人的火力,也可以判断敌人的意图。

吴起也是这么说的,派小股部队袭扰敌人,打一下就立刻撤退,如果敌人追击,故意追不上,也不捡我军丢弃的军需兵器,这就是智将。如果敌人倾巢出动,旗帜杂乱,看见啥捡啥,攻击这样的军队准没错。

“作之”也不光指打,也可以想一些办法激怒敌人。

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出战,给司马懿送了条上好的女性围巾,可司马懿乐呵呵围上,就是不出兵,让诸葛亮无可奈何。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战术要点三:示弱或佯动。

“形之”,咱前面说过了,让敌人现出原形,暴露他的本来面目。

杜牧注解说,死生之地,就是战地虚实。通过调动敌人,来观察敌人的反应和虚实,然后随机应变,就能知道死生之地了。

张预注解说,我示弱,敌人必然追击,我示强,敌人必然后退。进退之间就能知道哪里对敌人重要或不重要了。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战术要点四:正确地估量敌情。

曹操注解说,角之就是正确估量敌人的优劣势等客观情况。

李世民说,临阵对敌的一般规律,是以我军优势对敌人劣势,以我军劣势对敌军优势。如果不估量一下敌情,怎么能知道呢?

咱还是看下司马懿征讨辽东的战例。

当时正值雨季,司马懿按兵不动,没有进攻的打算,部下陈珪看不懂了,问司马懿:“我们讨伐上庸那回,三军昼夜不停行军,五天就拿下上庸,斩杀了孟达。这次咱们深入辽东,您却一点也不急,我很愚钝很疑惑。”

司马懿解释说:“孟达人少,而粮食足以支撑一年。咱们人多,而粮食连一个月也不够,咱们耗不起,你说是不是得速战?所以得不惜代价,坚决拿下上庸,这不是和孟达打啊,是和存粮赛跑啊。

这次情况不同,公孙渊兵多而我们兵少,我们粮食充足,而公孙渊粮食难以为继,而且雨天不宜作战,反正咱们耗得起,急什么呢?”

雨一连下了一个多月,雨停之后,城内粮食吃光了,人相食,很多公孙渊的将领和士兵出城投降,司马懿这才开始进攻,拿下襄城,没花多大代价平定了辽东。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分享一下吧!也请“长睫毛郭嘉”,评论与我交流,多谢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巷战战术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待续三十二. 空城计
怎么对付狙击手?一个纸糊的假人头,就可以让狙击手苦不堪言
关于“四快一慢”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二十八)司马师伐东吴兵败
诸葛亮的人生经营智慧启示(四)情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