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转载]明明白白行其所安

原標題:只要你明白

演講:王財貴教授

時間:2013年8月14日

地點:北京千人行書院

文字錄入、整理:侯樂平

修訂:王財貴(2013/09/04)

 


前言

  吳塾主,現在叫做吳院長--吳小東院長,各個學堂的趙伯毅校長、蔡孟曹校長,還有台灣來的張麗華校長;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鼓掌)

  今天是很令人高興的日子啊!因為我們千人行書院今天在這裡揭幕,非常恭喜,恭喜創辦者吳小東院長,我們也恭喜在這裡讀經的孩子,以及孩子們的家長們,而且,我們也預先恭喜,將來即將會把孩子送到千人行書院的家長,凡是跟吳小東老師認識的人,都是有福氣的。(鼓掌)因為我知道吳小東院長,他本來就是一個讀書人,他一向以來最心儀的,就是民國時期的新儒家前輩——馬一浮先生,最近,他對于錢穆先生,也有相當的研究,而因為我一直推動大家讀牟宗三先生的書,吳院長當然對牟先生也相當熟悉。他自己就是一個讀書人,而且,可以說是一個新儒家的後起之秀。以一個好讀書、一個有新儒家情懷的人,來辦這樣的學校,來做這種教育,是最恰當的。一個人,如果他所做的事跟他的心裡內在的願望是一致的,他做起事情來就是心甘情願、也可以說是不計成敗的,且總是非常的平安,和祥,幸福的。有這種平安的、和祥的、幸福的心靈來做教學,他的孩子們一定也能夠領受到這種平安、和祥與幸福。讓孩子們把這些平安、和祥、幸福帶到家裡面,也會影響我們所有的家長。因此,我才說,大家都是幸福的,這一切都要感謝吳小東老師。(鼓掌)

 

“失學”的一代

  以前,這個書院叫做“三人行”,大家都知道,“三人行”是有出處的,之所以命名為“三人行”,一方面是說,我們讀這種書一定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之中假如有一個人是有善德的,便“擇其善者而從之”,這不是見賢思齊嗎?那另一個有不善的,便“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不是見不賢而內自省嗎?所以“三人行”,它的命名,就直接指向著讀經的最後的意義、最後的目的──那就是解經、行經。讀經的目的是要解經、要行經、要依照古聖人的教導來做人,讓他生命的指標,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實現出來,所以命名為“三人行”,是有深意的。何況我猜測,吳老師當時將書院命名為三人行,應該是秉持著我們讀經教育的一種理念--我們不是學生的老師。既然不是學生的老師,怎麼教學生呢?首先,我們“不敢”當學生的老師,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誰敢稱師呢?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隨時隨地都想當人家老師,這個人就不長進了。孔子到老的時候都還是學而不厭、發憤忘食,孔子一輩子沒有想要當人家老師,因為他還在學習,所以我們不可以隨便說當人家老師。再者,在我們這個時代裡面,我們自己——家長跟老師,可以說好像文盲一樣,是失學的一群。你以為認得那幾個字,就是學問嗎?荀子所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大道,不知學問之大也。”你如果沒有登過高山,只在高山腳下看高山,以為山很高了,你就不知道天的高,還在高山之上。不如果不曾站在懸崖上往下看,看到山谷的深,深不見底,你就不會感受到土地的厚度。一個人如果沒有像顏回這樣子仰望著夫子,你就不知道夫子的高度,不曾讀過歷史的人,不曾聽說過古聖先王的大道,不知世界上還有這般的人生理想,這般的精神智慧,他就很難想像什麼叫做學問,他就不知道原來人間有這樣的大人品大功業大學問值得尊崇值得追求。真所謂“不知天高地厚”了。請問,這樣的生命能有長進的機會嗎?所以如果一個老師說,我當老師了,我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學生就學我就好了,這種心態能當老師嗎?他有多少學問,他有多少品德啊?所以我們推廣讀經,一向都勸導老師要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我們要陪著孩子一起長進,因為以前失學嘛,沒有學問,又哪裡來的品德呢!所以趁著教經典的機會,自己也讀一些,如此一來,不只是學生要感激老師,老師也要感激學生;大家一起來感激經典,感激聖賢,這樣才有好的教學效果!“三人行”,可以意味學生跟老師和家長一起走這條聖賢經典之路,可見當時吳小東老師創辦這個私塾的時候,他的心願是非常純正深遠的。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他立了志,就會往他的志向一直走下去。我們也看著三人行家塾一路走來,就這樣辦了三年五年,始終如一。而且,我們從網路上看到吳老師的發言,都可以看到出有深厚的學問功底,有諔┑男撵`。各位家長,如果你的孩子在吳老師的學堂裡面讀書,你可以放心,吳老師是值得你的孩子跟隨的老師。(鼓掌)

 

十七歲的反省

  說到“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我推廣讀經也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我是從1994年開始向社會推廣的,推廣的第一個階段是撒種。但我並不是從1994年才開始這樣想,早在我二十二歲的時候,1971年吧,在小學當老師的時候,就開始教我那一班的孩子讀經了。1980年代在我三十來歲的時候,我在自己家中開了一個家塾,之後漸漸從一個家庭的讀經班,擴充為五、六個社區的讀經班,我在社區讀經班教了將近十年。後來,經由朋友的引介,“全國電子專賣店”企業的董事長林錡敏先生表示願意支持,於是在1994年元旦成立“讀經推廣中心”,正式向社會推廣,那年我四十五歲。從小眾到大眾,那是我推廣讀經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但那是經過長期的蘊釀的。在這之前,我已經思考實踐了幾十年了。

  我是從十六七歲開始,就立下了要讀經要推廣讀經的心願了。因為我跟大家一樣,在十六七歲的時會反省自己,反省的結果是,一無所有、一無所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對,內心裡非常的不安。我曾經很用心地想,為什麼我這麼差?沒有學問沒有志氣,沒有所謂的志道據德的情操,何以如此?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人生就像莊子所說的,「其我獨茫,而人亦有不茫者乎?」難道天下人都像我這樣子矇矇眛眛?天下有不矇眛的人嗎?放眼一看,大家也都差不多…唉,我所讀的那所學校還算是不錯的,是第一流的;四五十年前的臺灣,經濟還沒有起飛,社會還是相當落後,那時候我們家裡窮呀,考上了師範學校,算作不得了,我們那個鄉里面只有我一個人考上。放榜的那一天,村裡的人拿鞭炮來我家放。我的同學們也都是佼佼者呀,但是呢,在我看來,依然是矇矇眛眛的。我想,世界上有沒有不矇昧的人呢?把眼光放大一點,就發現是有的,而且還有不少。在哪裡呢?在我們所讀的書裡面。學校的課程雖然不讀經典,但至少語文課上讀了一些古今的好文章,是不是?不要說古文了,就是現代文,都是好文章,從好文章裡面,可以窺見那些作者,都有好情操,所謂的“道德文章”,這些人可以說是不矇眛的吧。我去看我去想,他們為什麼能夠有這麼好的文章?這麼好的情操?這麼高的志氣?乃至這麼大的功業?各位,你一定也讀過許多的這類課本,小學時的白話文,課文是隨便掰的,但初中高中時,所選文章的作者,就有頭有臉了,對不對?作者的生平,也列入考試的範圍,但出題的人,大體都注重在這些人的成就,他做了哪些文章,屬於哪一個派別,還有什麼功業的表現。沒錯,我們可以記住他們的成就,來敬佩他,但是,我們是不是也要問一下,他們為什麼能夠有這些成就?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各位,一個人的思考,往往是不夠全面的,尤其很少人能有追本溯源的習慣。譬如,我們對於文章的作者,容易看到的,是他們的成就,但很少人能夠再問,為什麼他們會有這些成就?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讚嘆成就之餘,去追究這些成就背後的道理?如此,我們才能夠瞭解他們成就的由來,才能夠去學習,並可能去擁有相似的成就。孔子說觀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我看觀事也一樣。「視其所以」那個「以」字,就是如此如此,視是用眼睛看,去感覺、去瞭解,看清楚了人們表現了如此如此的結果,叫「視其所以」。但是「視」能不能就真的瞭解「所以」呢?孔子說不行,還要「觀其所由」。「觀」,一般的解釋,也可以說是看,但和「視」的看不一樣,「視」的看是表面、現實、直接的,而所謂的「觀」,是站在高處,由此觀彼、從近看遠,有一種全盤把握的意思,把握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它是怎麼一步一步衍生出來的,是不是步步都合理,所以「觀」可以觀出「所由」,知所從來。如此你才能夠瞭解得比較深刻,如果想要學習仿效,才有把柄可尋。不過,依據孔子的意思,這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察其所安」。這「察」又比「視」和「觀」更深一層,「察」是去考察,去窮究。窮究什麼呢?窮究他的所安,從道德行為來說,要問一個有德行的人,他安的什麼樣的心。從學術文化上來說,要問它們是從人類理性的那個分際出發的,才能夠斷定它的價值。

  人為什麼會迷茫,那是因為一般人只在表面上看事情,所以只能在現實上用功夫,他們的生命沒有“根柢”,事情如意就好,遇上不如意,就會恐慌、焦慮、著急,不知道為什麼很努力卻還沒有成就。就是因為不能夠從視其所以的第一步走向觀其所由的第二步再走上察其所安的第三步,對人生的觀察不能追源溯本,生命沒有根柢,就不能“安身立命”。拿近百年來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來比方,西方文化好不好?好。怎麼知道他好?因為我視其所以,我看到它的輝煌燦爛。那怎麼辦?那我們就要學。怎麼學?只學它的輝煌燦爛?學多久?學了一百年了。學成了沒有?沒有。中國人不認真嗎?認真。中國人不聰明嗎?聰明。難道科學民主這麼困難嗎?其實也不見得這麼困難。以中國人的聰明和努力,不需要一百年的,而我們一百年還沒有學會,為什麼?因為你只是視其所以,有多少人觀其所由了?你想一想,我們摸摸良心、拍拍腦瓜看看,我們能夠知道西方的科學民主怎麼走出來的嗎?然後,有沒有察其所安,他是從什麼心靈出發,對人生有什麼樣的體悟,然後他們走出這條路?你要學科學,最最重要的是去考察科學的心靈,要培養國民有科學的心靈、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情懷,才可能讓一個民族走向科學的時代。要不然,你的聰明努力永遠都停在仿冒的階段,仿冒得不亦樂乎,結果就是永遠跟不上。所以我們思考一件事,重要的是能夠有全面的觀察、推理,去上溯,往後返,返回到它原則的地方,也就是說,返回到它的本質。

 

有用的教育與無用的教育

  那麼自古至今這些有成就的人,是如何成就的呢?我們如果不能察其所安的話,最少要能觀其所由。看他們怎麼長大的。他們怎麼能有如此成就呢?總歸起來,只有一個道理,他是受教育而成就的,不管是自我的教育,還是受父師——父母師長的教育。所以不只看他們的成就,還要通觀其來由,他們的學問怎麼一步一步走出來?於是我就發現了,自古以來,不管是東西方,不管他寫的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這些能夠寫文章的人,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我總歸為一句話,叫做“有用的教育”。而你知道我們這一百年來中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是什麼教育?“無用的教育”!所以我當時就轉變一個心態,我不再責備自己,因為我們的矇眛不完全是我們不聰明不努力,而是被耽誤了。所以各位,你可能也是被耽誤了。這個道理,我十六七歲就想到了,不過,想到又能怎麼辦呢?難道怨天尤人嗎?不,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東北遼寧省有一個很有名的教育家叫魏書生,他給我說了一個故事:十幾年前,他的學校設備簡陋,夏天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出汗如雨,跟老師說好熱;魏老師就跟他們說,這個太陽實在是太可惡了,這麼大,讓我們這麼熱,各位同學,我們到操場上指著太陽罵,我們出去罵他十分鐘!走吧!結果沒有一個人走。因為他們知道,罵太陽沒有用(眾笑)。遇到困難,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所以只好退回來,自己補過。雖然這個過,不是道德上的,或者說這個過不一定是由你單獨造成的。因為一個人小的時候還不知道怎麼用功,不知道要讀什麼書,也不知道要怎麼讀;這個時代中有誰能告訴你呢?沒有人告訴你,你自己是不可能知道的。一個人在十三歳,還沒有成熟之前,都是需要被照顧、被引導的。那麼在被照顧被引導的這段時間之內,如果沒有人引導他怎麼去讀書,用什麼方法讀書,他是不可能自己走出一條正確的路的。所以一個時代,如果教育的觀念不清楚,沒有文化的理想,對整個下一代是一種摧殘。而這種摧殘,它將延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掌握我們能掌握的

  一個人受教育,最重要的時機,就是要把握可以打基礎的時候把基礎打好,基礎沒有打好,他將來的路就走不遠。所以在這裡,我想了很多,尤其我是讀師範的,將來要當老師的,我現在為自己負責,將來要為學生負責,如果還有家庭還有孩子,我還要為孩子負責。怎麼為自己負責為他們負責?至少在教育這個環節上要先解決。一般人很注重現實生活的問題,譬如經濟地位這類事情,但這類的事,往往要有機緣的配合,機緣是“求之在外者”;所以,你說我要掙多少錢,我要升多大的官,這不一定是你能掌握的。但是教育,教育是“求之在我者”。你決定教育自己,你就教育自己了。你決定怎麼教育你的學生、決定怎麼教育你的孩子,這往往是你意願所在,你想做,你就做得到的。所以儒家的心靈,非常平正,也可以說非常聰明,這叫智慧。它叫我們掌握我們要掌握的,不要急於掌握那些我們不能掌握的,而一旦我們能掌握的掌握了,那些我們不能掌握的,它也往往自動會到來,所以我們先努力我們能努力的。自我教育是我們能努力的,你教育你的子女--尤其是他在小時候,這也是你能努力的,立刻可以把握,而且立刻可以產生效果。於是我就想走這條路,我就要在這裡盡本分。所以我在學的時候就開始找一些古書來讀,雖然當時還不知道要從《論語》讀起,但是畢竟讀了一些古文,結果我的古文程度在同學之中,就成了佼佼者。只不過讀了半本古文觀止,就變成佼佼者了。告訴各位,這個時代要成就是很容易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嘛。所以我當時就立志,將來我有學生了,一定要讓他讀古文。

  後來我畢業了,遇到掌老師──掌牧民先生──這段經歷我曾寫作成一篇文章——《掌老師與我》,網路上都可以搜尋得到。文章據說很動人(眾笑)。“據說”的意思是聽別人說,因為我自己說的不算,──不過,說實話,我自己看也是很感動的(眾笑)。我每次看都掉眼淚,不是煽情的淚,而是遇到這種有傳承文化情懷的老師,他一步一步教導我,這是令人感動的。我畢業就遇到掌老師,他教我讀的第一本書叫做《論語》,那時候我已經二十歲了,所以各位,你的孩子無論幾歲開始讀,都不要認為年齡來不及了,我們自己呢,無論你是超過十三歲、超過二十歲,甚至已經三五十歲,其實也都可以開始自我教育,這是你能掌握的。像我父親,我父親是一個不識字的農夫,但是後來我推廣讀經,我也勸他讀經,他從九十二歲開始讀經。(眾笑,鼓掌)

 

全面性的思考能力

  我在師範學校裡面所讀的教育理論,不是沒有用,那些大學者,那些名學派,那些世界潮流,不是沒有道理。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學者,一定有他相當的學問;而教育的理論可以成為一個學派,那也是不得了的;世界上所謂的主流,帶引著整個國際的教育趨勢,必定有它所以成為主流的理由,所以不可以隨便去否定。只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培養一個思考問題的模式,就是,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個理論某一句話說對了,我們要再問一問,是不是全部都對?看到一個可敬佩的表現,我們要往後推,想想他為什麼能夠這樣表現,這是深度的思考;而聽到一個有道理的理論,我們還要進一步問,問是不是全面性的有道理,那是廣度的思考。你不可以因為聽到一個理論,它對某方面有效,於是你就一頭栽進去,把它定為唯一的真理,作為唯一的指標。你如果這樣做,叫做“氾濫”。如同一個水池的水不守本份,流出水池的範圍,淹沒了其他地方。

  一般的人,一想到教育,大家都有個不自覺的擔憂,內心裡面有一種莫名的煩惱,卻又不知道這煩惱在煩惱著什麼,你好像發現了它有好多的毛病,可切實要講又講不出來,大家天天在討論,都是在枝微末節,都是在它的表現處說話。即使是學教育的人,面對教育界的大家、大師所開創出來的思潮、主流,那麼四海風從,煞有介事,幾乎沒有一個人敢問,這些潮流能不能夠面對教育的各個方向、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一般人更不敢質問也無從質問了。

  其實,我們遇到這種情況,不應該被嚇唬住。只要,第一點,從其有成就處追究它為什麼有成就,第二點,從它有效的地方,對的地方,追問它有沒有根源性全面性。我當時用這種方式去讀教育的各種理論,於是我發現了,流行於世界的各種教育理論,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用途,但有長處,往往只是一方面的長處,而不是全部的。有用途,往往只是一方面的用途,而不是完美的。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從西方來的。講具體點,是從西方的美國來的。──大家要注意,整個西方都不能代表全人類了,何況美國還不能全面代表西方,我們怎麼可以唯美國的馬首是瞻呢?中國現在嚷著要學西方,話是說要學西方,甚至要全盤西化,往往卻是有選擇性的、片面的學習,我們並沒有學到整個的西方,因為整個的西方不只是美國或俄國,當然也不只是馬克思、杜威。什麼叫西方呢?西方是個大的概念,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管照到全體,一方面要回歸到本源,才能夠有真正的瞭解。所謂全面,西方從希臘到羅馬到希伯來,希臘的哲學,造就它的學問系統;羅馬建立它的政治社會系統;希伯來,則成就它的宗教智慧系統。綜合起來,它才有近代的科學民主的發展。你要學西方,只看到了科學民主的成就是不夠的。而且這幾個系統的根源是有其一致性的,都是從思辯理性而發,我們要知道它們的根源和發展的來由,才能真正為西方文化定位,也才能用上真心學到真學。中國整個國家民族一百年來,都只被西方科學民主光彩燦爛的表現炫惑了,其實人類所應有的成就,是不是只有民主與科學呢?當然不是嘛!民主與科學只是人類心靈的某一方面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現。這個觀念很容易懂,問起來大家也都知道,但卻都假裝不知道,怎麼會假裝不知道呢?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同樣的,我常講,讀經教育是有效的,而且效果深遠,簡單易行,這個大家都知道,只有一個人不知道──就是教育部長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凡是讀書人,尤其是學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部長也是讀書人呀,為什麼不知道呢?其實教育部長在還沒有當教育部長時是知道的,不過他當了教育部長之後就不知道了。等他從教育部長退位的時候,他又知道了。這是很奇怪的事,不是嗎?,而一般人雖然知道,但因為整個國家整個世界都不這樣,也就都假裝不知道了,於是大家都不知道,互相之間,好像可以安心了,其實,大家都不安心,因為大家都知道那不知道是假的,所以說人間是很奇怪的。怎麼脫離這個怪圈呢?你一定要思考得很清楚,而且知道自己真的清楚了,才能抵擋得住時代的潮流,不會受時代的潮流所裹脅,不會隨波逐流。所以今天,我要講明的一個意思,就是如何清明我們的思想,如何定位我們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全面性的根源性的思考能力。當一個人有這種能力的時候,就代表他的心智是成熟的。當然,根源性的思考是比較難的,但全面性的思考是簡單的,所以,我們至少要有全面性的思考。

 

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也有人問過我,不隨波逐流,會不會跟社會脫節呢?各位,難道跟著一起走,就叫不脫節嗎?再說,這個社會如果向上的,趨向光明的,那你跟著走,或許也在不知不覺中,就糊裡糊塗的被帶上向上的光明的路。但是,這個時代如果趨向於黑暗的,下流的,那請問,你為什麼要投身進去?我從來都不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我也不說,我們體制的教育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只說,一個人是不是想清楚了,然後再去跟著走。其實我不是說,讀經教育很好,讓大家都來讀經,我希望的是,請大家想一想,讀經的理論,這樣講有沒有道理。假如沒有道理,你千萬不要受我的影響。有人說,聽我演講會被我洗腦,洗腦?把頭腦洗得乾淨些,不也很好嗎?不過其實,我也不是來給人洗腦,是希望開放一個人的心胸,讓我們的眼界更加的完整,讓我們的思考更加的清明;然後,你不是去選擇什麼,反對什麼,而是去把所有的所接觸到的人生道理都定出分位,讓它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怎麼用就怎麼用。這個時候你的心裡可以說是一片空白,一片寧靜,也可以說,無窮的廣大、豐富、寬容,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從年輕時代就嚮往於這樣的生命的情狀,我希望自己的生命保持如此,雖然往往不能夠保持,常有雜亂,常有昏沉,但是一直都勉勵自己,一定要做個明白的人。於是我自己用這種態度去讀書。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就知道,是應該這樣讀書的,讀了以後果然就印證,這樣讀是對的。又後來教自己的學生、教自己的孩子、教社會上的孩子....這樣從十六七歲的覺醒到二十幾歲的實踐與印證,三十年後,我四十五歲時,開始向社會推廣我的教育理念。

 

遍地撒種

  怎麼推廣呢?第一個階段就是遍地撒種。因為我沒有什麼能力,沒有什麼地位,也沒有什麼經濟基礎,所以只能夠遇到機會就講,有人聽我就講。像今天來的人,已經不少了,五六十個、七八十個。我最初在推廣的時候,有人知道我在教讀經,就請我去。我記得有一次高雄的一個鎮,叫做鳳山,叫我去演講。我那時候演講還很少,有人這麼老遠地請我去演講,我就很高興,帶著太太和孩子,三個人,從台北還坐飛機下高雄。下機有人來接,到了會場,我們三個人,連主辦人,一共四個。進到會場,結果會場有多少人來聽你知道嗎?三個人(眾笑)。我想可能大家會慢一點來吧,就等等吧。等了半個小時,還是這三個,不能再等了,於是我就上臺演講。我慷慨激昂、口沫橫飛地講了兩個半小時(眾笑,鼓掌)。不過,大家不要認為,三個人聽演講效果不好。不然。因為其中一個人他聽懂了,他就在當地,不到一年,推廣了一萬人讀經(鼓掌),這是最初的推廣的情況。所以不是人多就好。遍地撒種,在哪裡能夠生根發芽,不知道。

  有一件事可以形容,挺有趣的。有一次我去山東濟南開會,會後主辦單位招待我們去登泰山。大巴一路盤旋而上。到半山腰,導遊給我們介紹,說大家向窗外看。一望下去,整個泰山是鬱鬱蔥蔥,都是松樹林。他說泰山本來是光禿禿的,自從建國以來,我們政府決定要綠化泰山,所以每到春天的時候,從東北採集松籽──不要看一棵松樹那麼大,它的籽是很小的,一小片蟬翼中,有一個黑點,它會飛的──用布袋裝著,一個布袋裡面應該有幾千萬上億個松子吧,載滿整個飛機,飛到泰山頂上,順著微風細雨撒開了,漫天遍地的散散整個泰山。這其中,一萬顆種子也許只有一顆可以發芽成苗,機率雖小,但是經過二三十年、四五十年,整個泰山就綠化了。

這叫──遍地撒種。我們推廣讀經,就是這樣推廣來的(鼓掌)。不過呢,我們推廣讀經和撒松樹種子並不完全一樣。松樹種一萬顆裡面,只有一個存活,其他九千九百九十九個都死掉了。而我們讀經,撒下去的一萬顆種子,只有一個家庭、一個孩子讀經,那對其他人是不是沒有作用呢?不然。他只要聽過我們介紹過一次讀經,乃至於聽過「讀經」這兩個字,就在他的生命中種下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面,他將來就會發芽,如果他這輩子不發芽,我們可以等他下輩子。(眾笑,鼓掌)各位,你的孩子在讀經嗎?如果在讀經,你一定會想要去介紹給別人,這每個人都是一個推廣中心呀,我們一直做讀經的推廣,並不是因為沒有人做,而是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的意願所在。我們不是要打破什麼,也不是要成就什麼,大家的心裡都一樣,只想把好的東西介紹給好的朋友,介紹給親人,這就是在推廣。我是抱著這樣的心理,遇到人就講,但是大家要麼當耳邊風,要麼直接和我唱反調。各位,請問你這時候傷心嗎?你若傷心,表示你對讀經教育推廣的找膺是不夠的。他聽不聽,那是求之在外者,你只做你的,就可以了,那是求之在我者。所以你不要管人家聽不聽,你就講吧,當你以這樣的態度做這樣的事,你就盡了你的找饬耍惝斚戮蜐M足了。所以,不以成敗論英雄。我當時的推廣就是這個心情,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遍地撒種,做了十年。

 

私塾育苗

  這個種撒下去,總是會有一些發芽的。以往呢,或許因為沒有時間精神力氣去照顧,但其實也許因為沒有立這個心願。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句詩說:「只管向前走吧!不必采拾路畔的花朵來保存,一路上花兒自會繼續的開放!」所以我就一直往前走,沒有回頭照顧,期待它像泰山的松樹自然成林。不過,這種不照顧,似乎是不負責任的,到最後,讀經的家長還是要求要照顧的。怎麼照顧?從我四十五歲到推廣到五十五歲,十年間已經有很多孩子讀經了。或是家庭式的,或是社區式的,或是體制學校班級式的,他們的讀經是少量的,一天讀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不錯了。因為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讀經愈多,受益愈大,而且漸漸體悟到要傳承人類智慧,要彌補文化斷層,要培養時代大才,需要有堅實的讀經的基礎,所以,希望他的孩子能夠多讀一點,甚至是全天候讀經。我記得大陸最早成立私塾的人,是湖南的賀益德老師。賀益德老師,他是師專的老師,我們沒有見過面,不曉得他在哪裡拿到一本“讀經說明手冊”,他一下子就知道這種教育才是對的。但是他在師專裡面是不可以講這一套的,他只好求之在我,就不讓他的孩子上學了,自己教自己的孩子,教了半年多,名聲就傳出去了。那年過年的時候,有不認識的一家子,父母親帶著孩子來到他家,說來賀年。既然過年嘛,大家熱鬧,好,也算是客人嘛,就留下來談天,談教育問題,然後留他吃飯,結果到了晚上還不走,只好留他住宿。到了第二天,他們老實跟賀老師說了,說:賀老師,我們就是想讓這個孩子留在你這裡,讓你教育。賀老師說不行不行,我自己也有自己的工作,我教自己的孩子,都很不容易了,我哪裡能看管你家的孩子呢?這個家長就說,你如果不收我們的孩子,我們就不走了。他想,收一個還可以呀,這收了三個可能還更麻煩,所以最後表態,那你們兩個就回去吧(眾笑)。於是就開始辦起私塾了。私塾是這樣辦來的呀,你知道嗎?難道是我們想要去辦一個私塾嗎?臺灣第一個私塾也是。一位高瑋謙老師,他夫人也是學教育的,他自己還在讀博士,而他的孩子呢,老早也就在讀經,沒上學了。他的第一個孩子是男孩,後來第二個、第三個,都是女兒,又出生了。他想著家裡有三個孩子,不如就自己全心全意來教自己的孩子,順便教別人的孩子。所以就這樣子開了一個私塾。所以臺灣最早的私塾也是這樣子來的──因為教自己的孩子,順便教別人的孩子,這是推廣讀經十年之後,第二階段讀經教學模式的增進。現在私塾已發展十年了,每一個孩子只要能上私塾,全天讀經,就算唯讀兩三個月,都很有效果,讀了一年兩年更好。但是有些認識得特別深刻的家長,希望他的孩子讀更久,讀上三年五年,甚至到最後希望他讀十年,這就叫“育苗”階段。私塾,就是照顧這個讀經之苗,使他長得更好。大約是從2004年開始,也就是我五十五歲開始,最主要的讀經推廣,就是鼓勵天下人辦私塾,到現在,我六十五歳,這讀經推廣的育苗階段,又大約過了十年。

 

書院規劃

  當讀經之苗漸漸地長大,它不能永遠在苗圃當中,它要移植到可以長成大樹的地方。所以我要再做第三階段的設計--書院,讓已經費心照顧起來的苗子,將來才可以長成參天大樹。

  書院,在古代的意思是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是圖書館。藏書的地方,或者主人自己去讀書,或者提供給親朋鄰里的人去讀書。既然大家都讀書,他們就會有交流討論。因此後來書院就變成一個論學的地方,乃至於教學的場所。所以教學的場所也都被稱為書院。而發展到後來,書院比較正式的意義,是學者談論學問的地方,尤其宋元一代的書院,不只是講學問,還要傳道。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授業解惑是講學,講學的目的是傳道。所以廣義的說,凡是讀書的地方都可以稱書院,狹義的說,書院可以定義為“講學論道”的場所。近代以來,中國私塾、書院的教育形態中斷了將近一百年之後,從社會的讀經風氣,一直到私塾的成立。從私塾的創立,帶動整個社會的國學熱潮,書院之名漸漸為社會人士所樂用,到處都有書院。依照現今的狀況,我把書院的類型分為幾類。第一類是兒童教育的學堂,有的是做讀經教育,有的是做蒙學教育。第二類是古代的書院,經整修作為旅遊景點,讓大家去參觀,收門票。第三類是新開創的文化場所,以書院為名,而辦才藝培訓班。第四類,是在古書院或新設書院中,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文化講座,請人講學。最後一類是除了辦一些講座之外還辦一些學術研討會,現在海峽兩岸的研討會,就往往在某某書院,或者以某某書院為名來辦。我們這個“千人行書院”目前是學堂型的書院,或許吳院長對將來有一種規劃,也將講學論道,進入到書院的成熟形態。

  至於我對於在讀經私塾中大量讀經的孩子,所要辦的書院是和前述幾種都不一樣的。首先,所面對的學生,不是兒童,也不是學者,而是青少年。其次,課程主要不是讀經背誦,不是論道講學,而是為讀經有一定數量的孩子,進一步做進德修業的基礎功夫。我書院入學的門檻有兩項,一是年紀超過十三歲,一是經典背誦量,要有三十萬字,中文二十萬,外文十萬。一個人如果能夠把中國古文背上三萬字,稍微加以培養,就可以讀盡中國的經史子集,就可以讀五千年的書了。如果能夠背誦背誦三萬字的外文經典,他這輩子的外文就很容易學到一個相當的高度,所謂相當的高度,就是跟外國人一樣好。現在我們要求書院的學生先背誦中文二十萬,外文十萬,那是超標準的要求。因為我規劃的書院,是為了培養時代的文化大才。他們在十三歲之前背過大量的經典之後,進到書院,第一步是解經,我要求解經的工夫是非常的扎實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要會解。能夠把二十萬字中文,十萬字外文都解完,他的程度就不得了了。在中文方面,能夠把這些經都解下來,他的知識量,讀書能力,當然遠遠超過一個文科的博士。而只要背誦了十萬字的外文,將來去到那個國家,他不止中國的學問好,就是學習外國的學問也很容易抓住核心,理清文化脉絡。我認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要復興的第一關鍵。沒有人才,你中華民族怎麼復興呢?教育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培養人才。其實不是替民族培養人才,也不是替誰的家族培養人才,而是每個人的生命本來都應該這樣成長,只要我們不耽誤他,都可以這樣成長。只可惜的是,我們常常耽誤了他。

 

只要你明白

  我們現在不只要想一想我們自己有沒有被耽誤?更要想我們有沒有一直在耽誤我們的孩子?什麼叫耽誤,怎樣才不耽誤?要把它想清楚了,你才可以決定你要給他什麼教育,而且要用多久的時間,多大的力道,來做你的這種教育,你做了明白的思考和恰當的選擇,才能夠安下心來。要不然你既聽過一點讀經的理論,但你的孩子到底要在體制內上學還是要念私塾,你搖擺不定,是很痛苦的。或者孩子已經到了私塾,你還天天顧慮你的孩子學校功課怎麼辦,何時去接軌?你還是痛苦的。所以我們三人行變成千人行,確實是有深意,因為讀經是全民的事,全世界的事。我認為,假如教育的體制不改,所有的學生都不要上學了,都應該來私塾,這是每個家長都看得清楚的事。但是呢,事與願違,推廣了十年,中國幼稚園和小學,兩億的總人數人中大約有一萬人讀私塾,其比例只有萬分之零點五。“三人行”,一個私塾如果只有三個人,那怎麼行?我希望,我們這個“千人行書院”,將來的學生能發展到一千人。(鼓掌)我十年前剛開始推廣讀經的時候,就希望我們全國要有一萬所私塾,碰到每個開私塾的人,我就說,你要開一百所!你要開三百所!你要開五百所!他們都點頭說好,結果沒有一個人達成我的願望。我希望我們千人行私塾,不只是這個私塾要有一千人,你要開三百所,一千所一千人的私塾!這樣我們就可以讓天下更多的人接受這種教育了。我諔┑貏裎覀兠總家長,也要清楚明白,我不勸你孩子一定要上私塾,也不勸你孩子一定要讀三年五年,也不勸你孩子一定要進書院,我只勸你要清楚明白。你若清楚明白了,你必然不會讓你孩子上學了,一定會上私塾;你若清楚明白了,上了私塾一定會讀三年五年以上;你若清楚明白了,你的孩子一定會上書院。假如你的孩子最後沒有上書院,我就知道,你還是不清楚的,所以我不勸導你孩子怎樣,我只勸導你思考清楚。(鼓掌)

  今天,我講這麼多,都是為了恭賀我們千人行書院的開幕,恭喜各位的家長,和你們的孩子,祝福大家,讓我們一起奮發好學,增長智慧,開拓胸襟,一生幸福!謝謝各位。(鼓掌)

 

來自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標題為轉載者所改,原文點擊: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14&topic=802&replynum=last#bott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曉敏:民國時期學童讀書早
父母紅白臉,孩子出人頭
孔子誕辰紀念
只有人成熟了,情緒才能健康
中國高校與哈佛大學有何差距?
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麼在哈佛能兌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