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6)谁是作者?一篇天外飞来的文字

从网上下载了一篇文章,关于我的《风筝误》。竟然没有署名。令我十分好奇:作者何许人也?

贴在这里,有人认领么?

 

 

风筝依旧少年不再

 

——刘丽朵中篇小说《风筝误》赏析

 

 

   “春天的呼和浩特多风,也多风筝。”故事是从呼和浩特一座满族小学的风筝比赛开始的。作者语调浅缓,逐步展开,叙述了三个孩子:董青、艾涛和宁小冒的成长以及心理变化历程。他们的生活线索独立却又相互交织,作者朴实叙述娓娓道来,精湛于对实际生活细节的把握。在平淡朴实的生活场景里逐步演变着的是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每一环节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相扣,一切进展得不着痕迹,整个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最后抛出的结局似乎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但返回小说的前页再前页,突觉结局凌厉钝重,能击痛神经一般。三个孩子的成长故事看来简单得不需要什么解读,文章字字句句都是最为明了的阐释。但这一整个框架里,在关键的拐点,关于心理变化的描摹,作者却仅仅留下只言片语,让我们自己去填补和体会。孩子们的心理成长,说容易体会,是假的。但有思考才有味道。

   董青自小即是班里的孩子王,亦是大人眼中的问题少年。他跳腾,不羁,不畏惧,个儿高而有力气,浑身散发“英雄主义”的调调,因此从来都接受着同龄孩子的崇拜。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者就是宁小冒。但他不屑,也不稀罕,他不欣赏他们的循规蹈矩的生活,充分享受着由“英雄”和“自由”得来的骄傲感。

   小学。上课时间,他一个人在教室外面放风筝,吸引了教室里所有的目光。

   初中。极少去学校,混迹在台球街和有酒喝的茶馆,以打架为幸。

   高中。离家出走,一个人去山西寻找恒山。

   初中在台球厅里的那一场架,是董青心理转折的导火索。和朋友打完台球睡在台球厅里的董青被群架的动静吵醒,他一贯的英雄主义——不论是被赋予还是他自予的“英雄”称号告诉他这种时候他必须做领袖者才可以,不管这“混战”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他都应该出头。“董青打了个寒噤,被从乱梦中惊醒,一时间不知道今夕何夕,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他记得自己听到了一声很长的惨叫,便在椅子上一跃而起。站起来时,发现台球厅里人很多,正在进行一场恶战。他不知道是怎么打起来的,也不知道都是些谁,他抄起刚才自己睡着的椅子往地上摔了几下,拣起一条椅子腿就往上冲。”

   这场恶战的结果是董青的视网膜脱落,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彻底离开台球街返回学校。而离开的台球街的董青终于生平第一次感觉到孤独以及比孤独更多的东西。“他曾经没怕过什么,但如今他突然之间感到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他回到课堂上课,发现老师讲的自己多半不知道,班里的同学有自己的秩序,而他被排除在外。”他曾经是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规则的,但如今他想回来,却发现不可能了。他曾以为自己是个大英雄,因此在小事上不修边幅,认为学习,上课,升学都是谨小慎微的只想在世上苟且偷生的人做的事情。而现实却是,他将变得和他们一样,甚至因为长久的挥霍时间,他连这些“普通人”也比不上。过去和现在的差距,让他难以接受自己。他决定做一件轰轰烈烈的,只属于英雄才能做到的事,以获取自我证明,使内心抵达平衡。于是他开始自己的“英雄之路”,去河南少林习武。路费不够,却依然倔强于自我,选择去山西恒山。这一路,董青经历了从没有过的打击和磨砺。当“英雄”没钱住店,没钱吃饭,被骂作“无赖”,“瓜坯”的时候,当“英雄”不得不求小旅馆市侩嘴脸的老太婆施舍一个铺位的时候,当“英雄”肚饿到偷喝别人剩下的残汤的时候,“英雄”也就不再存在了。

   不再是“英雄”的董青终究回了家。“他被定格在这一刻的家中,在呼和浩特满都海公园附近,在农牧学院,在四号楼303,他,董青,就是这样了。他不相信自己有过去,也想不清有什么未来。此时此刻就是所有的时间,这样好。”

   另一个孩子宁小冒,父母在外地,跟着姑姑在呼市上学生活。他是董青的崇拜者,但董青是不屑的,“想看我收集的古钱,把这块炭洗白了再来找我。”宁小冒习惯被搁置和拒绝的时候,艾涛把他漂亮的大风筝无条件的递给他玩,让他难以置信并欣喜若狂。艾涛给了他尊重和存在感,加之他对于艾涛的羡慕,宁小冒紧紧粘住了艾涛。

    “艾涛的爸爸每年给他做一个新的风筝,光是这点,就让宁小冒稀奇且羡慕。宁小冒已经一年没见他自己爸爸的面了。当别人谈起爸爸时,他想到的是他的姑父,伴随着的是一阵的腿软——姑父在凉房吊打他一顿后落下的病症。”

   宁小冒曾一遍又一遍的问直到把好脾气的艾涛问烦了。“这真是你达给做的,”(达:爸爸)他是一个需要家的温暖,需要他人认可和鼓励的孩子,他喜欢艾涛的家,在艾涛身上寻找依赖。艾涛父母离婚之后,两个孩子一起去了宁小冒的老家,那里有宁的父母还有伙伴,在家乡,宁小冒是另一个宁小冒,他是孩子们的头领,浑身充满力量。对于农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在城里生活的宁小冒,无疑值得羡慕。在宁小冒的家乡,艾涛和他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宁小冒在这里能够获得充分的自信和认可,他不再需要依附艾涛。对于艾涛,却深深迷恋宁小冒家充斥着炒鸡蛋味道的温暖。而在回到城里之后,宁小冒又作为“农村来的孩子”失去了一切锋芒,自卑软弱而又唯唯诺诺。

   宁小冒的双面性格来源于环境的转变,以及内心的自卑。缺少家的温暖,不被爱,于是不够爱自己,因此不断索求外界的认可。疲惫而毫无自我。

   艾涛,原本内向谨慎的少年,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开始不断压抑自己。后母进入家庭之后,他开始憎恨父亲,想要报复,不断强化自己的暴力倾向,向往加入黑社会,然后用多少种方法杀掉自己的后母。董青的行为方式,成了他的目标,在他看来,董青那种什么都不怕的人,才是真的英雄。“董青具备那种一拳打碎所有人阴谋的能力。仅他在小孔眼镜后面射出的粼粼寒光,就足以吓退那些胆敢来挑战的小个泡们。”而父亲对他的好——特意在放学的路上等他,只是装作与他偶然邂逅的样子,默默坐在他旁边,陪着他完成功课直到深夜……让艾涛想要逃避一切。“他父亲为他做得一切让他心痛,他几乎马上就要原谅他父亲了。就是因为这一点,反而非跑不可。”他参与了斗殴,却在胜利之后选择自首。由于十六岁的年纪,被判一年有期徒刑。艾涛的逃离似乎成功了,但一年之后的他,又要何去何从,

   作者将三个孩子的故事穿插描述,三条线索也暗中相互连结,完成一个整体的存在。董青羡慕艾涛能干的父亲,艾涛欣赏董青的勇敢不畏惧。而宁小冒,在依附董青和依附艾涛之间摇摆,没有自我。文章开头的风筝除了是重要联系三者的介质,还具有象征和暗示意味,代表了他们的“自我”。董青的风筝颜色也没有,简单的白纸三角拖两根纸条。讲求简单直接和实在。艾涛的风筝华丽巨大,却是父亲帮他做的。没有父亲,他便什么都没有。宁小冒没有风筝。他不相信自己能做出一个风筝,也没有人为他做。他喜欢董青的风筝,更喜欢艾涛的,始终没有自我的存在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桂花|风筝
散文精选:又是一年三月三
2010中考探究—记叙文阅读指要
自己飞与别人帮着飞
追风筝的人
《风筝》片断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