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川河坝工程始末

魏立中 文

什川自古人多地少,虽是风水宝地,却是人养地方,而不是地方养人,其主要原因在于黄河泛滥。据考:秦长城是沿什川叉河边而筑,当时的什川只在教场地以东及以西有大片岛地。明洪武26年魏氏先祖迁徙什川时,河床已前移至打坡头。但黄河暴涨,淹没耕地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是清光绪30年(1904年)6月1日至7日连续大雨,黄河暴涨,洪峰流量为8600秒立方,河水漫淹什川大片良田、房屋。水位上升至什字街家祠和什川堡子城墙下。更甚者漫淹至斜路街及隍庙半坡。有清末进士王世相(西固城人),曾于1905年游皋兰什川堡登魁星阁赋诗一首:“高岗立马豁今眸,什字平川一望收。闻道千年成澤国,万家烟火几浮鸥”。他反映了1904年什川被淹后第二年的凄惨景象。先祖们为了生存,与河争地,疏河道,压堤夺地,筑堤护地,几代人付出了艰辛,做出了成绩。现将解放前后压堤护地始末,考示后世子孙借鉴。

一、复兴麦滩建河堤始末

1941年以前,麦滩、赵家湾等处上千亩良田,经常被泛滥的黄河水淹没,变成一片泽地。为了保护耕地,复兴麦滩。1941年由魏从坤(字向儒)发起成立了复兴麦滩河堤办事处,筹备压堤事宜,时魏从坤的房侄喜得长孙,取乳名为复兴娃,表达了压堤乃顺乎民心之快事。魏从坤在兰州供职(曾任参议),与鲁大昌及其部下秦科长较为熟悉。他为了扶持什川民众压堤护地,在外说通了鲁大昌及其部下投资入股,在内疏通地方绅士及知名人士,说服乡民入股,并与地畔主人反复协商,终于办事处与地畔主人达成一致意见,订立了合同协议书。压堤出地后按四六分成,即股东得60%,地畔主人得40%。范围东自1942年初次开工时剥落之坎根为限,南由燕家滩上尖滩起,西循黄河水利委员会河道令,北至石堤拐为界,包括赵家湾、打摞滩、燕家滩等区域。但上述四至不得妨碍下大车水巷进水。合同签订后,河堤办事处的一次认股386股,其中什川192股,兰州176股,金崖18股。后确定入股者一律增加一倍,翻为772股。各级工作人员以奉薪折合股份100有余。同时成立了以魏吉甫为理事长,魏从坤为办事处经理,颜乐三为副经理,监工若干 人组成委员会。于1942年初正式从燕家滩背后(即今供水站下游)开工压堤,石料由木船和羊皮筏子从上游石门一带运输。投工者由魏从海、宁谈蔚等人统计按每工三合(一合1.5斤)麦子计发。堤升数丈后即遭到泥湾乡民阻止。后又在麦合车下游开始一直延伸向现在的大坝坎尖。压堤正当热火朝天时,出现了60亩较高地争端,地畔主人有意破坏压堤木船,聚众滋事,事件发生后,河堤办事处于1945年8月23日放弃了近千亩的淤地,被迫停工。河堤办事处组织压堤施工为期三年八个月,共压堤700多米,与河争地246.78亩(不包括沙滩地、60亩较高地)。

二、解放后压堤始末

1957年在乡、社领导的动员下,由什川乡总支书记魏生茂任指挥,带领五星社、五一社两社的广大社员,投入解放后第一次压堤工程。广大群众走集体化道路,各社抽调强壮劳力,统一指挥,压堤干劲十足,齐心协力,不到两年,工程进度可观,整体工程从现在的奇园附近开始,沿河向北直通坝尖约1600米左右,为沙石河堤,底宽6米,顶宽3米,堤高约7米,共移动沙石方约51200立方米。对保护耕地及河堰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停止压堤。

1959年,在什川公社党委书记杨科儒的领导下,各大队又抽调劳力,组建专业队,掀起了拦河淤地的第二个高潮。第二次压堤工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原大坝尖上继续往北延伸,压堤约1000米。二是组织人力挑开打落滩,改变河水主流方向,准备闸河压坝,发展更多耕地。整个工程正在热火朝天之际,县上通知:黑山峡计划建水电站蓄水,什川为全淹没区,压堤工程迫使停工。

1963年,在什川公社党委的领导下,什川的南庄、上车、长坡三个大队组成了修堤委员会,尽快健全了压堤的各分支机构,并组织工地各专业队,建立层层负责制,开展了第三次大规模压堤。此次压堤淤地,是历次以来压堤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组织最严密的一次。口号是“与河争地,向河要粮”。什川的28个生产队抽调强壮劳力,利用人力车、马车、汽车以及有轨平板车等运输工具,采用专业队和生产队相结合的投工方式,统一从石岔沟采石压堤。工程在头道坝的基础上继续往北延伸,前后压了头道坝、二道坝、三道坝。1964年因河水暴涨,洪峰流量为5660秒立方米,将1957年所压河堤段冲毁,淹没不少粮田。1965年压堤组织统一对冲毁的河堤进行复修,与此同时,还对原有沙石堤坝用石块穿皮加固,从1963年至1978年15年复修了头道坝,又压了头道至石堤子拐河堤,全长4000米。以上车村为主、长坡个别生产队为辅压了四辆车至吊桥旱坝的河坝1000米。河堤为斜坡形,高和底宽约6米多,顶宽约3米。河堤累计移动沙石15万多立方。河坝工程共淤地约1800亩。解放后压堤资金及投工,按各生产队1956年底人口数分摊,年底每个工时按人民币1元钱结算,长退短补。压堤后淤出耕地面积,按1956年底人口基数分配。

上、下泥湾村解放以前,经常受黄河泛滥之灾,当地绅士也曾分段压坝护地,但整体效果不佳。解放后,由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压坝工程由泥湾大队统一指挥,统一规划,对西岸段从打磨沟口至新地湾,全长6450米的河坝分段治理, 收到了良好效果。特别是1963年开工压坝护岸工程,连续10年不停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从大山屲搬运石料,路途近,效果佳,于1972年竣工,压成了黄河西段的块石坝1278米。坝高5米,底宽13米,顶宽5米,用石块料162万立方米,投工257万个,投资11.5万元。沿河淤地1230亩。创造了压坝以来的最佳效果,广大村民得到了实惠。

1999年,皋兰县人民政府利用大峡淹没资金重修河堤,压坝护地。对河西岸总投资为8500万元,河坝工程统一设计、统一招标施工。整体工程由兰州营辰公司承建。河西段河坝于1999年6月开工建设。工程位置为河口至红四崖大机房处,全长共4.478公里,河坝位置在原坝基础上有所调整,并全面建成宽5米,高程为1486.1米的河坝工程。采用块石2.2万方,回填土沙量为28万方。工程于2005年10月竣工。红四崖至黄河吊桥段河坝,随着皋什公路改建,于2010年开工建设。什川黄河东岸河堤仍由兰州营辰公司承建,工程位置利用原坝位置略有变动,统一设计,征地拓宽于2000年开工,2003年竣工。河堤坡度为一比一,坝高为10.2米,坝内普遍留2米宽的机耕道。其中小峡新桥至吊桥段全长1280米,顶宽为6米。吊桥至石梯子拐全长为3780米,顶宽为4米。

2009年,随着什川旅游项目的开发。沿河道路显得狭窄,什川镇争取资金,又征用部分耕地,将河堤道路普遍拓宽2米,改善了交通阻塞的情况。对河两岸10公里长堤的重新规划和改造建设,是什川人民几百年的愿望,祖辈们历尽千辛万苦未能实现的河坝工程,在新社会改革开放的年代建成了,它不但保护了对河两岸耕地和万亩梨园,而且已成为什川旅游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期热读
1
野花的香味
2
一夜蒙尘
3
什川古梨园农耕文化博物馆在桃园街揭牌
4
乡村启示录(2)乡村振兴靠青年
5
乡村启示录(一)为什么会“人养地”
6
那时候,我们养一头猪
7
过了梨花,不要错过什川网红桥
8
央视直播什川梨花  大美梨园风光无限

“写留言”
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短视频| 这就是打坝淤地!
里运河
绵阳城区河堤建设极简史
美丽的滨江路
淤地坝技术(图)
我眼中的沈家坝‖ 蒋晓东(四川绵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