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忠华:清明节的记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清明节的记忆

● 郭忠华

又是一年清明时,年复一年的清明。站在已逾不惑的人生台阶上回望岁月徂年,认真过清明节的唯一记忆却是在遥远的童年。那时我才10岁,正上着小学四年级。因为是清明节,学校放了假。那时祖父母都还健在,清明节自然是每年中的大事。在清明节前一天,奶奶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扫墓用的祭品,如红烧猪肉、整鸡、鱼、水酒等。不用上学,不用放牛砍柴,更不必面对父亲的叱骂,我对第二天的生活充满期待。

第二天的天气真好,明媚的阳光衬托着连绵起伏群山中新绿的树叶和初放的花蕾,一切都显得新鲜和充满活力。九点左右,祖父率领爸爸、三个叔叔以及我和哥哥出发了。那时,小叔叔的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跟我们一样好奇和调皮。大叔叔挑着祭品,一端是用绳子系着的装满水酒的酒壶,另一端则是一个装着三四种菜肴的竹篮。小孩子们则活泼乱跳地跟着大人们,一会在前,一会在后,脚步从来没有正经过。

每到一个墓地,照例都是大人们先把四周的柴草除干净,摆上菜肴,再在菜肴前摆五个小酒杯,倒满水酒,然后大家一起对着墓地恭敬地拜三次,祈愿先人在天之灵、保佑后人,然后仪式也就正式结束了。对于那些飘怱在墓地四周的小孩子来说,或许只有在祭拜的时期才会感觉到一丝肃穆,因为只有此时才听不到他们百无禁忌的笑声。通常,祭拜完之后大人们并不会马上离开,而是在收拾好祭品之后再坐在墓室前小憩片刻,有时也喝一两杯祭祀过的水酒以解渴,只要不醉就行。这时,祖父通常会讲起墓主人的身份、与我们家庭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称呼以及在他们有生之年的各种往事。听着听着,渐渐觉得无数次走过其门前的墓主人离自己并不那么遥远,我不仅知道了应当称呼他们为“大叔公”、“大伯公”、“大姑婆”等,而且对他们平凡而艰辛的生活产生了几分敬意。一天下来,大人们祭扫的墓地应当不下三四十个,等于对整个家族的祖先进行了一次集中拜访,而我则除了收获了一天的欢乐之外,还对那些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平多了几分了解。

清明的欢乐在我众多欢乐的童年日子里或许并不特别突出,但却是我漫漫人生中对于清明的唯一记忆。此后,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我远离了故乡,再也没能与亲人们一起祭扫先人。时至今日,祖父母早已作古,那个曾经肩挑祭品的叔叔也已英年早逝,其他亲人则搬离了世代繁衍的故乡,去到了他乡。只有故土难移的父亲仍然倔强地坚持在清明节前夕只身返乡,独自住在空旷的老屋里,按时祭扫群山中一座座寂寥的荒坟。

如今,长期居住在由钢筋水泥筑就的现代性城堡中,尽管岁月之尘不断在掩埋和抚平我儿时的记忆,但清明节的记忆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历久弥新、催人追思。

保罗·康纳顿说过,社会通过仪式演练而与幽远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正是在年复一年的仪式演练中,社会的根系不断扎进历史的沃土。清明的祭扫或许只是众多仪式演练中的一种,但却是使社会与历史产生关联的最集中的一种。一个家庭的清明祭扫尽管不能等同于整个社会的集体记忆,但正是通过无数家庭的周期性祭扫,社会才得以形成其集体记忆。一个具有历史记忆的社会是有根的社会,历史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意义源泉。在这种社会,先人实际上并没有逝去,他们仍然生活在当下,并帮助构建当下。祖父和父亲对于现代性或许不具有如此讳莫如深的理解,但他们对于历史的感受却是同样深刻的。在年复一年的祭扫和故事讲述中,他们都旨在再生产自身和整个家庭的记忆,并在这种记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认同。

但遗憾的是,故事的讲述者似乎正在变得日益孤单,甚至有点后继无人了。在遥远的他乡,父亲佝偻的身影常常映入我的脑海,以至让我怀想,父亲之后,又有谁还会延续那千年传承的故事,让整个历史生生不息、口口相传。或许,故事早已变得不可传承了,因为曾经围坐在一起的听众早已四散而去,追求着各自的理想和前程,剩下的只是故事讲述者孤独无奈的呢喃,而群山之中那一个个曾经鲜活于当下的墓主人也开始真正遁入历史,真正长眠于地下了。

曾经无数次决定在清明节返回故乡,与父亲一起祭拜先灵,但每一次却都在堂而皇之的理由下找到了退路:没有假期、千里途路、教学负担、孩子上学、参加会议……从不断出现的“代客扫墓”、“代客献花”甚至“代客磕头”等商业项目中可以看出,不能回家祭扫的情形应当还是相当普遍的。是呀,不参加清明祭扫使我们完成了某些有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琐事,但却正使我们的生活失去那份庄重的历史记忆,我们的生活正在斩断与历史的关联而建立在动若流沙的当下和未来之上。这是一种裹挟在滚滚商业气息中的异化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清明不仅越来越成为遥远的记忆,成为内容空洞的仪式,而且还常常被弄得俗不可耐。
 

品 读 评        

"清明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在这首诗里,写尽了,他在清明节这天,看见路上行人悼念,缅怀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表达的是沿袭了2500多年,我们中华民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这种弘扬孝道的人文情怀,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只有清明这一天,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我们四季轮回,斗转星移的岁月里,与我们中国人息息相关,生生不休。
我们每个人对清明节的回忆,跟本文的作者一样,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满含热泪,无限追思。每当清明节这天,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要跪在逝去亲人的墓前。献上一束白菊花,缅怀我们的敬意与微不足道的孝心,只要想起,对养育,呵护,培养我们成人的父母时,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恩,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并轻声细话给我们的孩子讲述曾经平凡而艰辛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以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绝不会因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而"斩断"!
王维的那首巜清明》诗,一直传诵至今。现如今是每个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之一。毋庸置疑,在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中,老师们会在课堂上,班会上,少先队的活动中,讲解宣传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文化.....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撒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每当春天来临,伴随清明节的到来,踏青,赏春,春游......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到烈士陵园,到英雄纪念馆,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敬献花篮,红领巾,心意卡等等,这一系列传播正能量,宏扬民族精神,继承先烈意志,做祖国未来的栋梁。
这不仅仅只是家族的回忆了,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的集体回忆!
清明节,怎么可能从我们生活中断开呢?
唯有延续,唯有传承,唯有唤醒!
再说了,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家从法律,这一更高层面,规定了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日,列出了具体放假休息時间。
清明节的意义提升了,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祭祀文化,尊祖敬宗,发扬人文道德情怀。
清明节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岁月里,在我们的信仰里。

《思与远方》评论员:鲁 妮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

郭忠华,江西万载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投稿邮箱:whming369@126.com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化人

坚持真实 严实 朴实的风格

不哗众取宠  不粗制滥造  不追名逐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与远方》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下葬的祭品都需要什么?
臻观玺世----清明扫墓该注意的一些事
祭祖上坟扫墓习俗及流程,千万不要搞乱了!
清明扫墓的11个习俗,武汉人你必须知道!
【节日习俗】佛山人清明习俗
轰轰烈烈地去扫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