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七)唐鲁二立




(七)唐鲁二立




1645年六月,得知潞王欲降满清,唐王愤而离杭,在郑鸿逵、苏观生的支持下前往福州筹办监国。当朱聿键行至浙江衢州时,就在检阅军队时发布誓言,慷慨陈辞:“将亲提六师,恭行天讨,以光复帝室;驱逐清兵,以缵我太祖宏业。”

闰六月初六日,由南安伯郑芝龙等迎接入福州。次日,正式就任监国。二十天以后,又在臣僚的拥戴下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以福州为临时行都,政府名为天兴府,以原南安伯府为行宫,纪元从本年七月初一日起改称隆武元年。

唐王颁诏曰:“朕以天步多艰,王室不靖,荷兹监国,已及经旬,四方怀风勤王之师渐集。……朕自顾阙然,未有丕绩,以仰对上帝祖宗。……亦惟兴义执言,系我臣庶之志;以今揆古,岂曰不宜?其以今年七月一日以后为隆武元年,奉天翊运定难功臣,次第进爵,稍俟恢复,烈士酬庸;宣猷守正文臣,亦进级;孝秀耆宿军民人,俱优给;所在山川鬼神,除淫祀不在典制者,皆遣正官精祠祭告,以明朕缵承基绪,为天下请命之意。”祭天告地,设立太庙及唐国宗庙,励精图治,诏令天下。

朱聿键以明朝疏藩即位称帝,尽管他颇想有一番作为,重建明朝江山。可是他一年以前还是高墙中的罪宗,既缺乏自己的班底,又没有足够的名分,这一先天弱点使他不得不依赖于倡先拥立的福建实权人物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即位后就以拥戴功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赐号“奉天翊运、中兴宣力、定难守正功臣”。

郑芝龙(1604—1662),又名一官,字飞黄,后改芝龙。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武装集团首领,崇祯元年(1628)归附明朝为五虎游击将军,十三年(1640)授福建总兵,署都督同知,隆武时授封为平国公,顺治三年降清。

郑鸿逵(1613—1657),原名芝彪,郑芝龙的三弟,崇祯三年武举,七年改隶锦衣卫,掌印千户。庚辰中(1640)武进士,十四年进都指挥使,十六年,授副总兵,弘光时提福建水师奉调镇江谪守,以左军都督领水师,挂镇海将军印,封靖鲁伯。南京失陷,他在路过杭州时碰到朱聿键,与唐王约定共举,一路相携至福建立国,隆武朝授封定国公。

为了收揽人心,朱聿键任命黄道周、蒋德璟、苏观生、何吾驺、黄鸣俊、陈子壮、林欲楫、曾樱、朱继祚、傅冠等二十余人为大学士,入阁人数之多,在明朝历代之最。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张肯堂为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何楷为户部尚书,吴春枝为兵部尚书,周应期为刑部尚书,郑瑄为工部尚书,曹学佺为太常寺卿。

唐王即位十天后,就诛杀了清朝派来的招降使者马得广,敕谕文武臣民曰:“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朕今诛清使、旌忠臣……”

他起用的诸如蒋德璟、黄景昉、何楷、陈洪谧、林欲楫、朱继祚、黄鸣骏、郑瑄等一大批闽籍重臣。这些人中有不少在崇祯、弘光时就已经是大学士了,隆武将这一部分人纳入帐下,又引来广东何吾驺、江西傅冠这些外省籍的旧辅臣,便使他的统治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这些人在政界尚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承认隆武政权,各省督抚便跟着走,隆武朝廷建立后,颁诏各地,得到了两广、赣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残明政权的承认。于是,隆武取得了明朝的正统地位。

朱聿键称帝后,一心试图恢复明朝江山。政策上,一洗前人弊端,革新政治,力图恢复。首先,在基本国策上,改变了历来以“平寇”(镇压农民军)为主的方针,而是现实地根据当时实际、当时力量对比和主要矛盾,改为以“御虏”(抗清)为主。其次,他极力摒除万历以来流毒甚深的党争和门户之见,全力团结,招纳人才,用人唯贤。在南明的控制区内,唐王注重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仗,大贪必杀”。清明的政治方针,颇具民心和号召力,一时政通人和,呈现中兴气象。

但朱聿键以明朝疏藩即位称帝,仅靠他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的。他既缺少军事实力又没有真心扶持的班底,况其自身还存在很多致命的弱点,最突出的就是为人行事方面,一生秉性率直,尤其是缺少摄政任事方面的历练,书呆子气十足。

唐王喜欢读书,做了皇帝之后,仍然自奉甚俭,经常身穿土布黄袍,安贫若素。他生活检点,并无声色犬马之好,宫中也没有什么宠妃,只有皇后曾氏,也是知书达理的一位贤淑女子。住处仍以原福建南安伯府为行宫,也不曾兴建什么特别的行宫,一切以节俭为是。他的作为同福王朱由崧相比,自是一番新兴气象。

军事上,朱聿键任用何腾蛟、金声、杨廷麟等抗战派,并收纳李自成农民军余部举帜反清,屡次打算出兵北伐,一度收复了安徽旌德、宁国等失地,但终因郑氏的阻挠,粮饷、任人等诸多因素,未能如愿。


这年五月,闯王李自成死后,郝摇旗带领五万农民军至长沙与何腾蛟合作,接着李锦、高一功拥众数十万逼近常德,何腾蛟令巡抚堵胤锡接纳。巡抚堵胤锡说:“覆亡无日,吾愿赤身往,为国家抚集其众。事成,则宗社之灵;否则,某授命之日也。”

大顺朝数十万农民军悉归何腾蛟节制后,又有明将卢鼎、马进忠、王允成等部亦听命于腾蛟。诸军汇集,号称百万。唐王立拜何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爵封定兴伯,总督豫、楚、秦、蜀、粤诸省军务。

何腾蛟(1592—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生门第。明天启元年中乡试,初任教喻、县令,崇祯十一年(1638)晋升兵部员外郎,十六年授右佥都御使,巡抚湖广。时左良玉以“清君侧”欲举兵反叛,何腾蛟劝阻不成反被裹掖,过长江时跳水逃生。隆武朝授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1646年唐王被擒,桂王继立,拜何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旋又封太师,升侯爵。后与李自成旧部联合抗清,曾一度收复湖南大部。后因降清部将引清军入湘潭而被俘。拒降,绝食七日,自缢而死。永历帝追赠为中湘王,谥文烈。

堵胤锡(1601—1649),又名锡君,原名灵授,字仲缄,一字牧子,号牧游。宜兴市屺亭镇前亭村人。明末大臣。清军入关后任南明兵部尚书,封光化伯。在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进行反清活动。永历三年(1649)十一月与忠贞营的淮侯刘国昌出兵,至浔州(今广西桂平),二十七日吐血病卒,年仅49岁,三军恸哭,如丧父母。永历帝痛悼不已,辍朝五日,谕祭九坛,赠上柱国、中极殿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浔国公,谥文忠。

当初,巡抚堵胤锡建议招抚大顺军的奏章报到朝廷时,有些大臣排斥农民军,以为不妥,认为“流贼破北京,罪在不赦,其党安得封拜?”堵胤锡等人则主张联合大顺军和大西军。瞿式耜、丁时魁、金堡等甚至上疏劾奏他在湖南“丧师失地之罪”。

御史钱邦芑上言:“出空爵一日收三十万兵,免湖南百万生灵涂炭,抚臣此请良善。”翰林给事中张家玉、顾之俊也联名上疏力主加封。他们在疏中建言;“此真百战雄师,天留之以资陛下也……。不纳而剿,亦须糜饷数万,杀人数万,血战而仅克之。楚力已竭于西北,而皇上不得一兵之用矣,孰与不糜一饷,不杀一人,一纸诏书坐收数万精兵之用哉!……伏乞皇上念事功难成,机会不再,大破庸常之见,速下诏抚之。”

于是隆武帝下诏,封李锦为兴国侯,赐名李赤心,其他将领各封镇、抚不等,高一功赐名高必正,所部十八营三十万人号曰“忠贞营”,并饬令先收复江西,然后收复南部。此后,何腾蛟指挥着这支约几十万人的农民军,防驻湖南各地,担负起抗御清兵进攻的重任。

荆襄十三家军与明军联合后,明军的声势突然强大。1646年春天,清廷派兵进攻湖广,何腾蛟领大军由长沙出发,大败清军于岳州,不久在藤溪、湘阴等地打了几次胜仗,使清军一时不能再向南侵入,隆武政权在福州得以从容立国。

但在福建的军事,朱聿键主要还是依靠郑芝龙、郑鸿逵兄弟的兵力,而郑芝龙又怀有私心,为保存实力而拒绝发兵和供应粮饷,张肯堂、沈定扬曾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招合义旅,声援陈子龙等江南义师,但为郑芝龙所阻。后迫于舆论,郑芝龙只好派郑鸿逵东进浙江,郑出江西,但两部又因索饷延迟不前,北伐终无所成。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已称隆武帝的朱聿键派遣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为使者,前往绍兴颁诏,宣布两家无分彼此,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


这一下在绍兴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意和反对的人各占一半,争论不休。大学士朱大典、督师方国安等认为应该承认唐王的正统性,接受福州的册封,两边联合,军政一统;军事上考虑也属必要,聚众一心,将士听命,杭州之敌自成孤立。

朱大典有言:“大敌当前,而同姓相争,岂能成中兴之业?即权宜称皇太侄以报命,未为不可;若我附,则大号非唐藩所能夺也。”

可是大学士张国维、大将王之仁、国舅张国俊等人却是坚决反对。张国维特别上表:“国当大变,凡为高皇帝子孙,皆当同心戮力,共图兴复。成功之后,入关者王,此时未可言上下也,且监国当人心涣散之日,鸩集为劳,一旦南拜正朔,悔莫可追。唇亡齿寒,悔弗可追。臣老矣,岂若朝秦暮楚之客哉?”

张国维的上表很得鲁王朱以海的心思,大明对于藩王的防范太严了。这好不容易时势到了,自己做了监国,下一步就是登基了。这在以前,根本就是梦想,现在要他退位归藩,还不如一刀杀了他。

赞成开读诏书和反对开读的大臣大约各占一半。朱以海见朝臣中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帝,因此愤愤不平,宣布退归藩位,撂挑子予以示威,遂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

十月初一日,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的大臣开读了诏书。然而,在张国维、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终于决定拒绝接受隆武政权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

熊汝霖说:“主上原无利天下之意,唐藩亦无坐登大宝之理。有功者王,定论不磨。若我兵能复杭城,便是中兴一半根脚,此时主上早正大号,已是有名。较之闽中乘时拥戴,奄有闽越者,规局更难倒论,千秋万世,公道犹存。若其不能,而使闽兵克复武林,直趋建业,功之所在,谁当与争?此时方议迎诏,亦未为晚。”

反对开读诏书的大臣认为;一旦鲁王退归藩位,浙江形势将分崩离析,唐王又远在福建,远水不解近渴,就当前抗清形势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大多数朝臣也认为此言有理。

鲁监国政权虽然拒绝了隆武帝的诏书,但并不想双方关系就此破裂。于是商议派遣大臣入闽,以释嫌疑。庭商决定,派遣原天津参政柯夏卿、太常少卿曹维才为使,奉书闽中。

唐王接疏后心中虽然老大不高兴,但犹藉钱塘为外屏,深咒发誓;“朕无子,鲁王为太侄,和衷协力,共拜孝陵,朕有天下,终致于王。”朱聿键还亲自致书鲁王,浙江职官一如其封,均列朝籍,并转饷十万犒师。

1646年正月,隆武帝命都御史陆清源携带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因分饷不平,引起兵哗,马士英唆方国安斩之,张国维曰:“祸在此矣!”鲁监国上书福州,称皇叔父,不称陛下,隆武帝大怒,杀其使者陈谦。从此,唐、鲁二王之争愈演愈烈,朱姓间的政权之争,变成了二虎相争、水火不容之势,最后兵戎相见。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省愚说明帝(十九)-明绍宗朱聿键
《红楼梦》中迎春设置为悼念谁?
南明悲歌:有心复国,无力回天的隆武皇帝朱聿键
他是比崇祯更悲壮的皇帝,有心杀贼,却被俘杀害
残明痛史 - 南明,南明 (八)
南明何腾蛟率先联合农民军反清,防守湖南,但为什么被后人诟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