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二十八):郑清和议




(二十八)寄人篱下




文/李晖


就在西南永历朝和钱谦益等拥明老臣实施“愀怦三局“的同时,福建郑成功在他父亲郑芝龙的策谋下,也同清廷展开了长达二年半的“议和”。原来,丙子年郑芝龙降清时,清廷要他父子一起同行,郑成功写信给父亲表明态度:“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叛。今父亲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拒绝同行。


后由于清兵入闽,家父降清,生母被辱自杀,他无颜得见八闽乡亲,所以自称
“罪臣”,立志以抗清来雪耻报仇。虽然地盘和实力都很少,但志不少逊,仍以置船和恢复海上实力为首要。辛卯年(
1651),他取得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壬辰(1652)年郑成功取得江东桥大战的胜利,攻下长泰。特别是他的海上军事实力,一会儿袭漳州,一会儿救厦门,一会儿又攻澄海,忽来忽去,往来无踪,使清廷疲于奔命,无可奈何。连闽浙总督陈锦都被家丁所杀,献头颅于郑成功。


清军两度大败后,于顺治九年(1652)八月遣使与郑成功议和。虽然当时西南李定国军“二厥名王,天下振动”,又有孙可望部刘文秀准备率部东下,会师长江以下明军,实施南北夹击,形势甚有可为。清廷连败之余为重点应付西南,避免腹背受敌,只好对郑成功实施“和议”。


名曰“和议”,其实在就是妥协。崇祯十一年,明廷为了避免两面作战,思宗朱由检曾私底下同意议和,但又怕非议。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朱由检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向皇帝表白:“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血战而已!”。黄道周等清流因此指斥大臣杨嗣昌私下妄自议和,朱由检只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朱由检又想与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大明与满清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措置犹豫,外敌未消,而新的机危机接踵而至。


崇祯十七年(1644),明王朝又面临农民军的灭顶狂潮。三月十六日,大顺军即将进攻北京城,李自成派早已在城外投降的太监杜勋向崇祯帝传达他的谈判条件;明王朝割让出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大顺军白银一百万两。但阁臣魏藻德等都怕承担责任,没人表态和附议,朱由检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连之前迁都南京的决心都未能下。明王朝就这样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清廷此时重提“和议”,其实就是缓兵之计和阴谋。早在顺治九年(1652),清廷兵部的一件密奏就提出了招抚郑成功的建议:“但今湖南、川、广处处用兵,力不暇及。且湖南之贼,或由江西,或由广东,皆可通闽,万一勾连狂逞,为祸愈大。故姑以招抚一策,先将此贼牢笼,息兵养民,察其动静;苟有反侧,仍即剪除。……先遣才干官同郑芝龙家人到彼宣布德意。彼果真心投顺,欲得朝廷敕书,即以督臣密敕宣示,颇为妥便。若执迷不顺,亦不至损威伤重也。”

  
弘文院学士刘清泰接任浙江福建总督时的机宜也是:“察彼情形,量我兵力,能剿则剿,当抚则抚”。为表达诚意,清廷先令在闽粤剿抚的金砺撤兵,又把去年攻入安平镇打劫的福建地方官马得功、黄澎、张学圣提京议罪。郑成功见军队征战连年,已然兵疲马困,也想借此机会筹措粮饷,稍事休养,于是便答应与清朝谈判。

    
1653年(顺治十年)夏,清廷正式发出敕谕,封郑芝龙为同安侯,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左都督,并表示郑成功先前与清军的作战属于“保家自全,并非悖逆”,顺便给郑氏一个转身的台阶。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


初次与清朝上层接触,郑成功内心很感狐疑。他复信一封,托人带给其父郑芝龙。实际上,信中内容显然是借题发挥,明显是说给清廷看的:


“……贝勒(指博洛)入关之时……啖父以三省王爵,始谓一到省便可还家,既可谓一入京便可出镇。今已数年矣,王爵且勿记,出镇且勿记,即欲一还故里,亦不可得!彼(清朝)言岂可信乎?……乘儿远出,妄启干戈,袭破我中左,蹂躏我疆土,劫掠我士民,掳辱我妇女,掠我黄金九十余万,珠宝数百镒,米粟数十万斛……闽粤海边也,离京师数千里,道途阻远,人马疲敝。……(清军)兵寡必难守,兵多则势必招集,召集则粮食必至于难支。兵食不支,则地方必不可守。(清军)虚耗钱粮而争必不可守之土,此有害而无利者也……其或者将以三省之虚名,前啖父者,今转而啖儿。儿非不信父言,而实其难信父言……父既误于前,儿岂复再误于后乎?……”


清廷仔细研究了郑成功的回信,经过商议,就再给郑成功加大筹码,授“靖海将军印”一颗,扩大他的事权,还要要割漳州、潮洲、惠州、泉州四府钱粮给他做兵饷。


清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会商,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但郑成功的胃口更大,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


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当郑芝龙听闻儿子向清廷狮子大开口,忧虑的同时又有几分不安,忙向顺治帝上疏痛斥儿子“不自量力,竟向皇上索取甚多”,痛斥的同时,他战战兢兢指出,儿子郑成功对清朝的诏使甚恭,很有“亲亲敬主之心。”存在诏抚的希望。


对于儿子郑成功拒不剃头之事,郑芝龙私下里是很担心的,但为了讨清帝欢民,他在揭帖里表示很是忧虑,“恨不能亲揪郑成功之头剃发!”奴才嘴脸,跃然纸上。虽然几次诏抚不成,但对“和议”仍抱极大希望,郑芝龙提出要次子郑世忠再随钦差前往福建,当面谕劝郑成功投降。


顺治十一年(1654)七月二日,使团再次出发,八月五日入福建。次子郑世忠带来的清方条件并没有多大变化,仍是要郑成功“剃发受诏”以及“回府安插”。


其实,在等候清朝使者往来的这一段空档时间内,郑成功并不闲着,在招兵买马增强实力的同时,他派人前往漳州、泉州等多个地方“征饷”。

由于北京的皇帝正与对方谈判,清朝各地政府不敢私自破坏“和谈”,只能出银出物给郑成功。这是因为,郑氏士兵到来时,持有的文书上都盖有清帝敕封的“海澄公”大印。


当得知清廷准备再次扩大开列条件时,郑成功又有了拥兵自重的想法。九月间,他在安平镇列营数十里,炫耀武力,与清遣来封官的内院学士叶成格等人会面。


但是,见面归见面,郑成功拒不剃发,这是他的底线。不剃发,清使就无法宣诏。相持七天之久,最终双方谈判破裂。


郑世忠带领郑氏亲族数人于晚间来到郑成功营内,他流泪规劝:

“二位清朝使臣这次失意归京,大事难图。我等回京复命,必无活路。我等死也罢了,但太师老爷(指郑芝龙)怎么办?如果大哥您剃发归顺,可全活咱们一家人!”


郑成功很冷静。“我不剃发,可保全父命;如束手归降,父命不保!”


郑世忠下跪痛哭:“希望大哥为保父命,剃发投降。”


郑成功不言。他身旁官员沈佺期一旁喝道:“藩主剃发,为令尊大人。我等剃头,又为何人!况我等横行海上数年,不堪羁绊。”郑世忠等人无奈,只得哭着出营。看来,不剃发,已是他的底线。


当然,郑成功也未把事情完全做绝。他在给父亲郑芝龙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委婉为自己不剃发作出辩解:


“……不意地方无加增,四府竟为画饼,(清廷)欲效前赚吾父故智,不出儿平日所料。遽然剃发,三军为之冲冠。……清朝若能信儿言,(我)则为清人,屈于吾父为孝;若不能信儿言,则为明臣,尽于吾君为忠……。二使未曾与儿商榷,徒以剃发二字相逼。儿一剃发,即令诸将剃发乎?即令数十万兵皆剃发乎?即令千百万百姓俱剃发乎?一旦忽然尽落其形,能保其不激变乎?……大抵清朝外以礼貌待吾父子,内实以奇货居吾父……明明欲借父以挟子。一挟,则无所不挟,儿岂可挟之人乎?且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彀中。其得全至今者,大幸也。万一父一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


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使谈判陷于僵局。


郑芝龙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从京师屡书其弟郑鸿逵,使劝成功归顺朝廷,否则家属见屠。鸿逵复以“养病退闲,无与人事,大侄意坚,劝之无益”为由。郑鸿逵因有足疾,在归隐地修园亭,种花木,高吟度曲,品笙自娱。


九月,清廷首先撕破脸皮,派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泉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厦的防御。


与此同时,南明西宁王李定国来信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


郑成功于是派林察、周瑞督军南下广东,派遣部将王秀奇率领舟师北上浙江,两路进击,欲使清军腹背受敌。谁曾想南下广东之师却因谈判而迟疑不决
,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甲午年(1654)十二月,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


顺治十三年(
1656),郑成功督师北上,克闽安及罗星塔,攻连江,攻罗源、宁德等邑,于护国岭击杀清将阿格商。清廷大震,迫郑芝龙差家人谢表持巡抚佟岱书,到宁德见郑成功,再度相劝就抚。郑成功怒叱不理,令谢表持书还,自是抚议永绝。 


因招降郑成功不成,清廷以郑芝龙
纵子叛国被削爵下狱,怒囚芝龙、芝豹于高墙,最后全家连同几个儿子都被处死北京柴市。冰雪聪明的海商首领,挤身军界位至公爵的郑芝龙,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会落得如此下场。但此是后话。


郑成功此次与清廷的“和谈”,不但未能得到疆土的任何封赏,还差点落入清廷预设的彀中,使他作为明朝纯臣形象蒙受阴影;不仅引起张名振不满,李定国“望眼欲穿”,还使广东会师计划失之交臂,更使南明复国大业“揪怦三谱”错失战略契机。郑芝龙的降清,真的给他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后患。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编辑:木子叶寒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25页
第三节 清廷对郑成功的招抚活动
「历史」南明四柱!明朝不亡靠他们!(二)——郑成功(十三)
残酷的皇权:为何南明不能团结一致抗清?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亡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