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可军|宁海别称缑城考




宁海别称缑城考




文/应可军

中国城市的别称都与此地的特点,或者典故有关的,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就得先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诸如重庆市,简称“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既以江城、雾都、桥都著称,又以山城扬名。

但宁海县,是浙江省宁波市一个下辖县。宁海置县始自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58年10月7日,省委决定(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县治设力洋,次年4月迁原宁海县城关镇。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宁海县,以原宁海县并入象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宁海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北连奉化县,东北濒象山港,东接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壤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为界。宁海县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0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34.7万亩,林地162万亩,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62.5%,绿化程度为35.0%,森林储积量达234万立方米。宁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以东南风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7℃,年日照1900小时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无霜期230天。简而言之宁海地处八个字“天明港湾背山滨海” 即地处天台山和四明山之间,拥有象山港三门湾。

宁海,顾名思义,宁静之海。相传东海之内皆波涛汹涌,惟有此处港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静海溢出的这份诗意,令人欣羡,令人神往。

中国历史上,全国曾有四五个宁海的名称,很容易混淆,诸如王哲(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他与山东宁海马钰来往密切,与马钰经常有诗词唱和。诸如王哲《定风波 赠马钰》及王哲著名诗词《集贤宾 鸣鹤馀音卷一》、《玉堂春 重阳真人分梨十化集卷下》均与浙江宁海无关。其实这样的命名对双方的行政管理都会带来不便,诸如我们宁海千辛万苦找到一张标有宁海的照片,由于未经严格考证,一直在各种场合使用,最近才物归原主。

而浙江宁海别称缑城,史料中也有载“堠城”、“猴城”或“侯城”。


宁海城关,古为广度里。武后永昌元年(689)建为县治时,循旧称。清康熙十年,县治设一里二隅,仍是“里称广度”。民国17年,行村里制,划城区为崇圣、遗惠、正学三里。民国21年改里为镇,名称依旧。其间宋至明初,部分人士有以“桃源”作为县治或县的别名的。宋《宁海县赋》作者储国秀(本城人),曾自称为“桃源主人”;元至治元年县丞黄谱,有“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诗句;明洪武时知县王士宏,则以“桃源仙宰”作为自己的雅号。(以上均见光绪《宁海县志》)

明代中期以后,在有关的历史文稿中,渐次出现以“缑城”作县治或县的代称。而且发展到后来,竟成为约定俗成的通称。至民国24年,县治被建制为“缑城镇”,“缑城”更成了正式的命名。然而,宁海县治何以取名缑城,始于何时,则向无定说。

宁海于晋太康元年(280)置县,晋治白峤,唐初治海游,唐永昌元年(689)设治广度里。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以下称《赤城志》)卷二地理门之城郭记载,宁海县城“周回六百步,旧在海游。唐永昌元年徙今地。或云唐大历间。四隅旧各有门,后废。令陈宗仁于西北驿道立其二,曰望台,曰朝京。”古代丈量以“步”计,它是—种长度单位,600步相当于现在1000公尺左右,折算成面积,约有100余亩,初具规模了。

在中国古代,州、郡或县,建城非常重要,《赤城志》卷二记载:“自古建郡若邑,倚城以为命,然必择胜地矣。”建城之目的,“足以奠城社,表宅里,聚廛市,以雄跨一方矣。”其实,建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据城自守,不论是自然灾害如水灾还是盗寇等,无城不足以守之。

那么,唐永昌元年所建的宁海县城,是不是称“缑城”呢?史料未见记载,或者说笔者没有找到相应的史料。至今为止,宁海的古称“缑城”到底始于何时、缘何而命名,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据我所知,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缘于一则猴子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宁海没有县城,县官带着一批人马欲找一个地方来筑城。找了一年,才找到广度这块风水宝地。但县城怎么筑,城门朝哪个方向,谁也拿不出主意。冬至那天,大雪。没几个时辰,远山近岭白雪皑皑,广度里也积雪三尺。中午时,雪停了,县官与乡绅们来到广度里商量筑城之事。突然见崇教寺那边金光一闪,从天上跌落一只猴子,它眼睛射出金光,向广度里窜来。县官叫人抓它,它也不害怕,只往雪地里跑,人们跟得紧一点,它就跑得快一点;他们放慢脚步了,它就跑得慢一点,总与人们拉开一丈距离。等到县官们追到崇教寺山下,猴子不见了。县官派人遍寻不着,大感奇怪。这时,大家才发现刚才猴子跳过的路线,正好是一个大圆圈,就说:“这定是神猴降临,顺着圆圈筑城,将来一定兴旺永固。”县官一听,在理,便派民工开工筑城,不多久,城墙筑好了,因此城是按猴子的路线而筑的,故称“猴城”, 传说温州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人们视为瑞兆,故温州又别称“鹿城”但宁海觉得这么叫“猴城”不雅又难听,又不便抹杀猴子的功劳,便改了个偏旁,称“缑城”,从此,宁海县城就叫“缑城”了。

其二、缘于王乔的传说。

《列仙传》载:“王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巅,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亦有类似记载。按理说,王乔骑白鹤登仙乃是仙界事,跟宁海是没有关系的,但他升天后被封为右弼真人,成为主管吴越地区天台山一带的水旱之神,因兼治桐柏山,故又称为“桐柏真人”。台岳地区的佛寺还奉王乔为护法伽兰神,古代文人雅士如曹植、李白等还留下了歌咏王乔的诗文,李白曾作《凤吹笙曲》一首,描写王乔的神仙生涯,内有“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之句,逐渐形成具有神仙色彩的乘鹤王乔文化。宁海的桐柏山称为东桐柏,又名柯仙山,即今梁皇山、大洪山、大嵩山、大短柱和山洋地区。宁海的野鹤湫位于梁皇山北侧,因山上湫瀑成群、山形似大鹤降临而得名。山上景点多与王乔传说有关,如野鹤溪、云鹤坪、吹笙台、聚仙峡、仙人桥等。王乔的道教文化对宁海的影响至深,为了纪念他从缑氏山飞来,执掌台岳地区的水旱之事,故将宁海县城称“缑城”。

其三、缘于纪念方孝孺。

《宁海县地名志》与《宁海城关镇志》均附有《缑城命名考》一文,以为缑城之名,为纪念方孝孺而起。理由是:“明任大冶撰《缑城书院文昌阁碑》中有言:'缑城书院者,前邑侯震泽王公(即王演畴)所创造士处,方逊志(孝孺)世称为缑城先生,侯造士欲如先生所学之正,故名书院。’只说以方孝孺称'缑城先生’,而方先生也自称“侯城小子”王演畴培养士人欲如方孝孺,因以“缑城”名书院,未涉及县城之名而称书院。后作于万历四十年(1612)之《柏屏黄氏宗谱·序》中,复见“缑城”之称,更后修于清代的县内各地宗谱,称县称为“缑城”,并以“缑”代宁海县名,则属常见。由此观之,约于1592—1595年,有人以“缑城”称县城,而犹未作为正式命名,后称呼者渐众,遂得以承认。此间,知县王演畴当是关健人物。命名之由来,则缘自方孝孺。”

其四、缑城系军事要塞

持此观点的是宁海中学胡克均先生,他对以上诸说均作了否定,并对缑城系军事要塞作了相关的论说,并说唐代所筑的县城为旧城,明代林大梁主持所筑的县城为新城。最后,他作出结论:“在宁海的历史上,对缑城的解读众说纷纭:或说由'猴城’改名;或说乃'堠城’演变;或说源自河南缑氏山,俱皆误读。其真正的内涵:缑城是依山傍水,宜守难攻的军事要塞;缑城是三门湾水系与象山港水系分水岭的枢纽;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而修建的新缑城是唐、宋缑城的延续和发展,是宁海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其实,缑城的解读还有许多,但主要是上述四种。下面我根据以上说法,分别谈谈看法;

若说缘于猴子的传说,太牵强,传说是美丽的,宁海有位文人就对此不敢苟同,他是东门王守愚,曾赋有一诗说“猴城名义有由来,世说猴儿定范围。神物天然能作邑,古今多少出人材。”但作为历史事实来说事儿,确实悬了点;若说缘于王乔的传说,也难信服于人。在中国的很多名山大川,总有那么几位著名的仙家道人修炼过、登临过,留下不少遗迹。王乔升仙后,掌治台岳水旱之事,成为一方之神。作为宁海,能够留下有关他的传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将县城“缑城”的来历直接与他挂钩,实在是说不通的。如在导游词里,为了丰富解说词的意趣,可以将一些是是非非的事情或传说加进去,以渲染解说效果,这未尝不可,反正说者姑妄说之,听者亦姑妄听之。

若说缑城一说始于明朝,缘于纪念方孝孺,此说从感情上可以理解,但这与史实大大不符。因在此之前,“缑城”一词早就出现在地方文献之中,如《赤城志》第四卷《辩误门》记载:“郡(台州)依山濒海,易以捍守,自晋唐间尝经孙恩、袁晁、裘甫、刘杜之扰,至本朝(北宋)宣和(年间)复罹睦寇(方腊)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寨、营栅、屯戌得名,如临海之新城……黄岩之汉城……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从这一条记载可以得知,缑城与堠城完全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两个区域,两个地名。一指朱开乡所辖之堠城里,一指县城。缑城见诸于其他文献的还有宋·储国秀的《宁海县赋》,内有“黄渡湍激之势,架修梁而接平陆。缑城以北,厥壤既奥,叹鲒埼亭之旧筑”句,由此看来,缑城至少在宋朝已经很有名了,有可能在唐朝筑城时就有此称,绝非产生于明朝。自宋以降,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也常见“缑城”一词,或以“缑”简称之。如北宋的两浙提刑罗适所作的《忽鲁公墓志铭》中有“鲁公寄迹缑城黄坛”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白峤村陈必达撰写的《修撰公文赞》曰:“盖苍毓秀,得产俊英。缑山擅胜,杰出才名。”当时,不仅称缑城,还有缑山、缑岭、缑池等名称。元·陈孚所作的《思凤楼记诗》曰:“缑城永有志,古桧老无年。筑室更炎寺,供僧续置田”。明洪武间,章朴为白峤陈君从作的《侍郎公像赞》中写道:“天之钟英兮偏爱缑东,地之毓秀兮多在云峰”。明代梁表源作的《嘉会堂记》中有“霞城属县有缑城,缑城胜地有云峤,云峤世族有赵氏”句。明代的秦鸣雷为三门高枧《郑氏宗谱》所作的谱序中,也有“折台缑城有高枧,出自若齐公讳虔之后”句。明代龙德孚在《玉芝记》中有“仙令绾符宰缑城,盛德为政通神明”句,而且在此记文中记载:“台之宁海,古缑城地,子晋丹井实在焉。”明代的刑部尚书顾璘(今苏州人)曾撰有《缑城里》两诗:

万壑千厓控海门,愁云不散昼长昏。

王裒枉积林间泪,荀息难招阙下魂。

直以孤忠悬日月,不劳遗草落乾坤。

椒浆欲奠知何处,古木含风自吐吞。

一袭麻衣入帝廷,九天风雨尽冥冥。

云迷杜宇游魂黑,草染苌宏野血青。

四海衣冠收节概,成年宗社厉神灵。

英雄已去心难死,长倚南箕化列星。

明代崇祯间进士陈子龙(今松江人)作有《过宁海吊方正学先生缑城故里》一诗:

飞龙北极下天门,叩马西山大义存。

血泪长干无草木,画图缑里见蘋蘩。

令威已返辽东羽,望帝谁招蜀国魂。

千古君臣终不改,莫将兴废问乾坤。

明代崇祯进士徐家麟(今慈溪人)留有《宿缑城》一诗:

湿袖行还倦,开晴若解嘲。秋音先送叶,鸟梦不离巢。

大势沧田改,孤情木石交。曾闻方学士,十族此中抛。

以上诸诗均提到“缑城”,而且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方孝孺,这并非是他们把“堠城”与“缑城”搞混了,而是他们把方孝孺当作是宁海人的骄傲,在他们的心目中,一提到“缑城”,就会想起方孝孺,因为,在当时,宁海除了方孝孺之外,英名显于海宇者不多。

以上诗文均出自名人之手,无论是编入历代志书,还是各种地方文献内,足可证明,缑城绝不是始于明万历年间,而是早在唐宋间就已存在。

缑城,除了曾经称过“猴城”外,还有人称作“侯城”,不知是他们听错,还是笔误,总之有史料存下来。

如明代的谢省(今黄岩人)撰有《谒侯城里有感》一诗:

侯城里,侯城老人死不死!

万丈文光射列星,正流一派入洙泗。

忠肝皎皎照冰雪,烈气凭凭塞天地。

神游帝侧骑箕尾,行天还整羲和驭。

寒为阳和旱为雨,精灵疯爽谁能秘。

冥交不用觅逢干,修撰王郎旧知己。

侯城老人显然是指方孝孺。此处的侯城也一定是指缑城了。

明代的谢铎(今温岭人)也作有《谒侯城里有感》诗两首:

昔日坑儒事孔伤,先生罹祸更非常。

一门四节乾坤老,九族三夷海野荒。

正学不妨传道统,宗彝空见重蒸尝。

饶他八百诸侯会,争似夷齐卧首阳。

欲向西风酹一樽,乾坤何处著英魂?

百年事过风前烛,千古名传海上村。

香火半龛谁地主,孙枝一叶是君恩。

夕阳满地伤心泪,会与江流自吐吞。

如果说外地人说“侯城”是笔误或听错,那么曾经救过方孝孺后代的魏泽(今江苏人)应该不会说错,他于洪武中官刑部尚书,建文三年(1401)谪为宁海典史。成祖杀方孝孺族党时,悉心保持方氏族党,令免于辱骂,且资以行费。后任詹事府录事。他在宁海呆过一段时间,应该说“缑城”与“侯城”总是分得清的,他在写诗时也用了“侯城”,诗名为《过侯城里有感》:

笋舆冲雨过侯城,抚景依然感慨生。

黄岛向人空百啭,青猿堕泪只三声。

山中自可全高节,天下难居是盛名。

却忆令威千载后,重归华表不胜情。

也许,在当时,缑城与侯城都是可以叫的,是相通的。

如此众多诗文足以说明,“缑城”一词远早于明代。而且继唐朝筑城之后,到了明朝有一次大动作,就是县令林大梁修城。光绪《宁海县志》卷首记载:

宁邑城凡三徙,初治白峤,次海游。至唐永昌元年徙今地。西接清泉,东连白峤,其南则环以大溪,北则土沃田广,足资积聚,可谓擅一邑之胜矣。第其初,城郭未备,至明洪武,惟建一所五司诸城以为外捍。嘉靖间,边民挟倭为寇,焚黄岩,蹂昌国,邑不危者仅仅如线。于是,林令大梁详请抚按,而城之延袤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一丈四尺,广一丈八尺,赢于东南,而缩于南北。为门有六:东曰靖海,南曰迎薰,西曰登台,北曰拱辰。又高小南门曰登瀛,小北门曰望阙。四周凿池,每门各跨以石桥,此城池所由名也。城内之水有二,曰淮河,曰玉带河,而治当其中,河水为之环绕焉。

林大梁所筑之城称作“新城”,请当时临海籍状元秦鸣夏撰写了《宁海县新城碑记》以记其事。方案解禁后,宁海建了“缑城书院”,这倒真是纪念方孝孺先生的,但与缑城的来历无关。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号逊志,本县北乡缑城里人(今为大佳河乡溪下村),别号缑城生,邑人多尊称他为“缑城先生”。明建文时,任侍讲学士,道德文章为世所推崇。明太祖称他为庄士,蜀献王目为正学,姚广孝誉为天下读书种子,而黄宗羲《师说》则列为明代诸儒之首。方孝孺为人忠直,因拒为燕王朱棣草登极诏,而罹灭十族之祸,最为邑人所敬仰和思念。

永乐时,文禁极严,“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邑人谈文论事未敢丝毫触及孝孺名号。洪熙以后,对于因靖难之役受株连者罚稍宽。正德二年(1507),知县戴显葺方正学故里祠,并于治北5里许建“景方楼”,寓“云横紫洞,月落缑城”之意。嘉靖五年进士石文睿,曾作《柏屏黄君膺宠序》,有“吾乡忠义勋谟如缑城”,“夜来梦见缑城里,先到紫溪隐士家”等语。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杨时秀建方祠于跃龙山,以“昭示前修,兴起后学”。

但是,迄隆庆末,对“方案”的宽宥是极为有限的。弘治时曾任南京大理评事的夏鍭,于嘉靖初上《裨益睿览疏》,谓“只愿陛下决用臣之愚,不废孝孺之言”,“孝孺之书有不如臣之言者,臣愿伏罔上之诛”。光绪《宁海县志·邬良佑传》载,“嘉靖时,追念革除间方孝孺、练安、王叔英诸人享祀无闻,不避忌讳,上褒忠义以敦风化疏,闻者为之咋舌”。可见厉禁未除,余悸难释,邑人对于方孝孺的纪念,仍是谨小慎微,未敢稍有过分。嘉靖三十一年(1552),县令林大梁为御倭寇而率民筑城,城成后,秦鸣夏撰《新城碑》而称之为新城,别无他名。民间传说有云当时称此城为“猴城”,联系永乐中王徐潛录孝孺文字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恐也含有存义而避讳的意思。

则“缑城”作为宁海的别名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各种史料诗文中也屡见不鲜,但其确切的由来是个谜。“缑城到底是何意”成为一些地方学者争论的对象,可惜结论莫衷一是。这段日子,大家一直在找有关缑城的史料,哪怕零星的记载,惜乎没有一点线索。我想,在短时间内,我也只能望“缑”兴叹了。遗憾是有的,但留着一点遗憾,不也挺好吗?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个地名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的。现在也不必太执着了,历史不能倒退,对于“缑城”的由来一直有诸多说法,包括传说、典故、史料等,但缑城的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底蕴是每一个宁海人应该去珍惜和重视的精神财富。

最后有人问,至于你否认了以上几种说法,近日,我认为应大松堂叔之论有些靠谱,他据华祝《梁田将军传》述:田什,原籍陕西凤翔。南朝梁武帝时,被授为殿前将军,并封为武冈侯。梁太清三年(504),侯景作乱,田什偕田寅、田宅两子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两子俱亡阵中。太清三年三月,台城陷落,田什保护萧纶出奔浙江会稽。后叛军追击甚紧,又与贾、董二将掩护萧纶逃往宁海避难。及到西魏大统十六年(550)时,萧纶才得以还都。因感田什忠义,奏请后梁朝廷,封田什为靖边侯,镇守临海郡,设总部于宁海。梁亡后,田什多次拒召入京做官,自此不问国事,合家卜居广度里,披荆斩棘,开基凿井,后梁朝廷因田什战功卓著,封田什为“靖边侯”,再加宁海百姓尊田什为城隍神,封号是“安仁侯”。又设总部于宁海县城广度里,故称宁海为“侯城”,是侯爷之城,类似皇帝之北京城,唤作“皇城”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演变了多种推测。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祖宗10句话,字字是财,句句是福!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跟人性死磕
心眼坏的人,多半有这三种特征,一看一个准
命里出现这三个征兆,说明你要走好运了,别错过了
一个人最明智的活法:悦纳自我
失业寒冬将至,要在这5个地方“省钱”,有存款才保命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