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俞昌达 | 连载(一):儒道佛学问的核心精神是要改善智能的存在状态

儒道佛学问的核心精神是

要改善智能的存在状态(一)

文/俞昌达

 一、解说题目


世上(地球上)的物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生命的,一种是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也叫生命体;没有生命的物体,可叫非生物或非生命体。这里要说关于生物的一些道理。
 
生物可分为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四种。
 
凡是生物,都会拥有生命功能。生命功能,是指生物所拥有的可用来维护自身及后代的生命的能力。生物的生命功能共有两种,一种叫本能,另一种叫智能。凡是生物,都会拥有本能。微生物、植物、动物都拥有本能,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所以人类也拥有本能。至于智能,只有人类才会拥有,而除人之外的其他生物,都不能拥有智能。人类是同时拥有本能和智能两种生命功能的一种特殊的生物。
  
本能,也叫生物本能或生命本能,是所有生物都能够拥有的与生俱来不教自会的一种能力。凡是生命体,都必须进行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生命活动,所以都要向外取得有助于维持自身及繁衍后代生命的物质。本能就表现为对于这种向外取得的欲求和能力。因此,本能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对于“取得”的欲求,另一是对于“取得”的能力。从这个“都要向外取得”的角度看,可以说,凡是生物都是自私的,假如不自私,不向外去有所攫取,那么这个生命体也就没有资格在这个世上生存下去了。可以说,生物本能的根本作用就是,向外界获得相关的利益资源,以使本生命体及其后代尽可能长久和尽可能美好地存在下去。
 
人的智能,是指人的能够用心思、动脑筋、想问题、分别计较,或者说是能够进行逻辑思维的这种能力。除了人类之外,任何其他的生物都没有这种能力。智能的根本作用的方向,与本能是一致的,也是:向外界获得相关的利益资源,以使本生命体及其后代尽可能长久和尽可能美好地存在下去。
 
人的智能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可用来认识事物以增加知识的功能,另一种是可用来体验自我的本体(知其性)和体验事物背后的本体(通常叫天、或道)的功能。《老子》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为学和为道,就是指智能的这两种功能。为学是心思向外用的一种智能状态(可以用来认识事物),为道是心思向内用的一种智能状态(可以用来体验本体)。智能的两种功能,也可说成是两种存在状态,或两种使用方式。智能的惯常的存在状态是心思向外用的(要与相关事物发生关系)。
 
本文题目说的“改善智能的存在状态”,是指要把心思向外用的智能状态改变为心思向内用的智能状态,所谓改善,意思是心思向内的状态要优于心思向外的状态。
 
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家的学问,有着一个共同的核心精神(真谛),这核心精神就是:要改善人类智能的存在状态。本文的任务就是要说明儒道佛学问之中确实是有着这样的一个核心精神的。
 
那么,人类的智能究竟为什么需要作这种改善?而儒道佛学说又是怎样论述这种改善的?下面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为什么要改变智能的原有状态

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动物、植物等),其本能的利益需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另一是繁衍后代。它们的一切努力和斗争,就是为了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食、色,性也”(《孟子》语),这个性,就是指本能,食和色,就是指本能的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动物、植物等的这种基本需求,是属于物质性的,有一定的限度的,因此,也是能够得到满足的。
  
至于人类的本能需求的内容,却是多方面的,在物质性的基本需求之外(食、色等),还有精神性的需求(名、权等)。人的这种精神性的需求,其需求的程度会水涨船高,没有止境,不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人的本能欲求可以用贪得无厌四字来形容。人之所以会贪得无厌,这是由于人在拥有本能之外还另外拥有智能的缘故,可以说,是智能提高了本能需求的程度,加强了贪欲。
 
本能和智能,同时存在于人身上,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本能与智能会形成一个结合体,共同地来为本生命体服务;在这个结合体中,本能往往要主宰生命而处于主导地位,要去控制和役使智能;而智能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听命于本能。
 
本能与智能的这种结合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人类来说,是既有利又有害。由于人类的本能和智能的结合,使本能得到如虎添翼般的变化,这时,人的求生存的欲念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増强,也就是人的自私程度和实现自私目的之力量的增强。増强的结果,就会产生有利的和有害的两个方面的情况:从有利方面说,人类因此而创造了光辉璀璨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从有害方面说,人类社会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纷争,并且有时还会造成惨烈的人祸;此外,欲念增强了,还会给本人的精神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此说,人类的这种特殊的由两种生命功能组成的结合体,是既有成绩又有缺憾。对于人类的这方面的成绩,动物们是望尘莫及的,而人类的上述的这些缺憾,在动物界也是不存在的。可以说,人虽然是贵为“万物之灵长”,但是,其私心极容易膨胀,因此有时比动物还要差劲。
 
人类努力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生存,紧接着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可是,由于本能和智能的结合,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无法真正地做到更好地生存。可以说,人类的努力会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这副作用就是,人类陷进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了,越是努力,处境却越糟糕。譬如,核武器的制造、战争的经常发生、自然环境的恶化,等等,这些就是显著的例证。假如要想提高人类生命存在的质量,就需要跳出这个怪圈。
 
那么,人类如何跳出这种怪圈呢?,由于人类的弊病所产生的根源在于本能和智能的结合体上,所以,根本的消除弊病的做法就应该是:打破生命功能上的原有的这个本能与智能的结合体,以解除本能对智能的-控制,让智能独立自主。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可以根治人类的私心无限膨胀的弊病。
 
那么,这种打破结合体以使智能独立自主的工作由谁来做?这个生命功能的结合体如何打破?智能独立自主的状況究竟是怎样的?
 
要打破人的本能与智能这两种生命功能的结合体,方法是这样的:人(指生命功能拥有者本人)只需要做到心思不去想任何事物,这样,智能和本能也就脱离开了,因此智能也就独立了。这方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心思的使用状态与生命功能的存在状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假如心思想事物,智能与本能就结合起来了,而假如心思不想事物,那么,智能与本能就脱离开了。本能是通过相关事物来役使智能的,假如没有事物作为连接的中介,那么,本能就无法控制智能了。总之,本能控制智能,是在智能想有关事物的时候,假如智能越想事物(比如心理障碍患者的心态),则本能的控制力就越强,而假如智能不想任何事物了,那么,本能就无能为力,就无法控制智能了。
 
人的心思,是人的智能的作用。可以说,心思就是智能,智能就是心思。
 
心思(智能)有两种使用方向,或者说心思(智能)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向外,一种向内。心思向外,是在想某个事物,心思向内,是不想事物。心思的特性就是要想,只要人醒着,它总是在想。由于这种特性,心思在不能想事物的情况下,也还总是要有所想的,这时,心思就把向外用的力量转为向内用了,即转到自己身上了。这时候,心思所想的对象不是事物而是它自己。心思想事物,这是人的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心思想心思它自己,这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智能的两种存在状态。
 
心思想事物的状态,可称为主客分离,心思想自己的狀态,可称为主客合一。主,指想的主体,是心思;客,指所想的对象。这所想的对象有两种,想事物时,这对象是相关事物,想心思本身时,这对象是心思自己(即智能本身)。主客分离也可叫能所分离,主客合一也可叫能所合一。能,意为能想者,指心思;所,意为所想者,有时指事物(在想事物之时),有时指心思本身(在不想任何事物之时)。
   
人的心态处于主客分离之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把相关事物摆到对立面位置以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这时候,人是自私的。假如人的心态处于主客合一之时,人不与任何事物相对立(这叫“与物无对”《传习录》语),而是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受或说体验(这种体验,就是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这时候的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与所有的存在之物同属一个中心,而且会以为自己与其他的存在之物毫无区别,因此,这时候的人是无私的。所以,假如要将自私的心态变为无私的心态(这是要提高人的精神生命质量),其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生命功能的结合体,以使智能摆脱本能。我们已知,这里说的心思,其实就是指智能。心思主客分离,其实就是智能主客分离;心思主客合一,其实就是智能主客合一。主客合一的智能的存在状态就是摆脱了本能的控制而独立的一种状态。要想打破自我的生命功能的原有状态,就只需要做到心中没有任何事物就可以了。
   
由此可知,心思向内这种做法,竟会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因此说,将心思向外改变为心思向内,这是对于人的精神品质的一种改善和一种优化。
   
心思主客合一、智能自己想自己的状态,在此智能拥有者本人看来,这就是自己的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中,自己能清晰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处于主客合一的智能,也就是处于自我意识之中智能,这时候智能的存在状态是独立自主的、同时也是孤零零的。
 
上面的话讲到了两个层面上的改变:一是改变心态,即要将想事物的主客分离心态改变为不想事物的主客合一的心态。另一是改变生命功能的存在状态,即要将本能控制智能的状态改变为智能脱离本能的独立自主的状态:这两种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只要改变了心态,就等于改变了生命功能原有的状态。若想要改变生命功能原有的状态,就要通过改变心态的途径来实现。
 
人的想事物或不想事物的心态可以叫人心,人的本能和智能或结合或脫离的生命功能状态可以叫人性。上述的两个层面上改变,也可以叫作改变人心和改变人性。
 

那么,这种关于改变的事,由谁来做呢?是要由智能自己来做。自己要自己不去想事物,自己要自己摆脫本能的控制。一切工作都要由智能自己来做。不过,说要由智能自己来做改变心态之事,其实是说要由智能拥有者的本人来做这件事。这时候的智能已是本生命体的主宰了,智能即本人,本人即智能,两者合一。可知,要做到上述的两种改变,关键在于要求智能拥有者本人自己不要想事物,心思不要向外用而要向内用,以使自己想自己。 
 

人假如要使心思(智能)在极短的时间內处于主客合一状态,这事很容易做到,只要心思向内,不想事物而想自我就可以了。但是,假如要使心思保持长时间的主客合一状态,这却是很困难的。人的心思习惯于向外活动而不习惯于向内,这是人的生理上的一种特性。这特性好比流水,水自然地会向下,而假如要使水升向高处,则就需要加上动力。因此,假如要将人的心思从习惯于向外改变为习惯于向内,就要进行强化训练(经常地长时间地心思向内),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心思向内的主客合一状态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强化训练,是有很多种方法的(即关于如何使心思不去想事物的一些办法)。假如使用了这些方法,人的心思就能够做到不去想事物了,于是,此人就能逐渐地拥有主客合一的心态。假如一个人能够习惯性地拥有主客合一的心态,那么,他的改变心态和改变智能存在状态的事就算是有成绩了。
  
一个改变心态获得了成功的人,他的精神生命状态就会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这时,他的生命的主宰者是自己的智能,而不是本能。本能在他的生命中是处于被限制的地位的。一个由智能来主宰生命的人(就是能够拥有主客合一心态的人),其精神生命的质量是很高的,因为他是无私的。一个由本能来主宰生命的人(就是拥有主客分离心态的人),其精神生命的质量是很低的,因为他是被自己的欲念牵着鼻子走的。可见,改变心态或说改变智能的存在状态,其作用就在于提高本人的精神生命的质量。
 
同是主客合一的心态,也存在着质量高低的差别。这是因为,心思向内之事的程度有深与浅的区分。因此,心思向内的训练需要加深。  
  

说到这里,现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人生活着必须要想事物想问题,可是,上面讲到,人要做到不想事物,这似乎不合常理的,要是人不想事物,那么又怎样能够生活下去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提倡不想事物,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主客合一的心态(即智能本身独立自主的状态),因此,这种培养是必需的。在等到这种心态培养成功之后,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要求做到不想事物了,因为此时人的不想事物的做法已经养成了习惯了(有了一个习惯性的主客合一的心态)。心思习惯于向内之后,即使有时向外了,也会能够随时地返回来。培养心思向內的心理习惯可以比作驯养动物,其中有一个训练的过程。
 
主客合一心态(即无私的心态)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妥善地对待任何相关的事物。因此,在如何使主客合一心态起作用的问题上,就有了两种意见,一是不要轻易地使用这种心态去对待相关事物,而是要继续不断地加强培养;另一是要尽量地将这种心态应用到相关的事物上。这好比对于求学的两种态度,一是学历越高越好,并不急于工作,另一是要尽量早一点参加工作,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上述的关于心态、本能和智能的一些道理,可以称为生命功能原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俞昌达  

俞昌达,男,1944 年生,浙江省宁波市宁海人。1977年毕业于宁波农校,从事过多种职业,担任过多年中学语文老师。对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多有研究,曾出版专著《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年 )、宁波市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心学要义》(2019年)。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来自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嘴好,赢一时,心好,赢一世!
深刻的无聊
周易哲学大厦第四章三十六门小过门第三十五
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创造进化论)书评
简单是一种美德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