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岩山凌云庵的来历

白岩山凌云庵的来历


白岩山位于越溪乡、一市镇与跃龙街道的交界山,三面环海,站在白岩山上鸟瞰三门湾、象山港、双盘涂、旗门港,放眼望去,崇山峻岭,绵亘起伏,山色空濛,美景尽收眼底。山上有座近200多年历史的凌云庵,就建在白岩山的马王堂一带。


白岩山先名白鹇山,后改为“白岩山”,据说是因“鹇”字比较难写,方言话与“岩”同音,故而被附近民众写成岩。根据该庵历代碑记所陈述正确的是“鹇”与“岩”同音,其实,马王堂先名又称“脉望堂”,同样原因,音同字不同。


那为何又要叫白鹇山,这凌云庵又是如何得名而来的?说起凌云庵,却有一段历史故事。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来自天台山宗佛教道人张子谏,系宁海梅林花园村人,会看风水,懂地理,识气象,听鸟语。年轻时,因家道变故,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先后到各地求师访道。路中结识秀才黄方韩老先生,两人志同道合,一起来到白鹇山,想寻找一处院地避静修道。


记不清具体是那一年的一个夏日午后。炎热的太阳一动不动地高悬在碧空,人迹罕见。天上的白云,像是翻滚着层叠着的浪花,四周群峰静默而立。云与云之间,隐现着灵魂的踪痕。此时,两人刚好路经此地,看到两旁树林葱郁,涧流潺潺,即便烈日高照,仍是清幽而凉爽之感,便停下歇息。


正好,一只白鹇鸟从天空中飞来,高脚长颈,头顶下体呈纯蓝黑色,脸部皮肤裸露呈红色,颈部、背部和翅膀均为白争,羽毛带“V”型黑纹,翎毛华丽,扇动着翅膀,飞过青山,飞过田野,飞过纵横起伏的茶山。最后,飞来飞去,飞到了张子谏的眼前,停留在脉望堂的一座茅蓬顶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得道高僧张子谏见白鹇鸟一直停留在茅蓬上,便试着用竹杆子将白鹇鸟赶走,结果,它飞了一圈,又飞了回来,再次停在那个茅蓬上,一直盘旋在天空之中,久久不忍离去。


茅蓬的四周是一片茂盛绿色草坪,草坪下面全部都是金黄色,透着红,无一点杂质的泥土,一缕清水渗透在岩石中间,上面还飘浮着一层带油性的锈水,这锈水在阳光照耀下,看上去金光闪闪。向前方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里面,有一片竹林,竹林深处是白鹇山之颠,凌驾于祥云之上。层层叠叠云雾袅绕,望山脉之间,形似燕窝,酷似仙境佛地。


张子谏知晓白鹇鸟懂人语,通人性,猛然醒悟,心喜异常,莫非是仙鸟提醒。于是,他认为既是天意,认定这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就甘愿留下脚步,且与白鹇鸟为伴,结为神交好友。从此,他带顾信众结茅建堂舍,皈依佛教出家为僧,法名为修益,
潜心修佛,归隐森山近五十余年,坐化凌峰寺


后来,为纪念白鹇鸟,取名白鹇山。脉望堂取名为凌峰寺。后因尼
接管改为“凌云庵”。


如此说来,白鹇山就是这样得名而来。


据悉,在文革期间,凌云庵内文物惨遭破坏,大量经书和文物被烧毁。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各界人士和村民的赞助下,傍山而建的凌云庵再次进行重新修缮,从茅蓬改建为砖瓦,终于落成了现在的模样。


傍山而建的凌云庵,绿荫环绕,远离尘世喧嚣,于山中隐藏,庵中景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庵前建有廊桥,两边生机盎然的迎宾樟,在风中摇摆,像是在跟香客点头微笑。廊桥前有个放生池,放生池前还建造了一尊双面观音佛像,善目慈眉,神韵昭然。那天,伫立在曲径通幽的古庵前,看到香客来到佛前,双手合十,默拜再三,让人感觉超凡脱俗之感。


2012年7月,三门县民间诗人
湫水愚樵慕名来到凌云庵,并提诗一首:

白岩凌云看沧海,

张子求丹脉望堂。

慎师行九证菩提,

弘法七旬称尼王。

悟性诚心建宝殿,

双龙着意起长廊。

观音水滴池鱼乐,

普渡众生不寻常。


进入凌云庵,穿过佛殿,大堂殿后可以看到两块断裂的石碑,一块石碑上刻有“天灯会碑记”字样,另一块石碑上刻有“新建白岩山凌云庵碑记”。现在住持凌云庵的慎法师太,是宁海县水车人,1935年出生,5岁时便在凌云庵剃发出家,一生修行,今年已有84岁。


目前,修缮一新的凌云庵,香火日益旺盛,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前来烧香拜佛,人流不息。尤其是每逢正月初一,凌云庵继承历年传统,举行祈福法会,法会期间将诵经、念佛、供灯、供斋等,庵内院外呈现出一片祥和欢庆的景象。
 

—end—

谢谢您的阅读

作者:木子叶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丽机警的白鹇
白鹇鸟
得黄辉《直指李公平险碑记》感赋
百鸟谱-052
美丽的白鹇
邂逅美丽的白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