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米阳光 (外二篇)



一米阳光


一米阳光,到底是怎样的光束和能量呢?

前些年,我常看到身边的朋友喜欢以“一米阳光”来作其QQ名或者是微信名。我也曾看到这四个字,心底便油然生起暖意。

然而,一米阳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源呢?对于这个疑问,那时我没去找“度娘”,也没去请教友人,只是将它放置在心里的一个角落里。我觉得,有些时候,不求甚解,抑或对其只知表层,也是一种朦胧的美。在这一点上,那些年我对自己是宽容的。尤其在读《诗经》时,其朗朗上口的句子,大多明媚却又不知个中意,总是那样朦胧。我有时不知读错字,待多年后再翻查字典时,自己也哑然失笑,分明是个“白字先生”哈。于是,又按着文章的注解再囫囵吞枣一遍。

记得在我幼年懵懂、生性顽皮时期,常在一番酣畅淋漓的撒欢之后,伴随着的是父母严厉训斥甚至竹篾伺候。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和我的“玩心太重”成为了两股无法融合的力量。我最开心的时候,是在每年新春来临之际,可以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同伴们嬉戏、吃着平常流口水而不得的美食、穿上盼了好久的新衣裳。然而,待元宵节一过,正月十六这天成了我心惊胆颤的时日。寒假作业尚未完成,这边又开学在即,接下来的那顿柴是逃不过吃的。所以,“特开心”与“巨害怕”这样的心理交织,让人感觉不到“一米阳光”的静缓温和。直至我上了初中,才有所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果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米阳光”的温度,那是初浅接触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它是春天午后的那抹光亮,直入心脾。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学长带我走了临海的紫阳古街。都说“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这在我临海学长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他书生儒雅,眼神里透着学识的光芒。走在紫阳街,我在他那里新奇地听到有关历朝文化人的一些故事。我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他介绍明清时期的台州是以张伯端、王阳明等人为代表的儒释道心学重镇之一。北宋张伯端系道教南宗初祖,尊为“紫阳真人”,主张“道不外求”。而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它传达出了“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的思想。阳明先生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不把外界的毁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让我们明白在现今这个物欲横行的社会里如何“良知、向内求”。

待我到了不惑之年,再重拾起有关阳明先生的书籍,才知道他的心学在社会上已掀起了一股热潮。“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精髓。也正是这个时候,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要去遇见更好的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要懂得“行”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我当年读书不求甚解、名诗名句小抄背诵,虽说不是不可,但离吃透文章要义、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还少一个活的“灵魂”。而这个活的“灵魂”,就需要时时思考,做到将固化、平面的文字转变为运动着的因子,通过与作者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能量。

在写这篇随笔时,我终向“度娘”请教了。原来,“一米阳光”这词出自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一个唯美的爱情传说。那里终年云雾缭绕,雪山一侧不见阳光。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凡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们就能拥有美好的爱情。现在,我对“一米阳光”的理解是,这一米阳光不仅来自于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内心要光明,努力成为发光的能量体,去温暖身边的人们和草木。

         (写于2018年7月27日)



邻居阿婶


周五中午,我正在厨房忙碌。这时,“三姆,门开一下”,邻居阿婶的声音,从屋外传来。“来了,来了”,婆婆一边应声,一边对着我说:“你阿婶肯定又拿绿色蔬菜来了!”阿婶一进屋,见我在家,笑着说:“芸,你在家啊?”“刚下班回来,正准备做饭呢!阿婶,怎么拿这么多蔬菜过来?”我问道。

阿婶说:“都是自己种的,本来昨天想摘给你们的,看看还有细毛,想让它们再长成熟些。哪知道,过了一天,它又长得有些老了”。我说:“原来还有这种现象,我是头一次听说,阿婶你看,我都五谷不分呢!”阿婶和婆婆又说起一只圆蒲瓜长到九斤三两的事儿。婆婆表示它长得稀奇,于是阿婶转身回了家,拿了超级大蒲瓜过来。阿婶说:“感觉它长得有些老了,不好意思送给你们。”

我转头看见阿婶卷了发,笑着对她说:“阿婶,这发型好看,改天让我妈也去烫一个。”婆婆看看阿婶,又看看我说:“我卷起来,好看吗?”我笑着回答:“好看,肯定好看!”趁着吃中饭还早的时机,这对老姐妹在厨房一角聊了会家常。厨房氤氲的烟火气息,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二十多年前。

我家后门,便是邻居阿婶的前门,中间隔着一米多宽的水泥路。有句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自嫁到夫家以后,依着爽朗的性格,二十多年来,与周边的邻居自然成为了“亲戚”。而后门的阿婶,我是真正把她当成了自家的阿婶。如果炒菜时少了葱蒜,我会很自然地跑到阿婶家,向她要点。有一次,阿婶家也没了葱蒜,我刚打算回来,阿婶让我等等,她跑她小叔家拿葱蒜。虽然是些生活上的小事,但阿婶的勤劳持家、热心待人,成为了我的榜样。

这二十多年来,阿婶的家事,我有所见闻。在婆婆的细碎述说中,点点滴滴,是对邻居阿婶的夸赞。无论是作为长女、人媳,还是之后受媳妇们尊敬的长辈,阿婶始终以善良和热忱,无怨无悔地操持着她的大家庭。以前过端午,阿婶都来我家,帮我婆婆一起包粽子。这几年,我学会了这门手艺。但嫁在坎门的小姑送来的海鲜蛋黄粽,是女儿所爱,我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家常烧得喷香可口,把子女教育成人,这就是一个女人了不起之处。邻居阿婶,就是我敬佩的那个女人。风烟俱净,流年笑掷,几十年不变的,是她那颗纯朴的心。




市井里的麻辣烫


曾看过无数篇文章,细数那些麻辣烫的害处。可为何街巷旮旯里,仍有人声鼎沸的麻辣烫小食摊。店主一边用油腻的双手攥着皱巴巴的零钱,一边不时瞄着锅里正在沸煮的撒尿牛肉丸、小鸡爪、川腊肉、绿豆面……

只是一堆普通的食材,却成了多数人的心头好。“给我一听冰啤!”就着热气腾腾的麻辣烫,红色的辣油飘浮在碗面,短袖加大裤衩,一老哥吃着带劲时,又以浓重的四川口音向老板叫了听冰啤酒。只见他捞一口面,喝一口冰啤,和几位友人聊聊家常……时而开怀,时而高声,这样的场景,应该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吧!简单而快乐的幸福,若以一碗麻辣烫得此,知足矣!


麻辣烫小食摊,一般环境不怎么样,无法用干净、清雅来形容。往往是,桌上留有上次顾客吃剩的食物,还有无序的醋瓶和餐巾纸……脚底下的地,若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打滑。可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人光顾于此,摊前络绎不绝呢?

其实,这里是天南地北的一个小场所,有南来北往的天地人。就一个几米见方的地儿,同一桌,冷不丁就有西安、重庆和本地人。彼此吃着不同内容的麻辣烫,打开话匣子,就有酸甜苦咸的人生故事。

“要不是为了生计,我哪想背井离乡啊?”仅三十出头的老板,小个子,厚身板,却透着生活重压下的坚韧。说话间,他顺手拎起一桶几十斤重的残羹和汤水,朝马路转角走去。我看见他那只拎着水桶的手臂,青筋和肌肉鼓起。

“要微辣吗?带走吗?”老板娘微笑着问站在摊前的小伙子。“微辣,打包”,小伙子也微笑地答道。或许,一天下来,老板娘要问数百次甚至几百次这样的问题。可这是生计呀,再累也要微笑面对顾客。

已是凌晨时分,热闹的麻辣烫小食摊,此时显得冷冷清清。老板娘已和尚未成年的孩子回家了,家里还有一大堆脏衣服要洗呢。老板带着疲惫的身子,仍在摊里擦洗。那尚未熄火的炉子,估计他心里正盼着此刻过来一个吃宵夜的顾客……

下过雨的小巷,在春夏交替时节,有些冷清。一只猫踽踽独行着,又几声低沉的声音,钻入了居民家的铁栅栏。生不易,活着更不易。麻辣烫里,有世人诸多的麻辣故事,或许,这就是多数人们爱吃麻辣烫的理由吧。







丁洁芸,现在玉环市公安局工作。浙江省公安文联会员,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公安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各媒体报刊。

□编辑:木子叶寒

□图文:网络/丁洁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你自制各种“路边摊”
【还原N种路边摊美味小吃】麻辣烫、手抓饼、章鱼小丸子、酸辣粉、烤冷面、臭豆腐、煎饼果子
路边摊阿姨泄露的麻辣烫配方 学会你也可以去摆摊
白熊桑的麻辣烫底料教程,珍爱生命,远离脏摊儿
北方路边摊10大创业小吃,月收入上万者比比皆是!
有了!门头沟这儿能吃到街头麻辣烫了!新开业全场68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