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坡情

东坡情

文/全兴

苏轼,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一个人人皆爱的大咖;苏东坡,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一位万古流芳的文豪。

有幸的是,他生在一个文明发达的大宋,而且还是北宋;不幸的是,他的一生一直被苦难折磨着,折腾着。

人才的造就需要艰苦的磨练。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也许,苏东坡的人生就是孟子这段话的生动写照。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但我觉得,苏东坡还活着,他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的诗词被人吟诵,他的散文被人朗读,他的墨宝被人临摹,他的生活被人品味,他的故事被人传颂,他的苦难人生被后人演绎成快乐的经历,千年而不衰,历久而弥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难怪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正如莎士比亚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戏剧人物一样,达·芬奇,在三年的创作中,经过一千多次的思躇,一千多次的落笔,一千多次的创造,他终于在人类文明史上呈现出这幅最著名的肖像,也正是这幅作给他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宋和苏东坡何尝不是这样。正是大宋造就了既属于她更属于中华民族的划时代人物,1101年,新世纪来临后的第一年,苏东坡如流星划过一样,成为绝唱,而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大宋也在他离开二十七年之后结束上半场的精彩表演,从此谢幕,她的下半场演出,以悲剧开幕,最终以悲壮剧终。

苏东坡的一生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中矢志不渝,低谷中毅然乐观,奔波中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一生,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在磨难中涅槃后才能读懂苏东坡,因此,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人过五十,正值天命之年,正是知天命之时,当岁月洗尽征程上的浮尘后,当光阴陶尽人生的浮名后,蓦然回首,才知我心却在清静无欲处,自然会有一种顿悟之感,难免会有“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概叹。这把年纪,“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这时候不自觉地想起了千年之远,人在心中的那个苏东坡。这时候,最多感慨的是人过五十多,想懂苏东坡。

读懂苏东坡,吟诗诵词品文赏画临摹书法都不足表达对他的理解。只有凭吊他,拜谒他才能真正读懂他。

凭吊、拜谒的最好地方是他的归宿地,也就是三苏园,因为“此心安处是故乡”。

第一次参观三苏园,那是三十年前的事,那时还年轻,匆匆地来,匆匆那走,真的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三苏坟、广庆寺和苏轼像倒是第一次至今还是我的初恋。那可是我东坡情的底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须秋风悲画扇。”

直到近几年,一来年龄增长,年届五十,二来进入诗词殿堂后,拜谒三苏坟的强烈愿望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二年前早就撰写的计划,也因2020年的那场疫情成为遗憾,今年我下定决心,制定个小目标,一定要在上半年完成这个任务。

好在天随人愿,五一节,这个大好时机,我决定完成这个愿望。

自驾吧,没有感觉;步行吧,不可行;骑行吧,时间不允许。只有乘坐长途车和公交车来完成了。好在一路顺风,景区人也不多,从上午十点半多到下午三点多,牺牲了午餐和午休,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临走时,我还在大门口顺便购买了两瓶小瓶装的东坡酒,留任纪念。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收获满满。

再会东坡,整个景区已由第一次拜谒时的坟变成了祠,进而扩展成了园。在苏轼像与广庆寺中间增加了书法碑林,在大门与苏轼像中间又新建了一个三苏纪念馆,同时又建成了一个东坡湖和东坡艺苑。

值得点赞的是,三座坟倒没有进行什么豪华的修葺,基本保持原貌,新旧之间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否则九泉之下的苏公会不安心的。

启功先生题写的三苏坟门匾与三座坟还是保留了原样。

这三座坟没有巩义的宋陵气派,没有北京明十三陵大气,没有明孝陵壮观,更没有秦始皇陵神秘。正是这三座普通普通的坟茔,却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几千年,没有被盗的烦恼,没有被毁的忧虑,可谓是“此心安处是故乡”。

从这点上看,当时这位大文豪对自己的归宿是精心谋划过了。这点从与一位当地的老乡的交谈中略知一二。

从汝河北望,三座坟所处的位置就是他们所钟爱的小娥眉,小娥眉后面就是莲花山,后面就是禹州的大刘山、云盖山和华夏地质公园,再向北就是始祖山(具茨山)。整体属于苏公生前所说的嵩山山脉,而嵩山又是天地之中的五岳之中岳,而嵩山更是万山之祖。

在中国的黄河和淮河中有一条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而北汝河又是颍河的支流。丹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支流。

今天,一渠丹江水源源不断地向北,而这条汝河却优哉游哉地流淌了千年。这时候,我才明白了正是嵩山的厚重,使他的归宿钟灵毓秀,正是汝水的滋润,使他的传说源远流长。

除了自然的巧合外,还要感谢当时的县令杨允建了个苏洵的衣冠冢,才有了这个今天的三苏园。后人们还在不断续写故事。

景区入口左侧新建成了一个东坡湖,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50—300米不等,总占地80余亩。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与东坡先生66岁阳寿相对应。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相吻合以示纪念。

而三苏纪念馆是一座集展陈、文艺演出、三苏生平介绍为一体的大型展馆。力图全面展示三苏父子丰富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为官政绩,深邃的哲学思想,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等所构成的三苏文化,全面呈现三苏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既是家史的展现,又是文化的展示。

东坡碑林是为了纪念东坡先生病逝九百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建。碑林内收录了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我国当代近200位书法家书写的苏东坡诗词文赋136篇,碑刻300多块。由大江东去碑、东坡诗词碑园、礼赞碑园、文赋碑园四部分组成。

东坡艺苑为仿清园林古建筑,青灰色简版,瓦屋面,砖木结构,内设有回廊、折廊、亭子、立壁等。占地面积8000多平,手迹碑园,清风、明月亭以及历代名家书写赤壁赋三部分组成。

这里既是书法的乐园,又是人文的艺苑,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地。这里展示的一幅幅作品,岂止是展阅,来此浏览的人何尝不是朝觐。


1、开局和结局


从三苏坟折身出三苏祠,来到苏轼眺望西南家乡的中年塑像,顺着他的目光,我们一起回望他的一生。

开局的苏东坡叫苏轼,他进入人们的视野,是从“唤鱼池”的故事和那首千古绝唱的洞房诗词开始的。

据说苏东坡在成亲当日,人逢喜事精神爽,大喜之日,高兴之余提笔写了一首关于洞房的诗词,虽然缠绵中有点惊艳,甜蜜中有点羞涩,集句中有点借用,但不失为一首千古绝唱。

心有灵犀一点通,年轻时的苏轼与王弗,面对同样的水潭,都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唤鱼池”。情窦初开,不谋而合,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于是喜结良缘。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才子、佳人共处一室,含情脉脉,欢喜万分,没有诗自然就少了一份传奇,没有诗就少了一份浪漫,于是一首名叫《南乡子·集句》,便脱口而出。

此词为新婚时的纪念之作。也许是苏轼的处女作。

自古红颜多薄命,本应白头到老,却天妒地忌,十年后,王弗就去世了。他们爱的结局也诞生了了另一首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那可是悼亡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爱的太深,生死离别,思之切切。自然填写出来的词也让人肝肠寸断。

如果说一首江城子,写尽了夫妻的思念之情,那么东坡的结局在一首28字的诗中让人多了一份禅味,多了一份豁达和淡然。

他在弥留之际为儿子写的一首《庐山烟雨》,七绝四句28字,却道尽人生的三大境界。

从“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进而“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关于人生,没有谁能比苏轼还说得清,写得准,体会深。

“庐山烟雨”、“浙江潮”,山也,水也。从初见时被山水吸引,到山非山,水非水,最后看到山水的真面目。至此,苏轼从天涯何处无芳草,到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后是此心安处是故乡,青山有幸埋忠骨。他乐观地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此时,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子瞻还是那个子瞻,但苏轼已变成了苏东坡。


2、卷子与圈子


如果说苏轼的精彩是从洞房花烛夜开始了的话,那么他的开挂是从卷子开始的,而东坡则是从圈子开始的。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竟是苏轼。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便由此而来。

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便名扬天下,成了古今文坛永不掉粉的网红,近现代最著名的粉丝当属林语堂了。

这些细节都在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里有详细的记述,苏轼的圈子就由这场科举考试的卷子形成并扩展,无论悲欢离合,恩爱情仇。

这场千年科举第一榜,涉及到的唐宋八大家竟占五席,理学家全部在此,这场文坛奇观,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宋的精彩也由此开始。也许这种现象在千年后的民国文坛上昙花一现,那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苏轼和欧阳修,不仅是师徒关系,还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两人师生情谊深厚,而且还有姻亲关系,欧阳修的孙女嫁给了苏式的二儿子。

苏轼与李清照。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徒弟”,而且有“东坡肘子”之称,如果说李清照的成长成才和气节没受一点影响,恐怕没人相信。

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亦敌亦友的“三国演义”,那可是文坛上的文人相争不相轻的典范,他们的故事,至今还被文坛传为佳话。当然,他还有四大弟子,都是亦师亦友的情谊,让人羡慕。

至于他与沈括、章惇、舒亶、李定、王珪等人,无论成就有多大,但从人品角度不肖评价。

苏东坡的“四圈”,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文学圈,交友非常广泛,既有名人高士,也有贩夫走卒,既有难舍难分的政治对手,也有脱凡入入俗的道仙难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不管以社稷为重,心系苍生的工作圈,还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生活圈,也不论是诗酒趁年华的生活圈,还是争之愈恨,爱之更深的文学圈,他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淡然处之,乐观视之,平等待之。

林语堂先生曾经用了这些身份来形容苏轼:“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文豪、大书法家、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皇帝的秘书、酒仙、专唱反调的人、诗人、小丑。“

正是苏东坡性格豁达,喜欢社交,爱好广泛。书法、绘画、酿酒、厨艺、茶道样样精通,如果说因这些圈子让他仕途陷入黑暗,那么正是这些圈子使他在最至暗时转危为安。



3、左支与右绌


政治讲求立场,儒家讲求中庸,这让苏轼左右为难,从未左右逢源过,并为此吃尽的苦头。但也使苏轼因此变成了苏东坡,一生无可奈何地奔波。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朝廷重臣,都才华横溢,人品能力和学问上两人惜惜相依,政治上两人你死我活,一个极左革新图强,极力推进变法,一个极右,因循守旧,坚决反对变法。而苏轼,坚持己见,也因此让人“刮目相看”,成了一个极左时右倾,极右时左倾的奇葩人物,王安石得势的时候呢,他成了反对派,只为怕极左变成极端;变法失败,改革派失势,守旧派得势,他又成了反对派,只为极右不能走向极端。就像美国的一个国会议员,凡是因他一票即将全票通过时,他总是投出唯一的反对票,凡是因他的一票即将全票时,他总是投出唯一的赞成票,他只为美国的民主不能流于形式。这样的行为方式,使苏轼无论什么时候,总处于一种不招权贵待见的窘景,结果自然是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途中。

也许正是这样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使得他在最危险的时候,那些正直的人,不仅不落井下石,而是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的时候,王安石还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而王安石去世后,苏轼亲自为他写悼词。即便是太后也出面求过情,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家个个都文采飞扬,不仅为后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感人的故事,而且还有精彩的作品,让我们左右采获,受益无穷!

他出身儒家,本应行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却偏偏做一个让人为难、不讲面子,有原则、有品格、有底线的人,无论位高权重还是穷困潦倒,守“初心”的品质不变,担使命的责任不减,正是他人格魅力中最为光彩照人的部分,让人感慨做人当学苏东坡,做官应效苏子瞻。

4.失意与诗意


杭州灵隐寺内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而如意从来都是与他无缘,即使是得意开挂时,半称心,对他来说都是奢望。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失意,但他从未失忆,而且无论多大的苦难,他把把生活过成了诗意。

有人说,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苏东坡来说,生活、诗和远方从来都是三位一体的,至于眼前的苟且对他不说,只能用“呵呵”来表达了。

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

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两首绝命诗:

经过多人求情,在被关了一百三十多天后,苏轼释放出狱。死里逃生后,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摔落的理想,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苏轼来到黄州。从此,在黄州,苏轼涅槃蝶变成了苏东坡。

在这里,他脱去了士大夫的长袍方巾,芒鞋短褂,一身老农打扮。与人民打成一片,接受人民群众的再教育,筑水坝,建鱼池,访贫问苦、走乡串户,体察民情,并亲自开荒种田,建““东坡雪堂”一座,以“东坡居士”自居。

在这里,他放下了架子,撕掉面具,丢下包袱,重新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的生活圈越来越大,生活气息越来越浓,生活如诗,自然诗也得到了升华。

在这里,与他来往的络绎不绝,道士杨世昌、同乡巢谷、诗僧参寥、画家米芾、琴师崔闲、开酒坊的潘丙、卖草药的郭遘等等。

在这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使前半生的苏轼,化茧成了苏东坡。

在这里,我们从《临江仙》时能感受到他的孤独。“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让人觉得无比的孤独和悲凉,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跃然纸上。全诗虽无一孤独字眼,却成为孤独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他的大部分经典诗词都是在失意的时候写的,其乐观精神让人很受触动,东坡的诗词,有种治愈人心的神奇力量。

在这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政坛上跌落的苏轼,过起了神仙般的生活,从人生的低俗中走出来的苏东坡,从此独步文坛。让有些人羡慕嫉妒恨。

田园生活,诗意无限。一天,苏轼与朋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急雨,众人都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只有苏轼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阳光总在风雨后,名作生于风波中,一首流传千古《定风波》就这样横空出世。

在这里,我们能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会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放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从两首《满庭芳》中我们感受到“三万六千场”“浑教是醉”一曲满庭芳,千钟美酒,一饮空缸;从《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所作》中总感觉到“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在这里, 三个寒食节,让处于人生低谷中的东坡更感惆怅、更觉孤独、更懂苍凉,万般感慨、万种思绪倾注于笔端和诗中,于是,他给后人呈现了一幅绝世佳作---《黄州寒食诗帖》,正如王羲之在神怡心醉的状态中天马行空挥毫而成的《兰亭序》一样,正如颜真卿在悲痛欲绝中用血和泪挥就的《祭侄文稿》一样,精湛绝伦的书法艺术和抱璞泣血的心境,使得东坡这幅千古名作成为天下第三行书。

在这里,他的前半生,苏轼从政坛高峰自由落体摔到政坛的最低谷。我们应学习他的工作哲学,会“欣然”;学习他的处世哲学,会“超脱”;学习他的做事哲学,会“负责”。

在这里,他的后半生,苏东坡从人生的最低处升到人生的最高峰,我们应学习他的生命哲学,会洒脱;我们学习他的生活哲学,会有趣;我们学习他的艺术哲学,会自由。 

5.开化与开花


北宋的海南是流放之地,来此地之人,大多都是有来无回,不像现在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免税购物天堂,东坡被贬到海南的那三年,他却奇迹地开启了海南文化的先河。

从公元581年隋朝开始的科举,到东坡来琼的500年间,整个海南无一人中举。海南首位举人姜唐佐和首位进士符确,都是东坡的学生。 这便是破天荒的来历。

此后,海南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经宋、元、明、清几代,据统计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苏东坡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琼州人文之胜实自公启之”。

在这里,东坡还教百姓重视农耕,为百姓开方治病,讲学明道,教化日兴。海南开始走上了“遥从海外数中原”的新时代。我们在历史上课本上读到黄道婆的故事,实际上东坡对海南的贡献,比这个故事更精彩。

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东坡复任朝奉郎。63岁的老诗人终于熬到了离开海南岛的日子!

在他离开时,簇拥的乡亲和学生带着瓜果鸡蛋花生,来到即将远行的船边,久久不愿离去。

面对着这些送别的亲人,东坡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一面,就是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东坡流泪上船,写下《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从那时起,他北上之路正是他的不归之路。




6、黯然与安然


苏轼当年凭《刑赏忠厚之至论》获科举第二名,被破格任命为六品判官。他三任尚书、两任翰林大学士,勤勉清廉,政绩斐然,即便屡遭诬陷而被一贬再贬,也总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坦荡。杭州清淤筑堤、徐州抗洪凿渠、黄州赈灾济民、惠州捐带建桥、儋州开馆办学……不管被贬到哪里,苏轼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为民众做好事办实事,不仅惠及当地百姓衣食住行,也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千年不衰的美谈。
 
在密州,搜寻弃婴安置到百姓家中抚养;在黄州,创办中国第一所孤儿院——东坡雪堂救儿会;在杭州,筹资建安乐坊为老弱贫病者提供免费治疗。正因为关心民众疾苦、与黎民打成一片,每离任一方,百姓都恋恋不舍,自发送别。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只有真心实意察民情、解民忧、纾民困,一切为了群众,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他的一生黯然不失色,安然不忘本。他随缘自适,内心平和,把一蓑烟雨,过成了诗与远方,千年英雄。这份潇洒与豁达,让东坡拥有了无数的古今粉丝。
苏东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他以特别的方式和独特的人生,为大宋的光芒增辉,他作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无愧于他那个时代。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还有人说,穷而后工;更有人说,文章憎命达。司马迁受宫刑,诞生了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范仲淹被贬了,在邓州花洲书院清风堂完成了命题作文----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以及让人难忘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欧阳修被贬了,写出了《醉翁亭记》;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样的绝唱。
 
别人是官越当越大,苏东坡是越当越小;别人是越当越小越困顿,苏东坡是越当越小越豁达。在苏东坡的仕途上的L型人生和文坛的镜像L型人生共同了他的U型人生中,他的每一个被贬地,每一处落难地,都诞生了不朽的史篇。
 
曾经有一位记者问余秋雨,您最喜欢苏轼的哪些作品,余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写的。记者接着问,也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嘛?余秋雨听后感到很高兴,忙说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乃是宋词豪放派的奠基之作。前、后《赤壁赋》,那更是古文中的精品,尤其是《前赤壁赋》,堪称绝唱中的绝唱,它将写景与抒情并举,将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成就了散文中的绝世精品。
 
有时候我们还真得感谢那些小人,还有宋神宗,没有他们的“帮助”,中国的文化史会少了多少光彩夺目的篇章。
 
四川眉山市苏家故居大门有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我没有去过眉山,但三苏园里的各景点的对联更上让人流连忘返,我略取一二。
 
在启功书写的三苏坟门匾下的对联是“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而三苏祠门前的对联是“在天为星辰朗照千秋万代,在地为河岳滋润万树千花”,用高大上来形容点也不为过。
 
东坡艺苑大门的对联“文可感天动地堪称词圣,艺能舞凤腾龙无愧书仙”,里面的明月亭有对联是“到元明清仍是无双对手,由晋唐宋而排第三行书”。这样的表达更具体而准确。
 
这次游览,我从景区入口处的东坡湖开始游览,从出口处的东坡湖结束游览,意犹未尽。
在湖北侧的峨眉石处南望东坡湖,又在湖中的吊桥置身湖中环顾东坡湖,我还在岸西边放飞我的大疆迷你无人机俯瞰整个东坡湖,更在湖南岸的树下肃穆近望东坡湖,晀望峨眉石和莲花山。直到我离开时,树下的那座无字石碑让我踌躇半天,我抬头一看,整个石座上方的三个树枝正好是一个山的形状。
是的,这山这水不正是他的那首《庐山烟雨》的生动写照吗?矗立的这座峨眉石,不就是一座丰碑吗?这东坡湖不正是滋润着我们的精神宝库吗?
 
在离开时我又想起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撰写对联,文理结合,“数天合文章大小峨眉分一半,论中天父子风骚华墨让三苏”,值得回味。
同时又注目了一下景区大门的对联:“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中顶天父子三人同酹月,何必挥毫邀赤壁笔醮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
 
东坡情不仅仅在于吟诵他的诗文,不仅仅是欣赏他的书画,也不仅仅中品尝他的东坡肉和东坡肘子,写出来的仅仅是深情的一部分,值得我深藏在心中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曾经在三苏纪念馆里的苏轼生活过的十八地土壤玻璃器皿前驻足,他所经历过的十八个地方,大多是当时的人间炼狱,但他都历经沧桑,生生地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自己的故乡。最使他难忘的是,在湖北黄州,他躬耕于东坡,把自己活成了黄州人;在广东惠州,他被“罗浮山下四时春”所俘获,发誓要做岭南人;在海南儋州,他追寻着大江东去的曲折蜿蜒来到无边的大海,“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俨然一个四川籍的的海南人。此时我读懂了他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曾经从他的两首《江城子》中,感受他的喜与悲;我曾从他的两首《定风波》明白了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
游览归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原厚土才是他最理想的故土。他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是苏轼的幸福情,在文学的道路上“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是我的东坡情。
 

作者简介

付春兴

付春兴,网名,全兴,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本科,工程硕士,从事煤炭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二十年,有二十多篇论文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参与《安全知识百问》一书的编写工作,荣获市级优秀老师,省煤炭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市青年科技专家等称号。

□编辑/叶寒

□图片/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坡赤壁访胜
月仪诗词话东坡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的赤壁
越来越喜欢苏东坡
苏轼被贬黄州,除了东坡种地,还写下了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