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山月 | 宁海史前土著考




宁海史前土著考




文/泰山月


1


海退海进

浙江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古越人即浙江的土著人。《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有专家指出:浙江经历过两次“海进人退,海退人进”的古人类学人地关系规律。第一次海退即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2.5万年前,称假轮虫海退。海退发生后,东海大陆架已经全部出露,为此,当时的浙江面积,比现在几乎大了两倍。到了距今1.2万年的“全新世”,另一次称为卷转虫的海进开始,把出露的陆地又全部吞没,成为一片浅海。许多越人乘木筏或独木舟漂洋出海,称“外越”。另一批越人及其分支,内迁到山区,今浙江东南诸山,都是他们狩猎和刀耕火种的基地。即《越绝书》所称的“内越”。第二次海退开始,在山区生活了几千年的古越人部落,就从山区出来。但海退以后的平原是一片泥泞的沼泽,古越人在此从事生产活动,筑堤建塘,拒咸蓄淡,逐渐地让这片潮汐出没的盐碱地成为平原地带和港湾沃土。并在此安家落户,立邦建国。

此后,古越先民的生产方式进入史前“农耕海作”的文明时代。先民们聚落选址多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处。居住形式是榫卯结构干栏式建筑。故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当时生活在宁海这块土地方上的是古越先民,也是浙江的土著。史载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河姆渡人是这样,宁海的先民土著也应该是这样。他们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宁海至今未发现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和遗存,但新石器的遗物出土,却有明确的出土地点。

最初宁海的先民生活在山区与丘陵地带,后来慢慢移居到平原与沿海地区。这些先民的文化性质属于余姚河姆渡文化,但这些古越人并不是现在宁海居民的直系祖先,经春秋的吴伐越、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的反复战争,越王归降,秦国在江南地区分置会稽郡和闽中郡,宁海北部属鄞县管辖,隶会稽郡。秦末,分别复兴闽越国、东瓯等国。至汉,因吴王刘濞反,汉武帝下令先将东瓯国军民迁往江淮流域庐江都,东瓯国宣告结束。闽越国被灭,军民也被强行迁到江淮间,越国终于结束。此时,浙江余多的越人又一次星散,有的驾舟逃往海外,少数逃入山区。有一种说法,浙江山区的某支少数民族,就是古越人的后嗣。宁海留下的主要是中原人种。


2


择址概念

史前古越先民的聚落遗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环境观”:一是聚落遗址多为依山傍水之处。依山傍水,既能解决先民生存的水源问题,又便于农业、采集和渔猎,以解决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问题。二是聚落遗址多为江河,说明史前交通除山前地带外,水上则是主要交通方式。三是聚落遗址多为坐北朝南的向阳台地,说明先民聚落选址虽没有以后的“四灵兽”的概念,却已有明确的东南西北“四方”的方向感,懂得既要选依山傍水之处,又要选坐北朝南的向阳台地。既能宜居生活、方便交通,又能避免洪水侵袭。这就是先民聚落选址的“环境观”。就是后来的“风水学”中选择村址的标准“山环水抱”、“藏风纳水”。水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没有水是难以生存的,包括动物也是一样。大海、河流、湖泊,滋生着大量的鱼类,又可提供人类蛋白质的资源。



3


遗址探讨

宁海至今也未发现大面积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但却在劳作中出土了多件新石器遗存,所谓遗存,是考古的专用名词,即遗物。建国后,宁海发现的磨制石器,属新石器时期的遗存,有石斧、石锛、石簇、石纺轮等,系近七千年的磨制石器,这同样表明此时的宁海古越先民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根据史前先人择址“临水台地”的环境观念,把石器出土地点的环境作一推考,或许对今后的考古工作会留下一点启示。

1977年在枧头村建造砖厂工地上,曾出土三孔石刀一把,印纹硬陶罐一个,在西店香山修高速公路时发现印纹陶豆,满山岛也采集到印纹硬陶碎片标本。印纹硬陶亦称硬陶,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南方地区首先出现的一种陶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较多,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到西周时期,发展到兴盛阶段。烧制印纹硬陶的原料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胎质颜色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有的达到烧结程度,少数器物表现呈现出因窑内高温溶化而形成的光泽,似施有一层薄釉。印纹硬陶基本上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常见的器形有小口深腹圜底尊,小口深腹圜底罐等等。器表多拍印叶脉纹、云雷纹、人字纹、绳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菱形纹、波浪纹、夔纹等。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这说明,当时的枧头村先民们也掌握了烧陶的技术,也懂得建窑,虽不能证明是龙窑,但简单的块石泥封馒头窑是一定存在的。他们已知道掌握很高的炉温。这种技术并不是某一部落单独发明,而是各部落之间有所交流才掌握的。

这些遗存,以实物形式证实枧头村是史前先民们生存过的地方。据《宁海地名记》“枧头村村处赵郎场西南一公里之大溪北侧,西南邻黄坛,干溪绕于村东,洪溪流经村南。该村三面环山溪,水源丰富,为水枧引水源头,故称枧头。”从中可看到,那时的先民的阳址选址,风水学说还不成体系,在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系列理论,还不成规制,但却已有坐北朝南的四方概念。这或许属初起的筮卜,采用蓍草来占卜。这不是易学,因《周易》是周文王创造的,新石器时代还没有。先民一切以实用为主,这实用即考虑居住地的安全。他们为防野兽和其他部落的入侵,在聚落周围挖环壕,好比后来的城墙壕堑;聚落中心建一座大房子,相当于后来的祠堂,是大家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进入封建社会后,建村的规范是“自古立于大宗祠之处,族人阳宅四面围住,以便于男妇共祀其先,切不可近神坛寺庙。”民居立于大宗祠周围,这是后人注重宗祠仪规,讲究血脉亲缘的承嗣关系。不近神坛寺观,因这些地方是神佛居住的神圣场所,不听喧哗之音,不见污秽之物。而宗祠奉祀的是自己的祖宗,有着亲情,能佑护自己的子孙。这从半坡遗址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规模,就能找到最早的祠堂雏形。聚落里死了人,也安葬在聚落之内,有的甚至埋在居室的地下。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环境,首先要有水,第二要有一个较为平坦的台地,以免受洪水的袭击,并能耕种。能烧制陶器,说明了他们已进入农耕定居时代,或“狩猎”“农耕”并用时代。枧头村西南就有大溪、干溪、洪溪,当时的先民们可能对这三条溪流很感兴趣,他们知道这里有淡水,可以饮用,可以灌溉,溪中有鱼,可以渔猎。再加溪流低下,对台地不构成威胁,因此就选择定居于此。秋收后,为了解决粮食的脱粒问题,他们会发明碾谷的石器,这在宁海尚未发现,但或许有过。这种脱粒石器,远的在河南裴李岗发现,近的在嵊州小黄山文化遗址、台州仙居下汤文化遗址都有发现,分别出土了数量不少的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这似乎提醒宁海也存在过脱粒石器,只是未发现而已。

又如檀树头村的卢西岭东南,龙潭坑边有块山地,叫庵基坑。上世纪七十年代,造黄坛水库民工的宿舍仓库搭建在庵址上,在开凿通水隧道时,发现了石锛,即送交县文物部门。有段石锛是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磨去一块,成为有段,也叫有肩,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有段石锛既是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后来经过百越人逐岛飘航,传至太平洋各岛。由此可见,凡是出土了有段石锛的岛屿,一般都是中国东南沿海百越人逐岛漂航进行海上活动的所到之处。

檀树头石锛的出土,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因这里也是背山面水,即后人所谓的“背阴抱阳“、“藏风纳水”。檀树头西部系香山山势延伸,属丘陵地带。马渚溪源于西南部卢西岭东麓,流经乡境东南而往北,与来自帽峰山之水(竹溪)于赵家村东汇合,入颜公河,当时没有赵家村和颜公河,但这条原生态的溪坑一定存在。在卢西岭的西南,宋《嘉定赤城志》宁海县境图中还标有白龙潭,檀树头村民就叫这带溪坑为龙潭坑,有瀑布,龙潭坑是马渚溪的发源地。可见在上古时代马渚溪是一条较大的溪流。从中看,檀树头村也是有水可饮可灌,有台地可居住和耕种的地方,在此发现石锛虽属偶然,但却在必然之中。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狩猎采集”并不只限于陆地上,也包括水下的渔猎。早期的渔猎用削尖的木棒上在水中戵鱼,也用石头砸。到新石器时代初期, “三皇”之首伏羲氏发明渔网教民捕鱼。据《易经》记述:“古者庖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为网罾,从佃从渔。”

纵观宁海的许多村庄,村前总有一条水环绕,最好的是半月形状,称环抱。因这样的溪水流速缓慢,能蓄水,能减少对聚落的危害。二是聚落遗址多为江河旁,说明水上则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当时的先民没有陆上的交通工具,利用舟船走水路便是捷径。宁海没有湖泊,沿海先民应用的是舟船,临溪先民用的是竹筏。三是聚落遗址多为坐北朝南的向阳台地。在宁海,至今阳宅选址还是坐北朝南,有“有吃无吃,三间朝南屋”之说。先人们知道了太阳的温暖和南风的和畅,这是选址的先决条件。从刀耕火种再到犁耕火种,与狩猎并存的漫长时期,台地上大片的土地可耕种,环村的溪水可灌溉,平整的台地可安家立邦,是他们更向往的。当时陆上还没有车辇代步,全靠双脚踩出道路,水上有舟辑飘流,能去很远的地方。为此,逐渐有了“东南西北”的四方概念,这种概念的产生,主要是来自日月星辰,还有风向,这为古代的海上捕捞、四季耕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近现代的地理、气象、宇宙学打下了科学基础。

紫溪乡詹家南低岭仙人掌水库,曾出土过石斧。詹家境内,西部群山绵亘,主要有丫髻山、大青山、莲花山等。其中与深甽镇接界之莲花峰为最高峰。东部濒铁江一带为沿海平地,土地肥沃。凫溪沿乡境东南边缘流入铁江。发源于西部莲花峰之紫溪,贯穿乡境中部,出璜溪口村东之镇东桥入铁江。大路西面,西部的高山长年倾泻大量的水源,形成溪流。今人拦堵紫溪上游各支流之水,筑有洞口庙水库。所以说,在史前这里的淡水资源也是丰富的。先人们在南低岭活动,也是为了利用水源和较高的台地。建国后,这里筑成南低岭水库。建水库时,发现了石斧。有一詹姓老人受过旧式教育,略懂文物知识,就将出土的石斧送到县文物部门。 

凤潭下何村一老人在1905年出土一把磨制穿孔石斧,通体光滑,器形较大,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文物普查组征集。这说明下何村也有先民的足迹。从先民的环境观来分析,下何南濒凫溪,北依群山,与紫溪村接壤。这里有山有水,也乃先民可生存的地方。出土的这把石斧,是当年何姓老人造屋挖基时得到的,因光滑如玉,藏于家中七十余年。老人故世,交其子保管。文物普查组进村,碰到老人的孙子,他是个有文化的好青年,马上与其父交上石斧,成为我县一宝,为研究宁海的史前文化增添了一件实物资料。

桥头胡,又名黄墩,东北濒黄墩港。1974年3月,民工在眠牛山施工时,在岩石缝中发现一枚石簇,首略残损,即石箭头,后由文化站站长上交县文物部门。石簇为先民们狩猎器物,能把石簇射进岩壁里,从而推知,史前先民的弓力是非常强劲的。从中又可推考,宁海先民来此地时,生存的经济方式可能还未完全摆脱依赖大自然的狩猎和采集经济。在继后一段漫长的的日子里,才逐步转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存经济方式。这也说明,眠牛山一带原有很多的野生动物,可以提供蛋白质。原始社会野兽是很多的,直到近现代,宁海还有大型的兽类,豺狼虎豹,麋鹿岩羊不时出现。为此,先民的食物应该是丰富的。并也可推测,当时的狩猎并不只是单枪匹马,而是人数众多,特别是对付大型的凶猛动物,更需要团队合作。眠牛山地处高地,即使当时海水已到山脚,这里也是依山旁水,可耕可灌,狩猎渔猎可同时并举,不失为是一个生存的理想环境。

1971年4月,山水乡溪边村民在高畈和竺山头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三把,上交县文物部门。山水乡境内陆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有帽峰山绵亘,主峰海拔584米,北部水流拦坝今为蟹钳水库,可见有先民可用的丰富水系。西北地势平坦,现为成片田亩。可推知,曾是先民们耕种的土地。此地有淡水水系,有台地,北与黄墩海湾不远,可渔猎捕捞,也是先民天然的生存环境。在八十年代回访时,有老村民说,他们不认得石斧,在劳作时多次发现,还以为是普通石头,都远远地扔了。可见这些个地方的石器还是多的,是否就是古文化遗址,尚待进一步考证。山水与桥头胡眠牛山不远,是否为同一聚落的先民,或者是相邻的聚落?难下断语,要待今后的地下考古来证实。


作者简介:

滕延振,笔名泰山月,古道等。浙江宁海文物办退休。国家文物博物副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博学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海民间文艺家学会顾问、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国家、省级论文多篇,专著多部。也兼写小说、剧本、小品等文艺作品,并获市、县奖。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潘吉/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珠海史前环境及先民生活
岱海遗址群:7000年前的先民从何处来?
青海农村小孩推石头出去玩,专家一看不得了,竟是夏朝的国宝玉璧
工具进化壮城池(《神秘的高岗》连载二十)
中国名画1000幅——史前与先秦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4200年前古蜀人疑似就修了一环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