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山月 |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宁海里红妆婚俗




文/泰山月

 
“十里红妆”是指旧时富家大户嫁女的嫁妆,用“十里 红妆”嫁女的人家,一般来说是当地的豪富,其女儿往往是个闺阁千金。历史上,宁海多次出现这种婚嫁场面,即这头嫁妆到夫门,娘家嫁妆刚启动,号称“十里红妆”。

一、婚嫁队伍:

旧时,宁海的发嫁妆叫发嫁资。发嫁资有二种方式,一种是早一日先把嫁妆抬到夫家,第二种是随着新娘同时发出。嫁妆发到夫家后,先要放在道地天井中“晾”一“晾”,按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向四邻五舍露富一下。这晾家妆也有诗,叫做“晾嫁妆诗”,是结婚诗中的一部份。嫁妆抬到后,即有一个地方土秀才指点着满地的红妆,一件件的点唱着,旁边有数人接着帮腔,很是闹猛,可惜这个晾家妆诗诗文至今没有发现。
迎亲队伍到岳家接新妇,来到车门口,锣鼓声起,男方执事高叫:“吉日吉时,百无禁忌,奉新郎之命,迎娶新娘!”此时,道地内的一帮儿童迅速关上车门,一帮丫头使女也拦在门口,高叫着:“要想抬去新娘,快拿红包讲账!”。婿方的执事先生要从门缝里塞进二个红包,门内又叫:“开门包不够,还要!”,执事又会塞进几包。门稍开,迎新队伍“轰”地一声掩进,院内众人还作阻拦状,气氛热烈。这个场面中有否“拦门诗”,现无从考证。

走在最前面的是腑下夹着奁目值堂,也称账房。队伍的前面是写男女双方堂名的高灯,俗称大红灯笼。接着是旗锣开道。后面是龙凤吹队伍,乐器上装有珠龙。有成对的唢呐、箫笛、板胡、闹钹等。吹奏的曲牌有《将军令》《骑马调》《纱窗会》《倚栏杆》《梅花三六》和打击乐《十番锣鼓 》等。这些乐曲本是宁海鼓亭曲牌,可移用在婚庆或寿庆场面。紧随其后。又有一整套仪仗,除重复前面的外,还有碘铜制作的半副銮驾,分天笔、阴阳铲等 。有的女方也会自备一套。花轿前面是轿前担,为两个方形叠套的红杠箱,盛新娘的吃食和闹房人准备的糖果,每杠由四人抬。
花轿似新娘的宝龛,是一生中最荣耀的礼遇,由八人抬。据史料载,轿子是由皇宫内的舆撵演化,本来只准在宫内使用,多为后宫尊贵的女眷在宫中的交通工具,至明代还是如此。不知何时为民间所 “僭越”,而且是越做越考究。如现藏浙博的“天下第一轿”,据传就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宁海征集去的。轿杠上刻聚成号字样。它不管从雕刻手法,朱金工艺,都堪称匠心独到,美轮美奂。这顶轿子共雕有300余个二寸高的人物,38只狮子 ,22只苍鹰,22只螳螂,124组石榴,18组梅雀,12组松鼠。其它还有孔雀,奔马,雉鸡,彩蝶,松柏,菊花,春兰等。通体除雕刻漆金外,再点缀绣花帷帐,玻璃彩画,翡翠玉片,宫灯铃铛,五彩流苏,整座花轿不用一颗铁钉,全可卸装,精巧无比。身穿凤冠霞的新娘端坐在轿内,她清楚记得媒人与父母之间进行的一场传统而刻板的“六礼”程序,定下了她的终身。她还记得上轿前的一些规矩,如五更起身拜好神佛,就朝东坐在量器木斗上,由送娘“开面”,从此步入了为人媳做人妻的人生转折之路,不再是爹娘身边的心头肉了。然后穿上凤冠霞披,据传这是南宋康王①为感谢镇海一女子救命之恩而下圣旨“浙江女子尽封王 ”的特殊礼遇。吉日吉时是算命先生定下的,由他的兄弟抱着从房内放到天井的竹筛上,脱去旧鞋,换上新的三寸金莲 ,以不使她带走娘家的风水。此时,吹鼓手鼓乐齐奏,鞭炮声声,轿身将起,娘与兄弟们上前来“三拉轿”,“哭嫁”骤起,新娘也会号啕大哭:“妈妈呀,昨夜与你共枕眠 ,今夜与你隔重山!妈妈呀,千条岭 ,万条岭 ,条条山岭透天顶哟!”娘的“哭嫁”声更使人落泪,一路上挥之不去:“囡呀囡,尔侬今日出娘门,娘的心头痛万分。在娘身边是小囡,出了娘门是大人。娘边好讲千句话,夫家说话让三分。三从四德要遵守,免得夫家落话柄。敬重公婆敬夫君,夫妻和睦好家庭。姑娘妯娌要和顺,做娘心里也高兴。啊唷囡唉!哭声囡,帮夫夺魁元,啊唷囡唉!” 虽然,这也是宁海婚俗的一个内容,意谓“哭哭婿家会发”,但毕竟是骨肉分离,怎不使人伤心。但有些娘亲因爱女起见 ,一时哭不起来,就是哭了把吉利话给忘了,所以产生了专门 “哭嫁”一项职业。八十年代据说文化馆根据老人的回忆整理了一部份,但没有看到 。解放前,力洋石明堂有个叫“倒跤耙”的妇女 ,就是干这一行的。可惜此人早已去世,这套哭嫁歌没流传下来。近闻薛岙过去也有哭嫁娘,关于哭嫁资料也无从考证,这个现象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她贴身的红肚搭是娘给她的,上绣有荷花娃娃,一来可避邪 ,二来可讨个喜彩。身上的红蛋是到夫家下轿时放讨彩用的,要抛在铺地的麻袋上。据说,江南本无红喜蛋的习俗,是诸葛亮为刘备东吴招亲所定下的“锦囊妙计 ”,以红蛋来造舆论,使假戏成真,让周瑜“赔了夫人又 折兵”。轿旁紧跟着的是一位敏快过人,多子多福,且通晓各种喜庆规矩的送娘子 。花轿后面是新郎兄弟坐的小轿,作压轿人。但也有是新郎亲自迎娶,小轿排列在花轿之前的。


轿后才是浩浩荡荡的“十里红妆”。最前面的是马桶②和草席,装在夏布长袋③里,由新郎的小兄弟担着,俗称其为“马桶小兄”。木桶里面放生的红喜蛋和熟蛋,这些蛋归“马桶小兄 ”所有,所以木桶也称子孙桶。其次是“十二铺陈”,即被褥枕头之类。但宁海有些地方女方早一日先将此铺陈发往男家的 。一般说来,男方的一张婚床一定要自备,除此之外,都可由女方嫁过来。所以,接下来的凉床一张,红成对的红橱,及书橱 一对,床前橱,房前桌,各类样式的凳子 ,各种形状的朱红木桶,及女红工具各生活生产用具。从早到晚的生活用具都一应俱备,甚至连石磨石臼也作了嫁妆。小到“针头线脑金银首饰,大到石磨石臼”。可以说。除泥水匠外,八作师傅都参与了嫁妆的制作,如木工师傅、漆工师傅、篾作师傅、箍桶师傅、腊工师傅、雕刻师傅、裁缝师傅、小铜匠师傅、缺一不可。宁海“十里红妆”嫁女的场面实在是太庞大了,太炽烈了。远远望去,似一条红色的巨龙绵延数里,缓缓行来。两地相近的婚家,会出现“这头已到新郎门 ,那头嫁妆还未动”的情况。从花轿到细小的乐器上,都是挂红披彩。这本是中国皇亲的婚俗,而渐移民间,成为富家摆阔露富的大展示和大游行。红色如生命之火 ,将在男方开始延续后代,繁衍种群。红色,将筑起又 一个崭新的家庭。
除了这些可以搬动的嫁妆外,还有嫁不动产的。如“妆奁田”、“妆奁山”,有的女方还陪嫁钱庄商铺,这种例子,宁海就有多个,并有具体的传说。如城关东门外的“囡儿田 ”,就是妆奁田 ,至今还沿用其名。又 有传说元代方国珍的娘就是从宁海白峤嫁过去的,用的就是十里红妆,并用巧计 ,骗走了娘家的风水山 ,后生下了方国珍,果然是一个咤叱风云的非凡人物。又如明代的前童人童礼茂,从白岭根娶来新娘,嫁妆中就有山田契约。明代的童应斗在外为官多年,置田三万六千亩,娶亲时,就是用的“十里红妆”的场面。
用“十里 红妆”嫁女的人家,一般来说是当地的豪富,其女儿往往是个闺阁千金。在“六礼”的“下定”后,男女双方要互赠礼物,谓之“送定”。女方要根据男方公婆叔伯姑婶鞋样及婿之鞋帽尺寸,亲自制作 ,并附送香袋之类的绣花品,首次展示女工技艺。这是旧时婚姻男方对女方的选择标准,好即“德、言 、容、工”,“工”就是裁衣绣花等。闺阁小姐不但要请先生学习读书识字,琴棋书画,还要接受“闺教”,这个闺教包含着“女工”。在宁海,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吃麻雀饭”的故事,说的是末出阁的少女 们在二月十九观音生日那天,用大石块在天井中垒筑天下锅灶,每人在家里偷来几把米,煮天下饭。吃前,先要撒给麻雀吃,吃了这种麻雀饭,姑娘们就会变得聪明,针线活儿就会做得很好。可见,旧时的姑娘对针线活是非常重视的。
婚嫁队伍上路,最怕碰见不祥物,要赶快念一声“百灾星消”。新娘还会马上抖出娘交给她的“拦腰”,掀起一角,塞进裤带里 ,以示解晦,据传,就是这种青花布的拦腰遮过康王的身,救了他的命,所以才有挡灾的灵异。如碰见棺材,认为是吉兆。如碰见迎面而来的花轿,则各走一边,互不干扰。如碰到同方向并行的花轿,会现抬轿飞跑抢大手位〔左边〕的情景 ,免得让对方抢了“风头”。流传在宁海的民谣云 :“山里山 ,湾里湾,萝卜开花结牡丹。牡丹娘子要嫁人,千金小姐做媒人。媒人到,自商量。轿门到,哭爹娘。上轿哭 三声,落轿拜观音。新眠床,新新帐子拖踏床,花花棉被盖新郎 。新打锡瓶填④黄糖,新打饭盂填糖霜。米满缸,谷满仓,辛酸眼泪度时光。”人们不禁要问,新娘到了富有的夫家,为何还要伤心?我看可能是小姑娘暂时的不适应之故吧。



二、结婚仪式:

花轿抵达后,花轿抬到夫家后,也有一帮少妇与儿童们迅速关上大门,唱起了“拦门诗”:“今夜拦门第一重,仙女要开桃源洞。玉女金锁不开封,严严实实好威风”。拦门者不见新妇撒金钱,又接着唱:“今夜拦门第二重,白鹤童子在当中,玉门金锁开封锁,湘子度说韩文公”。如此多次反复后,喜娘才接上唱道:“十里红妆长如龙,九天仙女要进房中。手捧龙宫玉如意,脚踩元宝满地红。撒金钱喽!”喜娘撒金钱后,花轿才可进门。

此时,男方大开正门 ,院子内,每根柱子上都贴上红对联,婚房中格扇中还要贴一张“鸾凤和鸣”的斗方。此时,人声、奏乐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新娘下轿,由男方的两位少女 接轿 。新娘足踩地上铺设的新草席或红毡毯,有的地方用三至五只麻袋 ,意谓三元及弟、五子登科 ,或五代见面。这时,有人将麻袋要不停地向前移,谓“代代相传”。宁海有的地方的嫁女会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喜蛋,一个个地丢在麻袋上,步入厅堂。意喻她是个有生育能力的女 人。生男或生女 ,要看新娘的哪个脚先迈进新房门槛。如左脚先迈 ,则生男。右脚迈 ,则生女 。新娘刚进房坐下,便有一个有财势,多子孙的福婆来象征性的揩面,接着喂 三口 “新妇饭”,意喻可“借福”。她一边喂 ,一边讲吉利话,一般是“尊重田地尊重谷,尊重公公和婆婆 ,尊重老官尊重福,两夫妻日脚好好过”等。洞房里的龙凤花烛雕饰着龙凤,描着金彩,又大又粗,往往用两个盛满麦粒与稻谷的果子桶来代替 ,既象征五谷丰登,又安全稳固,但多用为精铜烛台。这时,亲友们挤进来“相新妇”,由一个未婚的姑娘掌灯,从头照到脚 ,村族内口才好的会念上许多相媳新妇诗,在我县流传下来的比较多。这里选择一首,可见热闹场面的一角:“白照墙 ,乌车门 ,白粉照墙 画麒麟。一对旗杆两边分,铁打门环啷啷声。脚踏大道地⑤,你也挤来我也挤。脚踏道地中,头仰起是帐篷 。脚踏沿阶跟,厨头师傅炒得喳喳声。脚踏沿阶头,一对狮子在抢绣球。脚踏房沿门,点起红烛看新人。看你新娘眉毛二根半,早生贵子做知县。看你新娘鼻头象如意,公婆也和气。看你新娘嘴巴象笆斗,养在娘家学来了鞋脚手。看你眼睛水灵灵,待人接物也公平。看你嘴巴笑盈盈,牛郎织女配成亲。织女今夜会牛郎 ,牛郎心想入洞房。且请新娘扶床坐,明年早生状元郎。”

晚宴正餐都在院子内举行,男方往往是杀猪杀羊 ,请厨头,拉帮手,搭地灶,借桌椅。还要请库房,收人情,主家忙的不亦乐乎 。一个院子坐不下,往往又 要借用附近的院子摆宴。这样,“行堂”⑥就要增多。不管人客怎么多,但厨头老师这桌“谢厨酒”是要留着的。一个院子最好的位置是大堂前 ⑦,而在这里 却又有长幼尊卑之分。东大一,是舅公⑧坐的,为最高的礼遇。舅公的作用和威望相当于新郎家中的法官。东二,东三,为姨丈,姑丈坐,以下依次类推。西一为媒人坐,以下依次为各类老师⑨坐。羊肉捧上,新郎新娘要先给舅公洒酒、敬酒 ,以下依次类推 。鲍鳗上,表明菜已上齐,喜宴接近尾声,新娘回转新房。

酒席撤后,在堂前摆上司仪台,举行拜堂⑩〔婚礼〕仪式。在鞭炮声中,婚礼由司仪⑾〔主婚人〕主持。由父母双全的小弟兄点上小龙凤花烛,请出新娘。与大花烛的道理相同,点小花烛时也要唱“手提花烛一齐点,发出儿孙二三千。都督高升封元帅,荣华富贵万万年。”新娘由女傧相⑿搀 扶着出房。

在民国前,新郎的打扮如同明代的新科状元,头戴状元帽,两旁插宫花,着大红绣花蟒服,脚穿薄底靴。新娘却头戴凤冠 ,着霞披⒀,如同宫中的娘娘。真所谓是“洞房花烛小登科”。允许民间在婚礼时来一次合法的“僭越”,恐怕是康王知恩图报的又一个嬗变。到了民国年间,新郎的打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穿的是蓝长衫,戴的是大礼帽,在大礼帽上插上宫花。而新娘的凤冠霞披却延续到六十年代初,与当时新娘汤卷发,穿旗袍,戴墨镜的时尚新娘同时存在,我县新娘坐花轿的习俗也在此后消失。在司仪程安排下,新郎新娘完成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千古不变的程序。似乎上苍,祖灵已承认她们是人类某个宗族中的又一对生育新人。在婚礼过程中,穿插了颂扬女子孝敬姑舅的《把酒舞》,由数姑娘身穿盛装,轻移莲步,温文尔雅的轻曼之舞,使婚礼的气氛进一步升温。婚礼结束后,由男女傧相各牵新郎新娘入“洞房”。此时,司仪要唱“送洞房歌 ”,这里选择一首。如新房在楼上,司仪要唱:“脚踏楼梯步步高。凤凰飞过采仙桃。采来仙桃盘盘满 ,早生贵子中状元。”进门时,司仪唱:“脚踏房门红艳艳,好比皇帝金銮殿,金銮殿里好出考,代代儿孙做阁老”。送入洞房后,一对新人要男左女 右地坐在床沿上。此时,闹洞房开始。房内多是男方弟兄,女方伴姑及亲朋好友。年长的一般不参加闹,最多也在窗外张望,看热闹。男方的父母有时也会在窗外张,生怕要闹出格,但又不好声张。房内的年青人以新郎新娘为目标,故意出许多难题给他们,如过不了关,就罚酒 ,或罚烟,罚红喜蛋,再就是罚唱歌,咬苹果,咬糖等等。房前桌上摆放着果品,有的甩拳猜令,有的讲风趣的笑讲,有的后生似乎是看中某个伴姑,长夜与她纠缠不清。到了子时,闹洞房结束。此时要吃“合卺酒”,吃“和气食”。弟兄与伴姑们向新人表示祝愿。用两杯酒 ,左倒来倒去倒三遍,再分送给新郎新娘,相当于交杯酒 ,喝了此酒 ,两个新人的生命似乎溶为一体了。此后,弟兄们又有进酒诗相赠:“第一杯酒竹叶青,新郎提酒洒新人。新人接杯甜又香,鸾凤和鸣福寿长。第二杯酒荷花红,洞房花烛闹轰轰。荷花结子千万孙,早生贵子文曲星。第三标酒是三元,凤穿牡丹大团圆 。日出东方红满天,荣华富贵万万年。第四杯酒四角方,四个孩儿凑成双,两个儿子做官去,两个儿子管田庄”。吃和气席中,历代又有许多诗句传承下来,它体现了旧时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今 在此选择一首:“糖丸香又甜,夫妻好百年。花生圆带长,下年好做娘。饼干四角方,生个小儿主郎 。米胖糖糕胖,生儿白又胖。瓜子回味香,夫妻福寿长。红橘味道好,夫妻同到老。红蛋成双对,夫妻相亲爱 。苹果骨碌圆,全家大团圆。”吃完和气食,弟兄们才散去。

此时〔或此前〕,请亲戚中福气好的童子来撒“马桶尿”,新娘赏给红喜蛋,并有红包。



 
[注释:


①高宗赵构。


②意为小孩马上会动。


③意为代代相传。


④盛。


⑤天井。


⑥上菜的帮工。


⑦正座中厅。


⑧新郎的娘舅


⑨匠人。


⑩婚礼。


⑾主婚人。


⑿伴姑。


⒀宁海有叫“大衣”的俗称。


作者简介:

滕延振,笔名泰山月,古道等。浙江宁海文物办退休。国家文物博物副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博学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海民间文艺家学会顾问、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国家、省级论文多篇,专著多部。也兼写小说、剧本、小品等文艺作品,并获市、县奖。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潘吉/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待我长发及腰”的期待到“十里红妆”的幸福
潮汕婚俗
传统婚俗
三书六礼,十里红妆,看古代女子出嫁究竟有多风光
江苏各地暴强婚俗仪式【组图】
探秘旧上海的婚嫁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