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实录|《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二)


杨斌: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的几个成语。

自己放开声音先读一读,自己读自己的。

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请你读。

学生:“神圣、仪式、蹑手蹑脚、溜走、抱歉、无法割舍”。

杨斌:读得怎么样?声音洪亮,而且完成正确!

我们像这位同学一样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神圣、仪式、蹑手蹑脚、溜走、抱歉、无法割舍”。

杨斌:很好。词语掌握得不错。在这篇课文当中还有几个词语很有特点。比如说,就在这两段话当中,就有这么一个词非常的重要,而且出现了两次。找一找,是哪个词?找到了吗?你说。

学生:老师,我找到这个词是“沮丧”。

杨斌:他找到了“沮丧”,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杨斌:你看,作者两次用到“沮丧”这个词语,那“沮丧”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知道吗?你说。

学生:“沮丧”是一种失落的心情。

杨斌:一个人很失落,他的情绪怎么样?你来说。

学生:他的情绪很糟糕、很自卑。

杨斌:“沮丧”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情。形容一个人情绪很低落。

那么,你看,作者两次用到了“沮丧”来形容心情。仔细读一读这两段话,体会一下这两次“沮丧”的心情一样吗?

有的同学有想法了,来,你说。

学生:我觉得这两次“沮丧”的心情一样,因为这两次“沮丧”作者都是为了他拉小提琴拉不好而“沮丧”。

杨斌:都是用来形容低落的心情,这一点很相似。但是,再体会一下,虽然都是用来形容这个人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看一看这两段话,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一下。

你来说。

学生:我认为第一次“沮丧”是因为家人对他拉小提琴不好,而让自己感到很“沮丧”。第二次,是他自己听着自己拉小提琴真的是很不好。

杨斌:从这个同学的发言当中可以概括出这是“沮丧”的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因为什么?第二次是因为什么?这是“沮丧”的?

学生:原因。

杨斌:对,“沮丧”的原因不同,对吗?

学生:对。

杨斌:你分析得很好。再看看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你能找到第二个不同之处吗?

来,你来说。

学生:老师,我觉得第一次“沮丧”是因为父亲和妹妹的批评而“沮丧。第二次“沮丧”是因为觉得自己拉的十分的不好,又沮丧的。

杨斌:这还是“沮丧”的原因不同,你再体会一下,还有其他的不同吗?

第一次是在?第二次是在?你来说。

学生:我发现他“沮丧”的环境不同。第一次是在家中;第二次是在树林里。

杨斌: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沮丧”的地点不同。

真好,原因不同、地点不同,你能找到第三个不同之处吗?这两次“沮丧”的程度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杨斌:怎么不一样?

学生:这两次“沮丧”的程度并不一样。第一次,是因为家人说他拉小提琴像锯床腿;第二次,在树林里拉的时候,心里想着一定要拉好,可是一会儿又感觉自己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第二次的“沮丧”比第一次的“沮丧”更加的深了。

杨斌:再说一遍,你觉得哪一次更沮丧?

学生:第二次更沮丧。

杨斌:同意吗,同学们?

学生:同意。

杨斌:他认为第二次更沮丧。谁能像他这样再来说一说?为什么是第二次的程度要更强烈呢?你说。

学生:因为第一次是他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小提琴拉得不好,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

杨斌:第一次虽然家人打击他,可是他还是?

学生:还是满怀信心的。

杨斌:对啊,还是有点信心的。那么,第二次呢?

学生:第二次是她自己认识到了自己拉得不太好了。

杨斌:连自己都不愿意听了,那结果就只能是放弃练琴了。

那么,你说第二次“沮丧”到了什么程度啊?

学生:“沮丧”到了极点。

杨斌:近乎于绝望啊。同学们,一个人往往能够承受住别人的打击,但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怎么样?这种伤害是巨大的,往往难以承受。所以说,第二次更加的“沮丧”,是吗?

学生:是。

杨斌:同学们,你们看,同样是“沮丧”,但是“沮丧”的原因不同、地点不同、“沮丧”的程度更不相同。所以,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就要注意联系句子的内容来推想词语的含义。记住了吗?

学生:记住了。

杨斌:好的,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话。这是课文的开头两段话。你发现了吗?课文的题目是《唯一的听众》。但是,就在这两个自然段当中,就在这253个字当中,都占了全文1/3的篇幅了,有没有出现这“唯一的听众”?

学生:没有。

杨斌:并没有出现,只写了“我”心情的一个变化。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文字来写这两段话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先把手放一放,相信随着课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够自己解决。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行不行?

学生:行!

杨斌:当我听到了那锯床腿般的琴声时,我近乎绝望,我要彻底地放弃了。然而此时,一位老人出现了。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老人对“我”说的话,明白了吗?

好,开始。

……

怎么样,找到了吗?

学生:找到了。

杨斌:老人对“我”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先请你读。

学生:“是我打扰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杨斌:在第几自然段?

学生:在第四自然段。

杨斌:同学们找到这一处了吗?

学生:找到了。

杨斌:好。谁还有补充?老人还对“我”说了什么?请你来读。

学生:也是在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的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杨斌:找到了第二处。谁还有补充?你来说。

学生:我找的是在第六自然段,“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明天早晨?”

杨斌:是啊,这又是一处,老人还对“我”说的些什么呢?你来读。

学生:在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杨斌:这里是不是?

学生:是。

杨斌:还有吗?再看看,老人还对我说了些什么?你说。

学生:我找的是第八自然段,“他说我的琴声能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

杨斌:这里是不是老人对我说的话?

学生:是。

杨斌:这一处和前面的几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来,你说。

学生:这一处没有像前面那样有引号。

杨斌:前面的几处加了引号,是在直接描写老人的语言,而这里是用“我”的话来说,这叫转述。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了。

杨斌: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既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也可以运用转述的方式进行描写。很好!刚才这位同学很善于读书,善于发现!

你看,在“我”练琴的过程中,老人对“我”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们先来看第一处,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杨斌:好的,我们来看课后题。课后第二题要求我们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根据这段话为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先来看第一题。

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

学生:没有,因为我看到文章最后面,妹妹对他说的话。

杨斌:第几自然段?

学生:是在第十自然段。

杨斌:第十自然段,妹妹的话,同意吗?

学生:同意。

杨斌: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联系上下文就能解决了,行吗?

学生:行。

杨斌:来,第二个问题:老人既然不是一个聋子,那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老人的语言,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来体会一下,此时此刻这个老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聋子?你来说。

学生:我觉得是不让小伙子有心里压力,放开拉。

杨斌:你体会到装聋的背后其实是想要鼓励这个小伙子,是吗?你体会得很好。

那么,这个老人还会想,如果不说自己是一个聋子呢?这个小伙子也许?你来说。

学生:如果她不说自己是一个聋子,她就能伤害到小伙子的自尊心。

杨斌:这个小伙子也许就?

学生:这个小伙子也许就会有所顾忌,不会放开拉。

杨斌:也许就放弃了对音乐的热爱了,是吗?所以,你看,老人是在保护小伙子的自尊心。这几位同学,他们真正读懂了老人的内心。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话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把她的心理活动写在练习纸上,好吗?

学生:好。   

……

杨斌: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没写完的同学先把笔放一放,等一会儿把你想写的直接说出来就可以。

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合作着读一读这段话。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老人的话。咱们班哪位同学的朗读最好?(学生推荐)是你,对吗?好,请你来读出老人的话,我们再请三位同学分别读出老人的心理活动。谁想来读?

好,先请你;然后再请你;最后请你。

这样,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一起合作着来读一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请你用心地聆听老人的语言,用心来体会她的内心世界。

“在清晨的树林里,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对音乐充满了热情,然而又沮丧、自卑的年轻人。老人从他绝望的眼神中看到了放弃。此时,老人叫住了那个小伙子。对他说”

学生:“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杨斌:“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她为什么说自己的耳朵聋了呢?她心里想”

学生:“如果我说自己耳朵聋了,那小伙子一定会有自信心,一定会没有拘束地放开去拉琴。如果我不说自己是一个聋子,那小伙子也许会想自己拉得并不好,就是故意地吹捧他,会伤了他的自尊心的。”

杨斌:这位老人还会想。

学生:“我一定要鼓励他,也许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但只要能对他有所帮助,撒个谎也是值得的。”

杨斌:这位慈祥的老人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然而此时为了帮助这个年轻人,她竟然说自己是一个聋子,她还在想。

学生:“我也许可以用自己耳朵聋了这个借口,美丽的谎言来拯救他这种失魂落魄的样子。看他的样子都要自主的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了。可是,如果这样就少了一个人才,少了一个好榜样。”

杨斌:同学们,你们体会得真好。请坐。

此时我们感受到这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善良的老人。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老人对“我”说的这段话。刚才我们运用了先提出问题,然后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方法,读懂了老人的话语。

那么,这段话,我们也这样学。放开声音读一读,看看自己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有问题吗?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我的问题是,既然她说她是一个聋子,为什么还要做他的听众呢?

杨斌:把你的问题说清楚,慢慢地说。

学生:老人既然说她是一个聋子,为什么还要做这位小伙子的听众呢?

杨斌:而且还是每天早晨都做他的听众。很好,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老人为什么每天早晨都要去做他的听众呢?还有疑问吗?你的问题是?

学生:为什么要说“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呢?”平常人的心是不可能去听这个音乐的。

杨斌:换句话说,“怎么用心感受?“一个同样有深度的问题,很好。同学们,读了这段话,老师也想到了一个问题,和大家的问题不一样。想知道吗?

学生:想!

杨斌:你看,老人的这段话很有特点,她把“每天早晨”放到这句话的最后。放在前面不行吗?把它放到后面好在哪里呢?通过交流,我们梳理出来了三个问题,还记得吗?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会用心感受?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每天早晨都来做“我”的听众?

第三个问题,把“每天早晨”放在这句话的最后好在哪里?

现在,咱们前后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研究,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

学生:好。

杨斌:等一会儿我们进行全班交流,请每个小组选派一个同学做代表进行总结、汇报。听清楚了吗?

学生:听清楚了。

杨斌:好,开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唯一的听众》课件
唯一的听众
11_唯一的听众(很好用)
《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___薛法根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